疫情期間人心惶惶,對於媒體或網路上毫無專業背景的討論和謠言,必須更加謹慎判別,以免下錯結論,引發恐慌。研究領域涵括流行病學、人類遺傳、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在《因果螺旋》一書中實際分析了一位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觀點,如何誘導民眾陷入錯誤的判斷,並示範正確的理解途徑。以下為原書摘文:
疫情期間人心惶惶,對於媒體或網路上毫無專業背景的討論和謠言,必須更加謹慎判別,以免下錯結論,引發恐慌。研究領域涵括流行病學、人類遺傳、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在《因果螺旋》一書中實際分析了一位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觀點,如何誘導民眾陷入錯誤的判斷,並示範正確的理解途徑。以下為原書摘文:
在這個資訊流通迅速,國內新冠疫情蔓延的當下,網路也開始流傳各種預防或治療新冠感染的方法。2022年4月,網路流傳一則「耐適恩(Nexium 40 mg)1顆+紅黴素(Erythromycin 500 mg)早晚各吃一次(成人劑量)。請把這處方傳出去。」的配方訊息,宣稱此配方可以治療新冠感染;然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迄今公告的相關指引,並無這樣的治療組合建議。
一名52歲新冠肺炎確診男性個案,因為呼吸喘先到外院求治,高血壓病史的他被發現為心包膜積液,且症狀持續惡化,遂轉送至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經心臟外科醫師進一步判斷病人為A型主動脈剝離合併有心包填塞,有立即手術治療的急迫性。
52歲張姓男子確認新冠肺炎後,自行隔離在住家3樓,他太太和2名子女都住2樓,但3位家人隔3天後仍然確診,解隔離後在門診時向醫師提及。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表示,張男因天氣熱,冷氣開整天,反而讓病毒在空氣中停留,增高風險,可能是感染路徑,其實居隔期間,保持環境通風很重要,才能降低室內感染的風險。
自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後,至今已歷時2年多,最近這一波Omicron BA.2的疫情,孩童罹病數比先前疫情更多,安南醫院兒科醫師宋玉蘭提醒,儘管18歲以下患者多以輕症為主,且通常能在2週內康復。但無論在美國或香港,都可見哮吼、熱性痙攣、橫紋肌溶解症甚至腦炎、腦水腫等發生率增加趨勢,其中重症孩童中約9成無接種疫苗。
在全世界逐漸與病毒共存後,大家熟知康復後的小毛病多以呼吸道症狀為主,但你知道新冠病毒也會攻擊心血管系統嗎?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指出,已有非常多研究發現,長新冠會影響心臟血管系統,根據部位不同,會衍生出不同疾病:
25歲李先生平時有運動習慣,身體強健,日前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儘管隔離期滿後過了好幾週,仍時常喉嚨有痰、會突然想咳嗽、合併胸悶易疲倦等症狀,感覺身體狀態大不如前,也常讓身邊親友緊張怕被傳染,於是求診於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康復門診醫師趙念廷,經服用中藥與穴道按壓,1週後即有明顯改善。
台灣新冠確診數已突破350萬,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的社會,該如何面對「長新冠(Long Covid)」?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近期在門診中,看到許多病人因新冠肺炎康復後依然咳得厲害,甚至出現呼吸困難、運動後易喘的現象,40歲以下年輕人出現細支氣管發炎,占門診人數7成,顯示長新冠影響不只侷限在年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