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除了阻絕病毒 還隔離了什麼?

戴口罩除了阻絕病毒 還隔離了什麼?

2020/2/20(2022/3/15 5:25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你遇到一個時常戴著口罩的孩子,你會直覺地想到什麼?也許是感冒了、生病了,或者就是身體虛弱,擔心被傳染等。最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拉警報,走在路上人人都戴著口罩,讓我想起一個曾經互動過一陣子的孩子。當時,我還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

印象中,她總是悶悶不樂。偶而會抱怨家庭、學校、同學或課業,但情緒起伏並不大。她的話不多,大多需要我引導,若我沒有主動提問,她就沉默地等待。
很特別的是,每次來談,她總是戴著口罩。後來,我發現,她在學校裡,也多半戴著口罩。一開始,我沒有多問;在一次會談中,隨口提到:「我看到妳,總是戴著口罩,怎麼啦?」
她沒說什麼,只是聳聳肩、瞇著眼睛搖搖頭。仔細想想,我幾乎從沒看過她摘下口罩的樣子。

時下青少年時常戴著口罩的人不少,也許是感冒、怕被傳染、或者防曬,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相貌不佳。但長時間戴著口罩其實很悶,對精力充沛的青少年來說,是很不舒服的。
之前,我曾遇過一個在同學陪同下來求助同學,也是戴著口罩前來,他是因為在家裡被暴力對待,戴口罩是為了遮住傷疤。想到這裡,助人者的敏銳度告訴我,有必要與眼前的女孩認真談談口罩的事情。
在下一次的會談中,我再度提起為什麼要一直戴著口罩。這孩子仍然聳聳肩、搖搖頭,沒說什麼。我向她確認,是否臉上有受傷,或者被不當對待?她也說沒有。
「那麼,妳要不要有時候,摘下口罩,讓其他人可以看見妳的模樣呢?」
我笑著邀請她,而她只是低下頭,不作聲。
我又提了一次。這一次,她緩緩地搖搖頭,用我幾乎聽不到的音量說:「不要,我不想。」我好奇地問,為什麼不想呢?
「沒有戴口罩,會讓我感到很焦慮。」
「焦慮什麼呢?」我原以為是怕被傳染流感之類的,她接著說:「大家都在看我,讓我很不自在。

換句話說,當戴著口罩時,比較不會被看見,她會比較安心。我想起,這孩子的困擾,就是一直有對人群退縮、難以融入同儕,她這麼說,我便可以理解。又談了一會兒,她告訴我:「如果戴著口罩,我覺得,我就可以不用那麼勇敢了!

我揣摩著這句話。她是個缺乏自信的人,做任何決定總是猶豫再三,給人一種怯弱的感覺,也因為這樣,有時會被同學欺負,有時則被師長誤解。遇到一些關心她的朋友或長輩,總是會鼓勵她要樂觀開朗一點,要活潑外向一點,她最常聽到的話,就是「要勇敢一點啦!」
「我很努力試著勇敢一點,但就是做不到呀!」女孩說。
我知道,這孩子其實很努力,不想讓關心她的人失望。也正因為這樣,讓她覺得更難以向別人交代,也更害怕面對別人的眼光。於是,口罩適時地派上場,幫她化解部分的危機。

當戴上口罩時,她有絕佳的理由可以避免和別人接觸。也就是,她可能會被當作一個病人,或者身體不好的人對待。於是,口罩成了保護傘,阻絕了她與他人互動的機會,成了讓她感到安心的護身符。此刻,她能在被口罩遮住的小世界裡,低調地做自己,也順理成章地可以「不用那麼勇敢」。
「原來,口罩對妳有這層功用呀!」我同理地說:「難怪,你不願意摘下口罩。」
這孩子點點頭。這樣說來,她已漸漸依賴口罩保護自己。同時,當戴上口罩時,她便覺得自己就是個弱者,就是個邊緣人,與他人格格不入;於是,她也理所當然地可以不需要太積極地融入人群。
或許,她的問題本來沒有那麼糟,戴上口罩後,就變得更糟了。

最近因為肺炎疫情升溫,出門時常需要戴著口罩以求自保。我想起,每次戴上口罩時,常會有一種覺得自己變得「虛弱」的感覺。剛開始還好,但漸漸地,不自覺地瞇起眼睛、垂下頭、步履闌珊、動作遲緩;與人互動時,也顯得有氣無力,說起話來似乎較為費勁。

但實際上,我只是戴上口罩,身體狀況並沒有任何異樣。
如果你和我也有一樣的經驗,那麼,配戴口罩這個動作本身,正在影響著你的身心狀態。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戴口罩可能會改變你對自己的身份認定——從一個健康者,成了一個虛弱的病人。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口罩是給那些身體病弱的人戴的,所以「口罩=生病」或「戴口罩的人=病人」(在很多情況下是例外的,所以這也是一種刻板印象)。於是,一旦你戴上口罩,便可能無意識地把自己套到這個等式之中,而把自己也視為一個虛弱而需要被保護(或保持距離)的人。

一旦你的身份認定改變了,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透過展現一系列相應的感覺、想法及行為,以能與這個新的身份認定保持協調一致。如果這又會對你帶來好處的話,漸漸地,你會更依賴口罩,不論走到哪裡,戴到哪裡,因為你心裡頭對自己的認定,就是個「需要被保護的人」或「虛弱的人」。

哪一天,口罩不在身旁時,你會頓失所依,充滿不安與焦慮。
就好像,那個透過戴口罩與他人保持距離的女孩,漸漸地,也變得從人群中更為退縮,與他人保持距離,而在群體生活中,需要更長的時間配戴口罩,才會安心。

我不是說經常戴口罩是個不良的習慣,而是,配戴口罩除了在生理上隔絕病毒傳播外,也許還有著心理上的意涵。所以,每當我到學校裡與教師們做個案研討時,談到高關懷學生的辨識與篩選,我便會特別提醒,去注意那些長時間習慣帶著口罩的孩子。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女孩,後來怎麼了?我順勢將口罩作為促發改變的媒介,邀請她,做個練習。
在我們見面會談時,試著摘下口罩,從十分鐘開始。一方面做為減除焦慮的練習,另一方面,重新找回沒戴口罩時,身心比較有活力的狀態。慢慢地,拉長時間到整個會談過程;接著,在其他生活情境中也嘗試看看,進而轉化身份認定。說真的,能夠摘下口罩,大口呼吸,還是比較舒服的。

(文章授權提供/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