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瀉血便 潰瘍性結腸炎作祟
急性發作恐脫水休克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炯宏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轉目前尚不清楚,推測可能與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飲食、種族、藥物誘發等因素有關。據統計,潰瘍性結腸炎在已開發國家案例較多,台灣患者人數也逐年成長,據健保署資料顯示,潰瘍性結腸炎重大傷病卡發卡人數為3260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男女比例相近,好發於學生、年輕上班族等族群,但40歲以上的中年族群仍有機會罹病。
李炯宏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的急性發作症狀為發燒、大量血便,恐導致脫水、休克、腎功能變化、血紅素下降等。診斷會安排做內視鏡檢查,按壓肚子可能有類似腹膜炎的表現。患者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最後恐需要開刀。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表現較輕微,可能會出現無疼痛感的血便,因為是直腸出血,故血色會偏紅,血便的狀況會隨著出血量而加深顏色。
盛行於已開發國家 好發年輕族群
在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較高的國家,若年輕人反覆出現不會痛的血便,又無痔瘡徵兆,醫師們便會懷疑為潰瘍性腸炎。但在台灣因盛行率不高,通常會安排內視鏡檢查,搭配病理切片、抽血等來診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
李炯宏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很難單靠內視鏡影像就確診,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可能有多種疾病會看到類似表現,故需透過病理切片排除一些特殊狀況。抽血檢驗也可幫助診斷,但沒有單憑哪個指標即可百分之百確診潰瘍性結腸炎。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史,拼湊各種線索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且往往要反覆發作數次後,才能正確診斷。
低估病情停藥 結腸炎反覆發作
急性潰瘍性結腸炎需要使用抗發炎藥物、高單位類固醇,甚至需住院以靜脈注射施打類固醇,搭配免疫調節劑,若仍無法改善,會建議改用生物製劑治療。若併發腹膜炎,可能要開刀把嚴重發炎的大腸切除。李炯宏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若能以藥物控制發炎,後續併發穿孔、廔管、甚至大腸癌的機會都會降低。生活上作息盡量避免熬夜,規律的生活有助於控制病情。
李炯宏醫師指出,有些患者容易低估病情,自覺「我今天沒有症狀,為什麼還要乖乖地服藥?」一旦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忘記定時服藥,一段時間後症狀就逐漸復發,這樣反覆發作,對患者病情控制較不理想。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