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吃到老 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活到老吃到老 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2020/5/2(2022/3/15 5:55更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70歲的朱爺爺以前最喜歡吃便當了,最愛裡面的白飯、排骨、青椒肉絲、竹筍...這些色香味俱全的菜色,讓他每餐都吃得津津有味!可是最近發現白飯吞不下去了,只能吃稀飯,最愛的豬肉,也讓他嚼得很吃力,吃一頓飯的時間變好久,幾個月下來越吃越少,體重也掉了好幾公斤。不巧的是,他的老伴朱奶奶因便祕被送來醫院,一問之下才知道朱奶奶喝水常常會嗆咳不舒服,不愛喝水而導致大便太乾硬了!兩老都覺得年紀愈大,吃東西、喝個水都變得好困難呀!

每個人都希望家中的老人家,或是將來的自己,能夠健康呷百二。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吃」可能成為一個壓力來源,甚至變成無形的殺手。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問題,依據國民健康署針對全國22縣市,高齡友善城市調查發現,有10%的老人有咀嚼困難、吞嚥能力變差的問題,繼而造成腸胃消化功能漸弱,容易衍生營養不良。

嚥下的食物 要走該走的路
從口腔或鼻腔通往身體的路徑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前方的路徑,會經過「喉 部」通往氣管,我們呼吸的氣體便經由此通道進入肺部。另一個是位於後方的 路徑,則是從「咽部」通往食道,然後連結至胃,所以後方的通道才是食物的路徑,也是吞嚥的正確生理機制。當我們吃的食物或喝下去的水跑到前方,就會導致吸入或嗆咳。如何讓食物不要跑錯地方,全靠喉部的安全機制阻擋食物,當起動吞嚥的那1、2秒,像葉子一樣的「會厭軟骨」會向下蓋住喉部入口,此時聲帶也會關閉,加上喉部組織緊縮,就形成防止食物掉落的屏障,食物也被咽部肌肉推向該走的路徑。

肌肉量減少 影響吞嚥功能
一連串複雜的機制需要六對腦神經與好幾條肌肉相互協調才能完成。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數量逐漸減少,肌肉力量也會減弱,「吞」的動作不再像年輕時一樣快、狠、準,喉部的保護機制自然也就打折扣。

除了老化的因素之外,對於曾經罹患神經性疾患、腦部腫瘤、接受放射線治療或手術及腦部外傷的患者,也可能會出現喉部、咽部吞嚥反射延遲,或肌肉無力的現象,進而特別容易造成食物進入氣管,而有嗆入或吸入的情形,如此就可能引起後續的吸入性肺炎或慢性咳嗽的問題。

吞嚥障礙的症狀
有些年長者吃沒幾口飯就會清喉嚨,或者越想把食物吞進去,越是吞不下去。有的甚至吃完一段時間後出現劇烈咳嗽,這是因為正常狀態下,當吞嚥反射啟動後,咽部肌肉會收縮將食物擠壓至食道內,這股力量必須足以推動所有質地的食物,包含固體或是黏稠液體。如果力量不足,就讓食物黏在咽壁上,這時會覺得卡卡不舒服,一旦卡住的食物越積越多,就有可能掉入前方喉部組織造成嗆咳,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評估吞嚥能力時,也會聽吃東西前後的聲音變化。患者常常在吃完東西後雖然沒有嗆咳,但是會聽到他們講話聲音有水聲,像是有痰的聲音。這種情形也會猜測有食物掉到聲帶上方,因而在發聲時造成聲帶振動所導致。

若有以上的情形,代表吞嚥困難可能已經發生好一段時間,平常應多留意身邊的長輩,一旦發現有類似的情況,務必到大型醫院的復健科或耳鼻喉科就醫檢查,醫師會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與治療。但大部分的患者往往已經出現發燒或吸入性肺炎才被送到急診。

平時多訓練口咽肌肉 延緩並預防咀嚼退化
臨床上吞嚥困難的患者,多屬於長期臥床且咳嗽力量差,使肺部或咽喉部累積許多痰,需要靠抽痰協助移除,一旦發生食物吸入又無法將食物咳出,就很容易肺部發炎。有些方法仍可以讓長者吞得更好,譬如長者自己調整飲食的方式,或教導改變餵食者的餵食方式。自己吃,就慢慢小口的吃,讓口腔及咽部的肌肉足以處理食物的流向,會比豪邁大口餵食來得安全。此外,餵食者需要有耐心並細心的餵食,譬如可以等待他吞完再餵食下一口,同時可以準備合適的食材等。

「吃」本身就是維持吞嚥功能的方法,除了用細心的態度安全的吃之外, 也可多訓練口咽部肌肉,例如用雙手抱頭看肚子、頭部左右搖擺,讓肩頸放輕鬆、雙手舉高打個大哈欠、把嘴角向左右拉開,保持微笑的姿勢,或臉頰內縮把嘴嘟得高高等動作,都是可以訓練到口咽部的肌肉,維持吞嚥肌肉的強度,並延緩肌肉功能退化的情形,就可以活到老、吃到老。

(本文摘自/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橙實文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