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取別人口袋的錢 你理直氣壯嗎?
當我躺在診療椅上張開嘴巴的時候,羅醫生驚呼起來,說:「哎呀,團長,你缺了三顆牙,怎麼會這樣?」我頓時感覺滿臉發熱,因為我把我的弱點暴露在了學生面前。但是,我也不得不回答她這個問題。
我說:「是啊,小時候父母沒有讓我建立保護牙齒的觀念,所以牙齒從小沒有保護好。」
羅醫生問我:「團長,那你有看過牙醫嗎?」
我說:「我當然看過。」
她說:「如果你看過牙醫還缺了三顆牙,那就不是你的錯了,是你的醫生的錯。」
我很驚訝,因為我所學的心理學知識,讓我知道我們要為自己的所有事情負責,因為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
羅醫生告訴我一個基本常識。她說:「一個人的牙齒變壞,大概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牙齒生出牙菌斑,牙菌斑的出現,表示細菌在侵蝕我們的牙齒。這個階段,牙醫會幫你把牙菌斑去掉。要是你沒有去看牙醫,就會經歷第二個階段,細菌會進入你的牙周、牙髓。你會得牙髓炎、牙周炎,牙醫會幫你做根管治療,幫你補好這顆牙。如果僅僅是止痛了,而沒有去做根管治療,那麼就會進入第三階段:牙齒變脆,只要你咬了一些硬物,你的牙就會碎裂,甚至脫落。在這個階段,牙醫還是可以幫你戴上一個烤瓷牙冠的。」
她接著說:「很明顯,團長,你的牙缺了三顆,就是因為這三個階段都錯過了治療,這是牙醫的責任,因為他沒有建議你繼續治療。現在我再不會放過你,因為我們還有第四種補救的方式:植牙,這樣你的牙齒還是可以為你服務,一直到老都沒問題。」
我問:「那大概要多少錢呢?」
她說:「八萬多一顆。」我一算,要花二十幾萬。
於是我說:「羅醫生,你很會銷售。」
羅醫生講了一句讓我非常震撼的話,她說:「團長,我不認為我這是在銷售,我認為這是一名牙醫的良知和責任。你想想,如果我今天不讓你植牙,你其他的牙齒就會像骨牌一樣,一顆接一顆壞掉,你滿口的牙很快都會沒有的。我不忍心看到我的老師滿口沒牙地給大家講課。所以我一定要幫你植好這幾顆牙,這是我的責任。」
我經常在我的課堂上講起羅醫生的故事,她是我見過最好的牙醫。她的生意非常好,需要預約看牙,經常得排上好幾個星期,甚至好幾個月。
關於「掙錢」的五個常識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像羅醫生這樣理直氣壯地掙錢,而有些人一提到錢就不好意思呢?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五個「掙錢」的常識。
第一個常識:在一定的時間和範圍內,錢是有恆定總量的。
也就是說,你的錢多了,某些人或者某些機構的錢就少了。當然,政府可以投放更多的貨幣,那是總體經濟的事,在這本書裡,我們不做過多討論。
第二個常識:錢是交換的憑證。
你要獲得別人的錢,就必須為別人提供等值或者更大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如果你不能給別人提供價值,又想獲得別人的錢,那麼你不是乞丐、騙子,就是強盜。這些危害他人及社會的事情,我們當然是不能去做的。所以,你要掙錢,就必須能為別人提供更大的價值。
羅倩倩醫生之所以能理直氣壯地賺老師的錢,就是因為她知道她能為我提供更大的價值,所以她心安理得。
第三個常識:你能提供的價值不僅僅是有形的價值,還包括無形的價值。
大多數人只會狹隘地看到物質的價值,比如手頭有哪些東西可以變賣成錢,或者自己可以做出什麼東西賣錢,而看不到無形的價值。
第四個常識:一個商品的價值,等於生產此商品的勞動成本,加上生產者所要賺取的剩餘價值。
這個理論指的是商品,是狹義上的解釋。從廣義經濟學來看,凡是有需求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需求越大和越稀少的東西,其價值就越大。
第五個常識:滿足別人的需求,即可擁有價值。
人本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的心理模型」,即把人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實際上,這五項需求都隱含了價值,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滿足別人的某個需求,你就能掙錢。
(本文摘自/別人怎麼賺錢,是你不會的/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