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麻又痛,翁忽視警訊險截肢!醫教1招防周邊動脈阻塞

腳麻又痛,翁忽視警訊險截肢!醫教1招防周邊動脈阻塞

2021/11/3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腳麻走不動,別以為正常老化,小心是腳部動脈阻塞!一名60歲金門老翁,因長年腳麻、不良於行,平日仰賴兒子照顧起居。幾個月前,老翁症狀加劇,無論躺或坐雙腳都感到十分疼痛,卻礙於疫情不敢到醫院就診,直至近日雙腳發黑、失去知覺,這才緊急送往醫院搶救。

動脈堵塞致腳麻 誤以為關節退化
台北榮總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表示,醫院緊急替該名老翁進行「周邊氣球導管手術」後,非常幸運地保住雙腿,「該名老翁是因周邊動脈阻塞引起疼痛,若6小時內沒有打通血管,有很高的機率必須截肢。」

陳沂名解釋,該名老翁到院抽血檢查時,已經出現橫紋肌溶解、肌肉壞死狀態,明顯是因為血管阻塞過久造成,因為周邊動脈阻塞發生時多半沒有明顯臨床症狀,只會輕微感到麻木、痠澀,常常會被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而延誤就醫。若未積極處理,嚴重可能需要截肢。

患部缺血分4級 最嚴重細胞壞死
周邊動脈阻塞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是一種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過程,源自長期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累積所造起的血管病變,在台盛行率高達32%,好發於50至60歲中高年齡者。因血管壁上的堆積物逐漸累積成斑塊狀,使血管硬化、內膜變厚導致狹窄,造成末端肢體血量及養分供應不足,發生在腳部機率是手部的20倍,症狀會依據患部缺血狀態進展:

第1級:雙腳冰冷且輕微麻木,部分脫毛,部分患者完全沒有症狀。
第2級:出現間歇性跛行,走一段距離後小腿肚就會開始疼痛,通常休息後就可以恢復,但一開始行走後,就又會呈現雙腳痠麻的狀態。
第3級:腳部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
第4級:動脈已經完全阻塞,腳部出現壞死。

高危險群注意末梢變化 「氣球導管手術」恢復快
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主治醫師顏旭霆說,民眾常會將間歇性跛行誤以為是老化正常現象,但這其實是周邊動脈阻塞造成,洗腎患者、抽菸族群、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須隨時注意末梢組織變化,監控自己身體狀況。

顏旭霆解釋,治療方式早期以外科「血管繞道手術」為主,治療效果持久,但需要全身麻醉,手術傷口較大,復原期較久。現階段多以侵入性較低的「周邊氣球導管手術」治療,療程大幅翻轉、縮短,經由鼠蹊部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穿刺周邊血管,藉由擴張氣球將阻塞血管撐開,增加血管內徑血流量,只需要半身麻醉、恢復時間快,但缺點是健保未給付,需要部分負擔差額或全額自費。

顏旭霆進一步說明,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也能選擇使用紫杉醇塗藥的氣球及支架,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再次阻塞的風險。但若生活習慣沒改變或血管疾病未控制好,短時間3至6個月也可能再復發。

陳沂名建議,民眾日常可以自我檢測「量腳部脈搏」,就像量手腕脈搏一樣,可按足背血管浮起處,若測量不到或是已出現腳麻痠澀、疼痛現象,一定要有警覺,盡快到院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