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也痛、餓也痛⋯醫教「護胃7法」解決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指消化系統受胃液侵蝕造成潰瘍的情況。消化系統分別為,「食道」、「胃」、「十二指腸」,多數潰瘍易發生在後面兩者。在台灣,消化性潰瘍是極常見的疾病,約10%的人口患有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就年齡層來說,十二指腸潰瘍的年齡層較年輕,約在20~40歲左右,胃潰瘍的年齡層則較年長,約在40~60歲。
消化性潰瘍依照位置不同,恐「飽脹痛」或「飢餓痛」
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安表示,消化性潰瘍典型的表現是上腹痛,痛的方式跟潰瘍的位置不同有關。一般來說,胃潰瘍常見進食後出現「飽脹痛」,痛約1~2個小時後緩解。十二指腸潰瘍的痛常表現於空腹時的「飢餓痛」,多發生在夜晚、清晨之際。
其他消化性潰瘍症狀,還包括噁心、嘔吐、上腹或胸口灼熱感、脹氣或打嗝等,通常在服用制酸劑後可緩解症狀。但情況嚴重者,亦可能導致消化道出血,會出現吐咖啡色液體或是鮮血、解黑便或血便、臉色蒼白、心跳加速、血壓低、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安全。
冬天火鍋、薑母鴨小心吃出病!醫提護胃7要點
許多腸胃病甚至癌都有潰瘍的存在,即使沒有病變成胃癌,也可能導致胃穿孔、胃出血、幽門梗阻等嚴重病症。針對消化性潰瘍注意事項,陳建安提出以下「7要點」:
1. 飲食習慣:宜定時適量,細嚼慢嚥,切勿暴飲暴食、狼吞虎嚥。
2. 飲食選擇:以好消化為原則,不要吃太甜、太油、纖維素太高的食物。
3. 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香辛料、辣椒等,含咖啡因多的飲品(咖啡、濃茶)要少喝。
4. 烹飪方式:以蒸、煮、燉為主,盡量避免煎、炸、烤的料理方式。
5. 生活習慣:不抽菸、不喝酒,維持作息正常,避免過高的壓力。天冷要保暖。
6. 遵從醫囑: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定期追蹤檢查及治療。
7. 警示症狀:吐咖啡色液體或是鮮血,解黑便,臉色蒼白,心跳加速,血壓低,
陳建安說明,許多民眾在冬天食用完火鍋、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後,容易引起消化性潰瘍發作,如何「護胃」成為冬天不可忽視的一環。建議民眾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如出現以上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拖延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