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大腸癌了嗎?「症狀判斷、篩檢方式、治療」懶人包

我得大腸癌了嗎?「症狀判斷、篩檢方式、治療」懶人包

2022/3/30(2022/4/17 15:25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名57歲婦人,2年前確診大腸直腸癌第3期,透過電療、化療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後卻因疫情不敢到醫院定期回診,直到肛門與會陰部出現「流汁、噴膿」情形,緊急就醫後才發現腸癌已惡化至4期,腫瘤復發且從肛門口突出,不僅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的腫瘤發展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以致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

大腸直腸癌自我判斷3大症狀
台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表示,近2年臨床觀察大腸直腸癌篩檢人數異常下降,但因腸道阻塞與破裂就醫的患者、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粗估約有高達2成的患者因疫情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復發再度惡化。

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呼籲民眾應多加注意3大自覺症狀:

  • 腹脹、腹痛
  • 血便帶有黏液
  • 排便習慣明顯改變:例如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

張世慶指出,其他非特異性症狀包括: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變小、體重異常減輕、貧血、可觸摸腹部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若可及早發現並治療癌症,早期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呼籲民眾即使確診也千萬不要灰心。

延伸閱讀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

大腸直腸癌如何篩檢?看1表就懂
想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篩檢是最重要防護!」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他表示,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一般民眾

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政府補助

(陽性者建議應進行大腸鏡檢查)

具大腸癌家族史

40歲後每5年大腸鏡檢查

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患者之民眾

建議20至25歲起,每2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臨床診斷疑似或經基因檢查,確診為腺瘤性息肉症候群之患者

建議10至12歲起,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大腸癌篩檢指引2021年12月第一版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則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就算是無症狀者也應於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危害。

晚期大腸直腸癌「接力治療」最穩定
在治療方面,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聖捷說明,依照目前健保規範,若於第1線治療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至第3線治療可接力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病患可透過「接力治療」使用到最多線健保標靶藥物,有助於延長整體存活期。

黃聖捷表示,以往患者聽到癌症進展成第4期,都會認為已是末期而非常沮喪失落,甚至想放棄治療。但標靶藥物問世後,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1線能縮小大腸直腸癌腫瘤的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

若第1線到第4線治療,若能持續使用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近2年半。換句話說,「接力治療」就是患者能夠打到越多標靶藥物、接受完整治療,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最長。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