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治不好 反覆發作可考慮生物製劑
2021-11-10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63歲的王阿姨還沒退休,每天工作忙進忙出,有陣子身上、手上突然出現紅疹,越抓越癢。因為找不出空檔就醫,只能自己先想辦法,然而不管抹什麼乳液都不見舒緩,一天聽聞朋友分享,竟用鹽巴抹在紅疹處,當下覺得有點好轉,沒想到過了幾天開始刺痛,似乎更加嚴重,嚇得她只好趕快就醫。王阿姨檢查後確診為慢性蕁麻疹,新竹台大分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顯鎰表示,用更深的觸覺或痛感,可以一時蓋過搔癢的感覺,但鹽巴事實上反而傷害肌膚,建議跟醫師討論有無更好的治療方式,若藥物都未見改善,建議可以用生物製劑來治療。急性、慢性蕁麻疹難分辨 超過六週應注意
蕁麻疹發作時會在身體各處出現疹塊,接著膨起形成疹塊,大多集中在手臂、腿部,甚至臉部。疹子也會換位子,全身都會有,並伴隨極度癢感,通常持續數小時;皮膚血管突然擴張,另外在嘴唇、眼皮也有可能會合併出現血管性水腫。邱顯鎰醫師指出,無論急性或慢性蕁麻疹,表徵相似,無法以症狀區分,不過急性蕁麻疹平均在一兩週內會消退,少數人病程較長,但若六週內未見改善,就會高度懷疑為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非過敏 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
邱顯鎰醫師說明,急性蕁麻疹通常可能由過敏原引起,只要避開並搭配治療基本上可改善。而慢性蕁麻疹是由於肥大細胞(免疫細胞)釋放組織胺導致皮膚血管擴張、組織腫脹,通常找不到病因,屬於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疾病,與體質相關,必須長期追蹤治療。基本上與壓力、內在賀爾蒙相關,並非為過敏反應,因此醫師通常不會建議驗過敏原。
免疫相關皮膚疾病 生物製劑成為治療的新選擇
包含蕁麻疹在內,許多皮膚疾病其實都與免疫系統有所關係。比如乾癬與異位性皮膚炎等。早期對於此類疾病,治療上多半依賴外用、口服藥物及其他輔助療法協助。隨著研究的發展,以及對於疾病機轉的了解加深,各種生物製劑成為了新一代的選擇,可以更加精準的治療疾病。
以慢性蕁麻疹為例,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會先使用抗組織胺並建議改變生活方式。邱顯鎰醫師表示,部分患者可透過抗組織胺來獲得改善,口服類固醇一般少用僅用於急性蕁麻疹且對抗組織胺沒效的患者做短期控制。然而,多達 50% 的患者對核准劑量的抗組織胺仍反應不佳。
若以抗組織胺或其他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四至六週或更久時症狀仍未改善,則可考慮最新生物製劑療法。邱顯鎰醫師進一步指出,生物製劑大部分是單株抗體,以往常見於在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等自體免疫疾病的使用。而最近研究發現,部分生物製劑也可用於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病程較長 需耐心接受治療
由於慢性蕁麻疹屬於自體免疫紊亂,通常病程較長,邱顯鎰醫師說,有14%左右患者會超過5年,不過跟其他免疫疾病不同,表徵主要以皮膚為主,且痊癒比例較高。研究也顯示治療3至6個月可考慮是否調整用藥或停藥,邱顯鎰醫師指出,真實每位患者臨床狀況將視情況調整,可能會先減藥、才考慮停藥。他也分享,生物製劑或免疫調節劑屬於第三線用藥,並非因為療效不佳或安全性有疑慮,而是因為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屬自費項目。
遠離刺激性食物 調整作息、紓解壓力避免發作
雖然慢性蕁麻疹尚未有明確成因,但免疫細胞都處在不穩定狀態,若受到刺激就會反應,與乾癬等許多免疫疾病相同,在生活上仍要避免可能引發或惡化症狀的因子,邱顯鎰醫師建議,應避免接觸酒精、辛辣食物、灰塵等,也應避免泡湯、洗過熱的水、穿著緊身衣褲等;尤其現代人長期處在壓力下,失眠比例大,也容易引發慢性蕁麻疹。若民眾有超過六週以上的蕁麻疹,建議改變生活節奏、調整作息、紓解生活壓力,並透過專業醫師追蹤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