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200年!台灣動作障礙學會致力推動學術教育

巴金森病200年!台灣動作障礙學會致力推動學術教育

2017/3/13(2022/4/18 22:11更新)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顫抖、僵硬及行動緩慢等症狀,國人熟知的巴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發現至今已屆滿200年!隨著老年化海嘯來襲,長照議題備受關注,這項國內第二大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患者勢必隨之增加,照護需求提高。有鑑於此,醫界提早動起來,不僅在全球巴金森及動作障礙醫學領域深耕多年且成果卓越,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將連續第三屆舉辦「台灣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疾病國際研討會(2017 TIC-PDMD)」,邀請來自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國及台灣共58位國內外專家,分享其臨床經驗、最新的研究及治療,期能讓巴金森病醫療照護品質持續提升,同步把經驗傳承向下紮根。

巴金森病的發現與英國下午茶有關 

英國醫師巴金森(James Parkinson)在每天例行的下午茶時間,開始觀察到一些行動不良、顫抖的運動者,並在1817年完成一篇相關論文,他描寫到6位病人,從身體某一部分不自主發抖,到肌力減退、走路開始身體向前彎曲,步伐由緩慢逐漸變成碎步、向前直衝,後來此種緩慢進行的身體退化疾病,被稱之為「巴金森病」,這也是全球首篇巴金森論文,發表至今剛好屆滿200周年。

好發於中老年 三大症狀警訊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吳逸如教授表示,巴金森病是台灣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50到79歲中老年人,60歲以上盛行率約1%,平均每100人就有一人罹病。

吳逸如教授解釋,巴金森病最主要有三大臨床症狀,第一是四肢的顫抖(震顫)、第二是肌肉的僵硬、第三則是動作的緩慢。除此之外,病患也會合併一些非動作障礙的症狀,包括姿態性低血壓、睡眠障礙、頻尿、便秘、憂鬱、焦慮症或嗅覺異常等。由於每位病人所表現的症狀可能有其特殊性,需經專科醫師進行檢查並診斷。

醫病同心 長期抗戰

吳逸如教授指出,治療巴金森病是場長期抗戰,醫病關係如同夥伴也像朋友,從罹病心情的調適,到因焦慮、憂鬱或藥物副作用等問題,整個病程都得共同攜手面對,醫病關係也是影響治療成效的重要關鍵,不但醫病更要醫心。

據行政院國發會預估,台灣在兩年後將邁入高齡社會,巴金森患者勢必隨之增加,台灣動作障礙學會長期致力於舉辦學術活動、國際研討會,增加與國外專家學者的經驗交流,提高台灣在國際能見度,同步向下紮根教育年輕醫師,將來可接棒照顧這群患者。

國際交流經驗傳承 提升照護品質

吳逸如教授說,台灣於全球巴金森及動作障礙醫學領域有很傑出的成果,今年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將於2017年3月17日至19日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第三屆台灣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疾病國際研討會(2017 TIC-PDMD)」。與會者逾20國,相信將增加國內從事此醫學領域之醫事人員進修及擴展視野的機會,期許未來巴金森病醫療照護體系更加完整,讓病患可以得到更好的照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732/view/

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