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癌術後難照護 專利新藥來輔助
2021-12-06 健康醫療網/記者呂佳恆報導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因早期大多無症狀,導致患者難以察覺,等到被診斷出時大都已是晚期,都已面臨腫瘤嚴重地侵犯至周邊血管或轉移到其他器官等情況,因而無法開刀治療。台大醫院胰臟手術權威田郁文教授解釋,早期胰臟癌的症狀都屬於非特異性的如出現食慾不振、體重莫名減輕、疲勞甚至罹患糖尿病等,因症狀不明顯也不特殊,較難早期確診,也提高治療難度。
胰臟癌難被察覺 確診時都已進入晚期
因此要能診斷出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的早期胰臟癌,只能靠健檢,但胰臟癌在檢查上相較於大腸癌、乳癌等癌症的檢查相對地要來得困難,因為大腸癌可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而乳癌可透過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等檢查就能發現病兆,而胰臟癌卻得藉由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方式才有機會發現早期胰臟癌,這些是比較昂貴的檢查,而且胰臟癌的發生率相較於乳癌、大腸癌都低:根據統計,約10萬個人僅8至10人會罹患胰臟癌,因此大量地去篩檢無症狀的人並不符合經濟效益。比較可行的是去追蹤罹患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高危險族群包括有:有家族史(有兩位以上一等親曾罹患胰臟癌),或50歲後才罹患糖尿病者都屬於高危險族群,應提高警覺。
手術與化療相輔相成 有助提高胰臟癌治癒率
治療胰臟癌可分為手術開刀、化學治療、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其中免疫及標靶治療都只適合於腫瘤有特殊的細胞基因突變的病人,而這些治療都相當昂貴,因此在用這些昂貴的治療前,宜先做基因檢測,確定有相對應的特殊的細胞基因突變數再用。由於腫瘤有這些可治療的特殊基因突變的病人仍屬少數,因此目前臨床上仍以手術切除與化療為主,且兩者相輔相成,通常確診患者約四分之一可先接受手術開刀再化療,另外無法開刀的四分之三患者,則可先做化療,若對化療反應佳,則可再開刀治療,提高治癒率。
胰臟癌後期患者別放棄 積極治療可望提高治癒率
田郁文教授提及,臨床上就曾有不少胰臟癌患者,起初評估不能開刀治療,因此先採以化療,等待腫瘤變小再進行接受開刀治療,且病患年齡層多落在五、六十歲間,根據統計台大醫院去年到現在累計至今,已有30幾位類似個案,因此若確診胰臟癌甚至已為第三、四期的患者,仍應積極治療,因為仍有機會使腫瘤縮小後而手術切除延長存活。
開刀治療後體力是關鍵 胰臟功能受損恢復差
不過胰臟癌比起其他癌症最不一樣的則是癌症惡病質會更加嚴重,使得患者營養狀況不良,身體變得格外虛弱,造成後續照護更加困難;加上術後因胰臟內、外分泌功能受損容易出現血糖升高、消化不良等,也會使營養不良情況更加嚴重。針對胰臟外分泌功能不足通常醫師會給予胰液消化酵素,幫助改善症狀,不過過往藥物需在餐中服用,影響用餐。現在有新的專利超微粒酵素膠囊可在飯後服用,劑量符合國際建議標準,且在PH5.5時才會大量在腸道釋放,不易受胃酸破壞,藥效較穩定。
田郁文教授補充,臨床上約15至25%胰臟癌患者開刀治療後會有胰臟內分泌功能不足而罹患糖尿病,屬於三C型糖尿病(因胰臟的疾病或手術切除胰臟而導致的),此類患者會同時有胰臟內外分泌功能不足,這時就得在控制血糖外也得補充像消化酵素補充劑等藥物,將患者內外分泌功能都調整回來,目前許多的藥物都可以幫助改善患者後續的併發症,藥物副作用也較小,存活率也較高。
田郁文教授進一步解釋,通常接受開刀治療的胰臟癌患者,後續都得做化療可以延長存活期,但根據統計,30至40%患者在開刀完後,身體並未恢復到一定強度可接受後續化療,此時醫師可給予病患胰液消化酵素,能夠有效提高體重與身體強度,接受後續的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