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醫QA解密「病因、嚴重程度、治療重點」
現年才40歲的林小姐,已與異位性皮膚炎共處長達38年,歷經嘗試偏方、在學校遭受被關廁所潑水的同儕霸凌、罹患憂鬱症、6年內住院逼近40次、全身體無完膚、皮膚癢只能坐著睡覺等等辛苦過程,終於在接受新藥治療後,皮膚免疫狀況獲得穩定控制,完成過著「像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的願望。
延伸閱讀:
月經來全身更癢!醫揭異位性皮膚炎惡化「關鍵因素」
Q:異位性皮膚炎致病主因?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科主任楊靜宜說明,8成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6歲以前就會出現病灶,一半以上症狀會延續到成年,但也有約2~3成病患是成年後才出現病灶。異位性皮膚炎因「免疫失衡」的2大致病因子為:
1. 皮膚障壁受損
2. 皮膚免疫系統過於活化
她說,除了以上原因,再來才是環境交替等外在因素變化導致。只要是病灶大於體表面積10%,且影響外觀及功能性如頭頸、手腳掌等,就可歸為中重度,其病患比例佔全部異膚患者約4分之1。
Q: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程度判斷?
楊靜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在用藥治療上,與疾病嚴重度息息相關。臨床可用「EASI評分標準」來判斷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依據以下病灶:
1. 皮膚紅腫
2. 抓痕
3. 苔癬化
4. 病灶之體表分布面積
共劃分為3個等級,EASI評分0~6屬於輕度;7~19分屬於中度;20~72分則為重度。除了病灶面積之外,近年研究也將「生活品質」與「生活功能性」的影響,納入中重度病程的參考指標。
Q: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生活困境?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容易復發的發炎性皮膚病,發病時奇癢難耐,有病友甚至用「癢到骨頭裡」來形容,而且越是搔抓,癢感越發嚴重;進而增加睡眠障礙、憂鬱和輕生等精神問題,及肥胖與心血管疾病、感染等風險。
這些生活問題與風險較一般正常人高出1.17~2倍。根據歐美問卷研究結果顯示,中重度異膚病友更每年平均有3分之1的時間無法發揮正常生產力,導致工作、生活都大受影響。
延伸閱讀:
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
Q:異位性皮膚炎為何反覆發作難治療?
楊靜宜指出,6成中重度患者以傳統類固醇或口服免疫抑制劑治療,成效不佳更可能復發加劇,主因在於無法控制及改善免疫系統的穩定度,更造成肝腎代謝功能負擔。
人的免疫系統有Th1和Th2兩種細胞反應,兩者互相抗衡,但傳統治療有如散彈槍般,不僅易使Th2過度反應,同時抑制了Th1原本對抗病毒和細菌的好免疫力,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本就脆弱的皮脂膜,更容易破皮感染、加重發炎,甚至虛弱需住院治療。
Q: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目標?
目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楊靜宜建議以生物製劑治療,目前已通過健保有條件給付,比起傳統治療,可精準鎖定並殺死易引發乾癢與發炎的細胞激素,不僅副作用較低,也不會造成肝腎代謝負擔。
另一方面,生物製劑能平衡Th1和Th2免疫力,讓受損的皮膚角質細胞有機會再長好,進而提升屏障功能,達到長期安全緩解的目標,可作為中重度病友們長期抗戰共存的安全利器。
朱家瑜鼓勵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積極早期診斷治療、與醫師溝通,找出個人最佳的治療策略,不但有助穩定控制病情、延緩病程進展,也有機會讓病友在生活中發揮所長,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希望病友耐心地接受治療,政府也可以多給予關懷和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