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多5公分,死亡風險增1成!醫教「4招」正確量腰圍:很多人量錯
腰圍太寬!導致代謝症候群、三高慢性病、癌症
國民健康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根據2020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接受成人健康檢查者,高達3成7患有代謝症候群;又十大死因中,代謝症候群衍生之三高疾病比例,加總為31.9%,再度超越癌症的28%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三高代謝的異常風險?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詹鼎正表示,最明顯的方式可從「測量腰圍」看出。他指出,當腹部的內臟脂肪造成身體慢性發炎,會最先顯現在成人腰圍外觀,主要共包括5大診斷指標:
- 腰圍男性腰大於等於90cm、女性大於等於80cm
- 血壓偏高
- 空腹血糖指數偏高
- 三酸甘油酯指數偏高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
延伸閱讀:
最新研究》肥胖真的會加速失智!若還有「這病」憂鬱症風險再翻倍
腰圍每增5公分,死亡風險就提高逾1成
詹鼎正表示,根據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研究指出,腰圍每增加1公分,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增加2%;另一篇歐洲前瞻性調查(EPIC)也發現 ,當腰圍每增加5公分,男女死亡風險就分別增加17%及13%,因此不可放任腰圍過粗,測量腰圍時也要講求精確性。
他指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公布腰圍測量認知度調查,統計1,245位年齡20歲以上的抽樣問卷也發現,台灣成人雖有7成以上聽過男女腰圍標準,但超過1年以上未測量腰圍者佔37.1%,而從未測量過腰圍者也佔9.7%,顯示有高達4成5民眾已至少1年沒有量腰圍,甚至不確定自己目前的腰圍數。
自我測量正確腰圍4大方法
如何自己精準測量腰圍,以及判斷數字是否超標?詹鼎正說明,絕不是用自我感覺「衣褲鬆緊度」和常聽到的「公吋」來判斷,而是可透過以下4大測量方法:
1. 測量腰圍的頻率
- 從未量腰圍者,應立即量測
- 腰圍正常者,配合健檢每年1次
- 腰圍超標者,養成習慣每周1次
2. 量測腰圍要以「公分」作為精確測量標準
雖然衣褲的尺碼常常都是「公吋」來標示,捲尺上也有一面是公分、另一面是公吋的測量數字,但其實真正在測量腰圍時,應以「公分」作為公認數字標準。
延伸閱讀:
減重沒效率?先看4大指標!醫曝「這件事」才是減肥關鍵
3. 每次測量完都要紀錄
可使用「健保快易通APP」的健康存摺單元,簡單5步驟就能隨手紀錄、精確掌握腰圍的變化:
- 登入健康存摺
- 選取「個人紀錄」
- 點選「生理測量」
- 選擇「腰圍」
- 紀錄當次所測量之腰圍
4. 發現腰圍異常要及時就醫
若民眾量測腰圍發現:男性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都要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此外,20~64歲民眾可以參加全民健康保險會舉辦的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協助改變生活型態、達成預防慢性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