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刀後噁心、胸悶痛⋯麻醉醫師親解:恐是「手術低體溫」影響復原
手術過程中,要不斷輸血維持生命跡象,鄒美勇說,患者的心跳、血壓很不穩定,體溫也降得很低,甚至低到攝氏32度,非常棘手。
「體溫」是一項重要的生命徵象,手術過程中若出現非預期性手術低體溫,可能造成許多併發症,危及病人安全,且影響術後恢復。
容易出現非預期性手術低體溫的因素包括手術時間較長、暴露範圍較大、失血量較多等。心臟手術、胸腔手術、腦部手術、器官移植等重大手術皆須積極預防,避免發生手術低體溫。
容易出現手術低體溫的重大手術
正常的體溫約攝氏36.5度,而開刀房的氣溫大概是攝氏18至22度,兩者溫差很大,容易造成體溫喪失。
常見的心臟外科手術有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等;常見的胸腔外科手術有肺癌、食道癌手術等;常見的神經外科手術有腦瘤、椎間盤突出等;常見的器官移植手術有肝臟移植、腎臟移植等。鄒美勇說,由於手術時間較長、暴露範圍較大、可能需要大量輸血,容易造成手術低體溫。
「曾經遇過長達24個小時的手術,同時進行肝臟、腎臟和其他器官的移植,病人的情況很差、難度又很高,體溫就掉得很厲害。」鄒美勇分享,「因為器官在取下來之後,都會以低溫保存,等到植入受贈者體內,才會重新恢復血液循環。當器官裡冰冷的保存液流入受贈者的血管循環裡,就像把一杯冰水倒入溫水的杯子裡面,溫度會馬上下降,有時候會出現心律不整。器官剛接好,要重新開始運轉的時候,相當有挑戰性,也比較危險。」
出現非預期性手術低體溫,在手術過程當中就會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鄒美勇解釋,「最常見的是體溫太低,導致血液的凝血功能異常,而使手術出血量增加。相較於正常體溫,手術低體溫的病人,出血量可能增加達40%以上。」
非預期性手術低體溫對患者的術後復原也有影響,鄒美勇解釋,低體溫的時候,腸胃道的血液循環變差,所以在手術後,腸胃功能的恢復就會變得比較慢,使得噁心、嘔吐、腹脹的情形增加。
由於藥物的代謝速度變慢,副作用會比較多,患者甦醒的時間也會延遲更久。
組織的微血管在寒冷的時候會收縮,造成血管阻力增加,血液循環變差,供氧量會受到影響,使得手術傷口感染率增加。
另外,手術低體溫會使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風險增加,術後住加護病房的比例會上升,住院天數也會延長,有很多壞處。鄒美勇說,在手術中患者如果一直發抖,外科醫師會受到影響,病人也可能出現胸痛、胸悶等不適。
預防手術低體溫,減少手術併發症!
預防手術低體溫的方式有兩類,鄒美勇說,一類是從身體外面進行,包括蓋被子、照烤燈、使用熱空氣式保溫毯等,還有一類是從體內進行,預先將輸液、血品、吸入式麻醉藥加溫。
傳統使用的棉被屬於被動式保溫工具,無法產生熱能,效果較差,鄒美勇說,目前多會使用主動式保溫工具,主動式保溫工具可產生熱能,較能預防手術低體溫的發生。
當病人的核心體溫降得太低時,傳統加溫設備如烤燈、熱水墊的效果有限,鄒美勇說,熱空氣式保溫毯已是相當普及的保溫工具,可覆蓋在患者身上,經由小孔均勻吹送暖風,製造一個跟外界溫差比較小的環境,就可以減少熱量流失,較不容易失溫。熱空氣式保溫毯為拋棄式,沒有感染的風險。
現在的觀念是要盡量運用多種方法來幫病人保溫,最好是從手術前開始,一直用到手術後,鄒美勇說,因為很多病人在手術後恢復期間都會感到很冷,一直發抖、很不舒服。
預防手術低體溫,減少手術併發症
目前在術前訪視的時候,麻醉科醫師都會跟患者討論手術低體溫的預防,根據手術方式、手術時間,選擇合適的保溫工具。無論是全身麻醉、半身麻醉,都需要積極進行體溫管理。
貼心小提醒
體溫與心跳、血壓皆是重要的生命跡象,鄒美勇提醒,腦部、胸腔、心臟、器官移植等重大手術,出現非預期性手術低體溫的機會較高,必須運用各種保溫工具,積極預防低體溫的發生,才能減少手術併發症!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為:腦部、胸腔、器官移植,重大手術容易低體溫,積極體溫管理,減少手術併發症,麻醉科醫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