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是家長最緊張的事,現在大多數家長多會用耳溫槍測量是否發燒,以耳溫而言,超過攝氏38度就算發燒。對此,兒科醫師表示,每個孩子的體溫範圍稍稍不同,平常就必須大略熟悉孩子的體溫狀況。擁有一個準確、好的耳溫槍,對於父母來說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武器。
孩子發燒是家長最緊張的事,現在大多數家長多會用耳溫槍測量是否發燒,以耳溫而言,超過攝氏38度就算發燒。對此,兒科醫師表示,每個孩子的體溫範圍稍稍不同,平常就必須大略熟悉孩子的體溫狀況。擁有一個準確、好的耳溫槍,對於父母來說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武器。
夏季連日高溫,熱傷害就診人數屢創新高,但是除了大太陽底下,室內也會發生熱傷害。不少人為了省電或身體不適,不習慣吹冷氣,或擔心空汙、疫情而寧可門戶緊閉,但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室內溫度過高,空氣卻不流通,人體無法及時調解體溫,就有可能發生熱傷害,不可不慎。
大量出血是非常危急的狀況,相當具有挑戰性。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專科醫師鄒美勇回憶,曾經遇過一位大動脈破裂的患者,內出血非常嚴重,送到急診室後便立刻安排緊急手術,手術傷口很大從胸部延伸到腹部。
近年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若出現發燒症狀總會讓人好緊張,擔心是不是染疫了?體溫計和額溫槍也成為不可缺少的居家備品。不過想要判斷自己和家人是否發燒,體溫該如何正確測量才準確?如果真的發燒了又該怎麼辦呢?《優活健康網》為您整理一篇「體溫測量懶人包」,一旦發燒時不用再心驚驚,依照以下方法處理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百病起於寒,日本學者研究發現,體溫下降1℃,免疫力就減少30%,中醫又是如何看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趙品諭指出,俗稱「冷底」的虛寒體質,與陽氣不足有關,體內暖流運行不順,對影響陽氣的事物特別敏感且不易調整,例如夏天開冷氣會不舒服、冬天穿再多還是手腳冰冷;或是吹到風就打噴嚏、吃冰冷食物就拉肚子等。中醫看「冷底」體質,與陽氣不足有關,通常會從脾腎著手來增強陽氣,除了使用藥材與針灸來改善,冬天應早睡晚醒,避免陽氣過度耗散。只有冬天手腳冰冷 算是亞健康狀態陽氣不足可顯現在身體各部位,像是胸悶、脹氣腹瀉、頻尿夜尿、關節肌肉僵硬痠痛、憂鬱不好動、女性生理期不順等。不過,趙品諭說,「冷底」的嚴格定義是指罹重病、長年痼疾、手術多次、年老體衰等身體機能退化。如果只有冬天手腳冰冷,夏天和正常人一樣,算是亞健康狀態,不全然算是冷底。中醫調理「冷底」的方式,分為兩大方向,所謂「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通常會從脾腎著手來增強陽氣。例如,以辛熱的乾薑補脾,可溫中散寒;具強心成分的附子,用來補腎可回陽救逆,而肉桂性熱,亦具溫補腎陽之效。然上述中藥材藥性強,須由中醫師調配為宜。中醫講究「藥食同源」,如果不是真冷底,只是容易手腳冰冷,最常用的方法是喝「薑茶」來改善。趙品諭另提供一道簡易茶飲,以土肉桂葉為主角,和肉桂同樣具有驅寒溫陽之效,但容易取得,劑量較為溫和,可搭配魚腥草或金銀花,降低辛辣度。白天飲用適量為佳,不宜晚上喝,以免太刺激導致失眠。◎袪除手腳冰冷茶飲藥材:土肉桂葉、魚腥草或金銀花煮法:1人份取3、4片土肉桂葉,添加酌量(約0.5錢)魚腥草或金銀花,放入500cc的水煮汁,煎煮至水滾即可。中醫也會以艾灸方式來溫熱穴位以增強陽氣,將艾絨放在肚臍附近的「氣海」及「關元」穴,每次灸20至30分鐘,2、3天灸一次,冷底的人可以每天灸。雖然坊間有販售艾灸相關產品,但不建議自行使用,因為有些人體質並不適合,甚至會過敏,應諮詢中醫師,由專業人員協助使用。此外,可在冬至後的3個9天敷貼「三九貼」,運用辛溫藥物刺激穴道,達到溫養經絡、保暖去寒之效。辛香料酌量入菜 冬天早睡晚醒維持運動習慣趙品諭說,從西醫角度,提升陽氣就是拉高基礎代謝率,可多補充蛋白質,像羊肉是辛溫大補的食材;而外形像大腦的核桃,具溫肺補腎效果。料理時不妨使用辛香料,如肉桂、孜然、辣椒、八角、茴香、薑等酌量入菜,可產生熱度。在日常作息方面,現代人常熬夜,會造成陽氣過度耗散,尤其是冬天應早睡晚醒,白天等日出後再外出活動比較不會受涼。運動習慣仍要維持,天冷時最好在室內做,不要到戶外吹風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類正常體溫是幾度?「37度!」小時候有認真讀自然科學的人能馬上回答出來。不過世事無常,人的體溫也無常。攝氏37度的「標準」是兩世紀前的事。英美科學家調查證實人類體溫有日漸下降趨勢,目前平均落在36.1~ 36.6度。就免疫而言,體溫差1度就差很多。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醫師解釋,不要以為36、37度差不多嘛,何必斤斤計較?當然要計較,體溫越高,人體對付癌細胞、傷口與感染等防禦工作的效率也越高。因此才有「體溫上升1度,免疫力提升五倍」「癌細胞喜歡35度不喜歡39度」的說法。 在預防醫學的領域,有三件事很重要,那就是「免疫」、「再生」與「自癒」。而這些,都與體溫直接或間接相關,不論是要從疾病中痊癒還是預防疾病,身體的寒,都容易讓人落入較為不利的處境。冬天,一看氣溫低,自然衣服穿好好、熱飲喝好喝滿。夏天,反而大家容易鬆懈,冰涼可樂無限暢飲、冷氣吹整天、衣服輕薄還露肚臍、汗濕了懶得擦乾、激烈運動後盡情洗冷水澡……種種NG行為種下病根。之後再來說關節痛、過敏濕疹、浮腫肥胖,都得花一段時間才能處理。 五招幫身心靈保溫,跟我一起這樣做以下是洛桑醫師分享五招提升免疫力的方法,雖不能說提高體溫,就保證百病不生,但懂得溫養善待自己的人,絕對比任何人都更有本錢成為不生病好命人: 第一招、謹慎使用藥物若真的需要吃消炎藥、退燒藥、止痛藥,請在醫師診斷後服用。不要自己隨便買來吃或買來擦。合理範圍的發炎、發燒反應是人體自癒力的展現,傷口有病原微生物跑進來,或者是身體受到感冒病毒影響,體溫升高表示進入作戰狀態。這時候亂吃藥,等於在扯自己免疫部隊的後腿。經常剝奪免疫軍團表現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們的能力也會變差。 第二招、珍惜排汗能力很多女孩子怕流汗,覺得臭臭的或腋下濕一大片不美觀,夏天喜歡躲在冷氣房裡,一吹就是一整天。汗能幫助毒素代謝,也有健全免疫的功勞。無冷氣不歡,長期不流汗,就怕身體的自控溫功能喪失。運動流汗、天氣變熱流汗,都是很自然的事。違反自然,身體也會變得彆扭。使用空調,適可而止,別讓自己吹成不會流汗的冰棒人。 第三招、適時適量運動從事各種你喜歡的運動,藉此來鍛煉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對於提高體溫特別有幫助。因為肌肉產熱的效能非常好,換句話說你肌肉量越多就越不怕冷,隨便活動一下,就能把溫度拉上來。我們常常看到那種練得很精實的硬漢,在大家羽絨衣、發熱衣穿好穿滿的時候,他還是只穿一件薄長袖就在外頭趴趴走。有肌肉你就可以任性,沒肌肉你就只能認命! 第四招、多溫少冰去淤人的血管跟水管一樣,有任何堵塞淤積都令人困擾,若能定期淨化清潔,血液循環顧好,改善人體低溫的狀態,很多疾病都不會發生。溫養化瘀在療程上,「靜脈雷射+血液淨化」的組合是我認為效果最好的。生活上,每天喝足夠的溫熱開水、稍微控制一下冰涼食物的攝取量,是值得好好來培養的習慣。 第五招、存善念去利他緊張時手腳冰冷、打了一個寒顫、嚇出一身冷汗、心涼了一截……這些,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經驗。但這冰冷寒涼不光只是形容詞而已,實際去測量緊張焦慮人的體溫,也確實偏低。心理因素造成的低體溫,當然你去泡溫泉、做足浴、手捧一杯熱咖啡或是吃一些辛香溫熱的美食,都能改善。但我更推薦的做法是,透過善念、善意、善行,讓心再度溫暖起來。 「冰涼、冷漠、負面、自私、壓力、淤積、滯礙難行」這幾個概念屬於同一掛的,而另一個光明聯盟「溫暖、開放、正向、利他、放鬆、流通、循環順暢」要是我,肯定會加入後面那組。慈悲無敵,不僅是因為不樹立敵人所以沒有敵人,從健康層面來看,更具有從心拔出病根的積極意義。熱心利他當個暖男暖女,寒邪自然與你格格不入。心中有事卡卡、不能放下,跟血管裡有太多壞膽固醇一樣,都會致病。早期發現、早期面對、早期自療,溫熱養生原則,於身、於心,都適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氣溫炎熱,不只是戶外中暑常發生,也要小心室內中暑。彰化一名38歲楊姓男子因智能障礙且不良於行,住在鐵皮屋內,鐵皮屋蓄熱速度快,又沒有冷氣,導致中暑昏迷,體溫竟然飆到41.8度,昏迷指數低到3分,送醫急救,經插管及緊急降溫後送加護病房才救回一命。急診醫師黃鎧翊表示,一般家庭沒有足夠的降溫設備,一旦中暑昏迷一定要馬上送醫,搶時間降溫。急診醫師黃鎧翊說,楊男到院時,意識不清,不只體溫高到嚇人的41.8℃,昏迷指數都只有3,經插管搶救,連續施打低溫4℃的生理食鹽水4000㏄,1小時後體溫降到39.7度,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林文培指出,楊男在加護病房,以降溫器連續施救,終於慢慢降溫,脫離險境,經過10多天的照護,恢復狀況良好。中暑恐造成中樞神經 出現障礙一般人常說的「中暑」,其實是熱衰竭,指的是處在熱環境過久,持續流汗,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體溫大多是正常,或者稍微高一點,中暑是指高溫環境下,身體難以散熱,造成身體的體溫超過40.5℃,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危及生命。中暑昏迷後 1小時內 是黃金搶救時間彰化醫院加護病房主任林文培強調,中暑昏迷後,若不在1小時內快速降溫,即使救得回來,9成以上都無法恢復原狀,大部分腦神經會受損,民眾千萬不要輕忽中暑。較常見的是運動型中暑,運動過量的中暑者原本身體機能就較為健全,死亡率約2成;另一種是非運動型中暑,常發生在室內,以老人家、行動不便、慢性病患者、智能障礙者居多,由於身體機能較差,死亡率約6成。中暑最重要的是「早發現、快降溫」一旦中暑發高燒甚至昏迷,一定要邊降溫、邊送醫,不要以為自行降溫就好,因為一般家庭的降溫設施不足,時間一久,包括腦及各器官都將受到傷害,恐造成器官衰竭,甚至喪命。黃鎧翊指出,不管是熱衰竭或中暑,立刻要做的事是把病患移到陰涼處,除去身上過多有束縛的衣物,用溫水擦拭或風扇冷卻,一有發燒要馬上送醫。至於如何預防,最主要是當天氣炎熱時,儘量待在陰涼處,多喝水,補充鹽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冷」等於體溫低下,與各種疾病的起因有關,因此從這方面來看,我們現代人每天必須測量的不是體重,而是體溫。體溫過低 造成畏寒、水腫、肥胖等問題現今可能只有少數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平均體溫能達到36.5度;而幾乎所有人的體溫都只有36度左右,甚至不到35度。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出現畏寒、水腫、肥胖、過敏、膠原病、高血脂症、生理不順、生理痛、慢性疲勞症候群、痛風、糖尿病等各種症狀,甚至是肺炎、支氣管炎、肝炎等感染性疾病。本來以為低體溫只是年輕人特有的現象,但近來測量各年齡層患者的體溫卻驚訝地發現,現在的日本人,不論男女老少幾乎都是低體溫,這樣一來自然經常生病。那麼我們溫熱身體的「熱」是從哪裡來的呢?來源當然就是食物。當我們把食物放進嘴裡,食物就會在體內產生化學變化,就會產生熱。藉由食物能量運作人體 維持體溫身體所需的大部分醣類來自於澱粉,藉由唾液和胰液中的澱粉酵素分解成雙醣類的麥芽糖,但也有一部分醣類是從蔗糖(砂糖)、乳糖等雙醣類中攝取。麥芽類、蔗糖、乳糖會分別由麥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從小腸進入血液。而蛋白質則是由胃液中的胃液素,以及胰液中的胰蛋白酶等酵素分解成氨基酸,再從小腸吸收。食物中的脂肪(中性脂肪=三酸甘油脂)是由膽鹽或胰液中的解脂酵素分解成脂肪酸和單酸甘油脂,從小腸進入淋巴管,蓄積在脂肪組織裡。必要時會成為脂肪酸進入血液,與血清白蛋白結合,成為游離脂肪酸,被運送到各個組織,成為能量來源。人體吸收醣類、氨基酸及游離脂肪酸等能量來源後,會經由各細胞裡的小器官--「粒腺體」的「檸檬酸循環」氧化,產生能量。身體就是藉由這種能量來維持骨骼肌的收縮或生物體的運作。熱就在體內各個細胞、組織、器官的運作下產生,體溫也就得以維持。體溫提高改善寒氣 肌肉運動很重要人在安靜時,重量占體重一半的骨骼肌產生最多熱量,而心臟重量只有體重的0.5%,卻產生11%的熱量,可見產能之大。此外,肝臟的重量雖只有體重的2~3 %,生產的熱量卻達20%。不過,當肌肉量多的人,一旦開始運動身體,肌肉產生的熱量比率會提高到近80%。由此可知,要讓體溫提高,改善寒氣,預防疾病,肌肉運動是多麼的重要。(本文摘自/驚人的體溫健康法/晨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