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毛病一堆,怎麼才算「自律神經失調」醫師親解3大定律辨真假

大小毛病一堆,怎麼才算「自律神經失調」醫師親解3大定律辨真假

2022/9/3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上百種,每一種都有其對應的專科,例如心悸看心臟科、耳鳴找耳鼻喉科、腸胃問題有腸胃科。台中安律診所院長李丞永在《稱王的病:自律神經失調》說明,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往往必須經過各種疾病專科的檢查與排除,無法找到確切的致病原因,才有可能屬於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問題。以下為原書摘文:

自律神經失調要如何診斷?

你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要診斷自律神經失調,不是靠檢查,而是靠排除,一樣一樣地排除後,最後無法排除的,就剩下自律神經失調這個病了。

檢查有檢查報告,例如心悸、胃食道逆流、皮膚過敏這些病,去作了檢查,如果心臟有問題,那醫生會把心臟問題抓出來告訴你;如果作胃鏡發現有胃酸現象,那醫生會抓出胃腸問題告訴你;抽血可以找到過敏原也能知道過敏指數,那醫生就會有個方向去治療過敏了。

所以,去作檢查有檢查報告,這個報告就是告訴你心臟有沒有問題,或胃腸有沒有問題,或是大腦有沒有問題,或是過敏指數有沒有問題。如果心臟有問題,或胃腸有問題,或大腦有問題,能夠抓到問題,那當然就不是自律神經失調。

相反的,如果心悸去作檢查,報告上說心臟沒問題,基本上,就可先排除了心臟問題。胃食道逆流去作胃鏡,報告上說胃部只是輕微的或是沒什麼問題,基本上,就可先排除了胃部問題。

等到都把所有問題都排除後,那時還找不到病因,我們才可以暫時性地稱作自律神經失調。

換言之,自律神經失調就是作完檢查都找不出明確原因後,在那個時候才可以叫作自律神經失調。你看,自律神經失調是怎麼診斷的?要靠排除疾病,而不是靠檢查。

延伸閱讀:
身體小毛病不斷,檢查卻是正常!醫警告:恐是「這2條神經」失控了

自律神經失調3個定律

自律神經失調有3個定律,可以適用在很多看病的場合,這也是臨床上常見情形。

  • 慣性定律

第1定律叫作「慣性定律」,身體有不舒服,當你去看醫生時,會希望醫生給你答案,告訴你生了什麼病,也會想要檢查去找出哪裡有問題。看醫生、作檢查都是習慣性的想法,除了希望醫生告訴你答案,你自己也會想辦法去找出答案,最常見的辦法就是上網搜尋,其次是向親友打聽。這種追尋答案,想要知道哪裡有問題的動機,在剛剛生病之初,是特別強烈的。

  • 運動定律

第2定律叫「運動定律」,看醫生,作檢查,吃藥打針,之後身體還是不舒服,於是看了第1位醫師後,就會轉向去尋找第2位醫師,接著再轉向,去尋找第3位醫師,因為不斷地轉向,不斷地尋找醫師,無法停止,就這樣找醫生、看醫生、換醫生,從有醫生看到沒醫生,所以就叫運動定律。

  • 作用與反作用定律

第3定律叫「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因為去看醫師,作檢查,希望能找出答案或是解除不舒服,可是寄予的希望越大,得到的失望也會越大,所以就叫作用與反作用定律。

自律神經失調有這3個定律,人們習慣要知道答案,人們會去找醫生、看醫生、換醫生,可是抱著希望去看,但結果常是令人失望的。不止自律神經失調有這3個定律,連頭暈也是這3個定律,耳鳴也一樣是這3個定律。

現在,我們重新再來看這3個定律。我們習慣要知道生病是什麼原因時,卻不見得所有的疾病都能找到原因。當我們去找醫生,看醫生,換醫生時,卻總是遇不到會看病的醫生。我們抱著希望去醫生,常常帶著失望離開,可是理論說的都很有道理,為什麼治療就是無效呢?

真失調?假失調?

我們之前提到自律神經是屬於傳出神經,就是負責把中樞的訊息傳到周邊,而周邊在接到訊息後,會啟動一連串的反應。所以傳出訊號會讓身體作出反應,心跳應該加快的,就跳快一點;血壓應該降低的,就降低一點;應該流口水的,就流口水吧。自律神經失調指的就是傳出神經已經失調了,也可以說傳出的訊號有問題,應該跳快的卻不跳,不應該降低的卻反而升高,不應該流的卻一直流。

試問焦慮、低落憂鬱、恐慌算不算自律神經失調?手麻麻的、腳冰冰的、頭脹脹的、胸口緊緊的、胃悶悶的,這算不算自律神經失調?耳鳴、頭暈、眼花、腦昏、疲倦,算不算自律神經失調?

我們根據解剖,可以在科學上明確地知道心跳、血壓、流口是由自律神經控制,但是焦慮、憂鬱、恐慌、手麻、腳冰、頭脹、胸緊、胃悶、耳鳴、頭暈、眼花卻難以找到科學上的證據,證明它們是由自律神經所控制的。那麼科學上找不到明確證據的症狀,要算什麼病呢?還是再回頭看看自律神經失調是如何診斷:只要是經過排除,確認沒有明確病因,但又讓人感到不舒服的病症時,我們都可以暫時稱作自律神經失調。我們使用「暫時」二字是因為目前的醫學尚未突破,還不知道詳細的來龍去脈,所以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姑且使用自律神經失調來稱呼這些病症。

到此,我們作一個總結,將自律神經失調說個明白。自律神經失調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失調,這些失調所造成的症狀,從頭到腳,從皮膚到內臟都有可能牽涉到。診斷則是依靠排除,將每個可能的病因逐一排除後,若仍找不出病因的,則暫時稱作自律神經失調。

假的失調是指那些病症並沒有明顯來自於自律神經的證據,可是目前也沒有更好的病名去形容它們是什麼病,所以也就暫時地稱作自律神經失調。

真的自律神經失調是指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有問題,例如流口水、流眼淚、流鼻水、腹瀉,這些器官都是由副交感神經所控制,如果神經失調了,那麼症狀就是流太多,或流太少;如果是交感神經失調,症狀則多屬於緊張、焦慮那些方面。

假的自律神經失調則多屬於感覺異常,例如胸口有重物壓住、頭部有發脹、皮膚有螞蟻爬過、身體麻麻的、肌肉僵硬無法伸展等感覺異常。無論是真失調,還是假失調,我們還是稱作自律神經失調,因為目前還沒有更恰當的病名來形容了。

延伸閱讀:
自律神經失調能痊癒嗎?醫師親揭「中西醫都難解」的原因在⋯

(本文摘自/稱王的病:自律神經失調/時報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