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個月大遭狠母丟水池,眼耳腦全受損⋯台灣兒虐每年竟超過萬名
「1.2萬人。」這個數字是台灣近3年平均兒少受虐人數,若以每班人數不超過30人計算,約等於400個班級,相當於6間大型規模的國民小學人數。
依衛福部統計,近3年兒少通報人數平均每年達7.8萬人,其中醫事人員通報約5,000人,長庚醫療體系通報即佔15%。2021年在長庚醫療體系各院區治療的兒虐個案數為390位,以中重度個案及來自脆弱家庭者居多。
延伸閱讀:
兒童受虐該怎麼辦?
如此驚人的數字,引起各界重視。長庚醫療財團法人3日於寒舍艾麗酒店舉辦「兒少保護全人醫療照護研討會暨為愛發聲記者會」,邀請政府機關、民間單位、民意代表、學者等共同為兒少發聲,盼能引起社會各界對於兒少保護與脆弱家庭之重視,也呼籲社會大眾共同提供弱勢兒童一個美好的未來。
受虐經驗恐影響兒童人格發展
長庚醫療公益發展委員會主席陳昱瑞表示:「家,本該是最好的避風港。」但因家人失業、酗酒、吸毒或遭逢急難,家反而成了壓力鍋,隨時瀕臨破碎,兒童少年長期處於失衡家庭環境中,倘未及時給予相關協助,將可能使兒童因早期負向經驗影響其人格發展,甚至於日後產生偏差或犯罪行為。
「兒時受到的創傷,身體不會忘記。」長庚副院長暨兒少保護公益計畫召集人龔嘉德指出,兒虐事件往往令人揪心,受虐兒童往往受的不只是身體的傷,心理層面受傷對生命發展有極大影響,都需要早期介入提供長期全人照護與陪伴。
例如受虐兒「阿海」,在2個月大時,父母因經濟壓力起爭執,母親一氣之下將他丟入水池,一度失去生命跡象。經長庚醫院急救後撿回一命,但腦部已嚴重受損,聽力、視力都受到影響。阿海出院後,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積極追蹤其狀況,7年間共回診逾30次,並完成3次斜視及雙耳耳管放置手術後,阿海現為國小一年級學生,更在老師、安置機構人員及兒保團隊人員協助下,不僅適應學校生活,在校更是熱心助人,成為老師小幫手。
又例如,受虐兒「愛莎」,同樣在2個月大時,因媽媽難耐孩子哭泣聲,遭重摔導致腦部重創出血,進行緊急腦部手術與抽蓄與痙攣治療。後續經長庚醫院與屏東縣政府社會處合作,協助愛莎找到寄養家庭,並在安置期間,陪伴愛莎定期到醫院進行復健治療,透過心理評估、癲癇追蹤、神經發展等醫療協助,經4年陪伴與照護,才使得愛莎日漸康復,各項成長數值逐步與同齡相符。
延伸閱讀:
高社經家庭的孩子是受虐高危險群?!
長庚醫院攜手各界成立兒少保護中心
在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王瑞慧的號召與支持下,於2018年成立「兒少保護中心」,整合各院區醫療團隊,結合政府、專業人士、民間單位攜手合作努力守護兒少。平均每年編列預算逾千萬元執行兒少保護相關服務,從行動倡議、跨領域合作、影響政策,早期介入提供長期全人照護與陪伴,期望孩童能獲得療育與復原。
此外,長庚醫院也設立「兒保一站式門診」,結合兒童神經內科、復健科、眼科及心智科等16個兒童次專科,提供個案身、心、靈的全面照顧,以及「毒寶寶婦嬰」追蹤關懷服務。目前已照護3000人次。
龔嘉德表示,長庚醫院將持續守護兒少,並與政府、民間團體、專家學者等攜手合作,從醫院走入社區,照顧兒童的生理與心理;從關懷受虐兒童本人擴及脆弱家庭,並且從早期發現到陪伴兒童與家庭的創傷復原,建構兒少保護全人醫療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