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兒

曾經受過的傷,全身細胞都記得!他從學霸變學渣,竟是因自我保護⋯

曾經受過的傷,全身細胞都記得!他從學霸變學渣,竟是因自我保護⋯#受虐兒

因瀕死而開啟通靈能力,經歷坎坷的成長過程,卻又在青壯年時中風⋯即使人生跌跌撞撞,他依然突破種種困境,走向怡然自得的人生。曾任職永慶房屋、富邦人壽業務代表、「通靈老闆」黃啓勛於《蛻變,是一件瘋狂的事》一書中,分享親身經歷的故事,期盼能幫助更多受虐兒,也能擁有翻轉人生的勇氣。以下為原書摘文:

挨餓、父母不睦 8大點及早發現受虐兒

挨餓、父母不睦 8大點及早發現受虐兒#受虐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週內連續發生5起兒童遭受虐待,震驚全國,更引發社會大眾對於兒少受虐議題的關注,保護服務司呼籲民眾,多多關心身邊親友,尤其是有6歲以下未就學、未就托幼童的家庭,更需要大眾適時表達關心。受虐兒少比例呈現上升 盼民眾發揮雞婆心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3年受虐兒少人數雖呈現下降趨勢,然而受虐所佔比例卻由20.8%上升至 22.6%,顯見在預防端仍有精進檢討之處,除了責任通報人員及網絡人員外,也呼籲社會大眾發揮「雞婆心」,展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見義勇為的精神。親友、鄰居提高警覺 一不對勁就通報保護司表示,自7月11日迄今發生的4例虐童及1例殺子後自殺案件,其中僅有2件為高風險家庭通報後服務在案,3件未有兒童虐待或高風險家庭通報紀錄,張秀鴛司長表示,受虐兒童除了遭受身體虐待外,也可能因被照顧者疏忽、受到精神虐待甚至性侵害等,因此,除了施虐者外,親友、鄰居更應該提高警覺,可以從基本需求8大點觀察起。1) 尿布/沒有經常更換。2) 居住條件/髒亂不堪、出現蠅蟲。3) 挨餓/孩童可能經常向別人討東西吃。4) 衣著/冬天穿著單薄,或是衣服破舊不堪。5) 父母感情不睦/照顧者經常吵架,孩子成為出氣筒。6) 可能遭受性侵害/孩子年紀漸長,卻還是全家一起睡,甚至一起洗澡。7) 受傷在不正常位置/照顧者稱孩子跌倒,但瘀青、受傷處卻在跌倒不會傷到的地方。8) 照顧者有精神方面問題/情緒負面、脾氣暴躁、吸毒或者有酒癮等,甚至拒絕、逃避社會局介入調查。若發現以上情形,可播打衛生福利部設置的「113保護專線」,24小時接受民眾諮詢及通報兒童保護事件,不怕報錯,只怕錯失通報機會,全民一起守護受虐兒少的安全。

每1小時增2名受虐兒 心理傷難復元

每1小時增2名受虐兒 心理傷難復元#受虐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台灣受虐兒人數逐年攀升,2012年逼近2萬名兒少受虐,其中7成以上施虐者竟是孩子的父母。受到不當對待的孩子,心受傷、封閉,不知可以信任誰、不再與人分享心裡的世界,渴望被看見又怕再次受傷的她們,需要一份可以打破這片黑暗的溫暖。家扶基金會希望大眾正視受虐兒問題、伸出援手用愛溫暖他們的心。兒虐事件中,「身體虐待」型態長年高居第一位,家扶基金會在服務過程中亦發現多數父母面臨經濟壓力、情感衝突等因素時,容易因為調適不當或缺乏親職教育知識,將不滿情緒發洩在無辜的孩子身上,造成難以平復的傷害。7成受虐兒為父母施虐 生心理嚴重創傷 2012年衛福部統計共有1萬9174名孩子受虐,換言之,每1小時就會增加2名受虐兒,除身體虐待案件高達37.5%外,兒少性虐待案為12.6%,第一次超越「疏忽照顧」成為兒少受虐型態第二位。小芽是個患有罕見疾病且肢體不協調的孩子,常無意間撞倒東西、打翻水杯,因照顧不易,長期被酗酒的父親排斥,並以嚴厲的打罵方式對待,脖子上甚至留有明顯掐痕,導致小芽一聽見爸爸就會全身止不住地顫抖。然而,在他內心深處卻仍是渴望父母關愛,撕膠帶貼東西對他而言難如登天,但某次花了好久好久的時間與耐心,在心理治療的遊戲室裡做了一個漂亮的鞭炮,天真地說:想送給爸爸,慶祝八八節。身體傷可復元 心理無聲痛難發覺家扶基金會呼籲,打罵孩子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當您遭遇生活或照顧管教問題時,請靜心思考三秒鐘,並適時向外尋求協助,避免無法彌補的憾事一再發生。     籌措受虐兒心理創傷復原服務所需經費,家扶基金會與英國保誠人壽攜手推動「星願娃計畫」邁入第13年,累計幫助超過2萬6619名受虐兒。孩子身體的外傷或許在醫療協助下可以痊癒,但心理的傷害卻需花上數10年的時間,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撫平。隨著兒虐事件不斷增加,心理創傷復原服務的腳步更不能停歇,家扶基金會希望大眾一起發揮愛心,為受虐兒重建希望路。

捍衛受虐兒 家扶發起428兒保日

捍衛受虐兒 家扶發起428兒保日#受虐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花那麼多錢給你念書,你都給我念哪去啦? 下次再給我考這樣子,看我不打死你…」,「媽媽…」 受虐兒發出細微顫抖的聲音,徬徨無助的呼喊媽媽。為了讓一般民眾體會受虐兒的痛楚,家扶基金會首度舉辦受虐兒體驗活動;活動現場有428對親子戴上矇眼紅布條,透過播放受虐兒的求救吶喊聲,藉由聽覺的方式,體驗受虐兒長期處在黑暗中的心理及精神壓力。家扶基金會基於「保護兒童人人有責」,訂定四至六月為兒童保護宣導季,今年更發起4月28日(諧音:YES!兒保)為兒童保護日(兒保日),希望透過兒保日的推動,呼籲社會大眾一起來捍衛受虐兒的生存權,並特於昨(4月28日)日在台北市信義區香堤大道廣場舉辦「用愛包圍受虐兒,全民守護428」的活動,號召428對親子,於左胸前貼上兒保貼紙,成為孩子的守護神。希望藉由貼上兒保貼紙,強化民眾成為兒保守護神的責任感。舞台上,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撕開兒保國民曆封面,為第一年兒保日的推行揭開序幕,期望家扶兒保日的推行能齊聚民眾保護兒童的決心。家扶何素秋執行長與兒保大使Melody共同於台上完成兒保國民曆的拼貼,現場更喊出428兒保日意涵,4適時關懷,2兒童保護,8愛的抱抱,提醒民眾除了「不、必(閉)、打、小、孩」之外,更要適時關懷孩子,保護兒童,同時每天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感謝現場428對親子以及全台各地民眾的熱情響應,並期待每年兒保日能有更多親子站出來,一同響應428兒保日活動,為受虐孩童發聲。同時也感謝今日出席的社會局江綺雯局長、兒保大使Melody、表演藝人及愛心企業的共同響應。有大家的支持,就是家扶基金會所有同工最大的力量,期盼終止兒虐事件,你我都可以成為孩子生命的守護神!

別奪走孩子的未來!幫助受虐兒脫離險境

別奪走孩子的未來!幫助受虐兒脫離險境#受虐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近年來國內虐童殺童報導層出不窮,孩子的幸福理當受到保障,然而卻因大人複雜的世界,讓孩子們承擔不可承受之重,除了體膚的疼痛外,更犧牲了無辜的性命。根據家扶去年統計,因為各種不幸的原因導致兒童死亡總計73名(包括:殺子自殺、受虐、疏忽等因素),其中有11名是被自殺的大人所帶走,另外尚有15名兒童是因大人的自殺未遂而「幸運存活」,但是他們要如何面對未來呢?「殺子自殺」背後常伴隨著所有兒虐家庭所可能面臨的壓力,例如:經濟困難、婚姻失調、家庭關係重大變動、親友鄰里的支持不足…缺乏求助勇氣等,皆需備受注意;這顯示出現今社會大眾對兒童權益的認知不足,將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誤認父母有權決定孩子的生活和生命,令人萬分的沉重與傷痛!家扶基金會就過去5年來政府資料指出,每1000名兒童就有3~4名遭受虐待,每1000名兒童中就有近10名陷於高風險的情境中,全台約有超過4萬名兒童處在高風險的狀態中。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生命是脆弱又同俱堅韌,非常珍貴!我們也常看到艱困的單親父或母,為了養育兒女不辭辛苦地肩挑重擔、努力活著,著實令人感動。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大人都有責任盡最大力量來保護每一個孩子的生存權利,家扶再次呼籲社會大眾切不可獨善己身,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關懷弱勢、一起守護受虐兒。多一句關懷的話、多一個關心的動作,或許就能拯救一個孩子的生命、挽救一個家的幸福!」今年度由殷悅擔任家扶兒保大使,殷悅在記者會上表示:「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但你我卻可以選擇成為孩子的守護神,用愛幫助他、關懷他、保護他,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弱勢家庭及受虐兒的支持資源更加充裕,避免悲劇再次發生。」榮譽大使郭子乾則說:「別讓孩子成為大人情緒的犧牲品,請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為他們打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兒童心理創傷 莫輕忽

兒童心理創傷 莫輕忽#受虐兒

早期學者認為兒童由於處於發展過程,生、心理皆在持續改變中,所以不以為兒童會有所謂的心理疾患。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黃蓉蓉醫師表示,現今兒童期心理疾患已廣被接受,已知兒童期有其獨特的困境與困難模式,兒童期的困難不但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自然消失。相反的,重要兒童期的心理創傷若未獲及時解決,會在日後衍生更多成人期的心理問題。黃蓉蓉說明,由於兒童的身心尚未成熟,認知與表達能力仍在學習、發展中,若經歷重大創傷,其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疾患的比例遠超過成人,且其在創傷後反應出的症狀有其特殊之處,需要特別留意辨識,並提供適切的照護介入,以協助其順利成長。  創傷後壓力疾患有三類特徵:1. 第一類症狀:帶著痛苦反覆經驗到與創傷有關的記憶或情境。兒童可能會不斷想起或是夢見創傷的情境,並表現出痛苦的反應。在遊戲時,可能出現重複扮演與創傷有關的特定內容,或是在圖畫中呈現剛經歷的地震、水災或車禍的情景。或是常出現以為即將再發生同樣的事件的錯覺,而感到緊張不安。若兒童回到事發地點或看到創傷相關的人、事、物,則可能出現痛苦或明顯不適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快、冒冷汗、喘不過氣、發抖等。像是水災後,看到下大雨就想起水災當時,身體開始發抖,喚起創傷事件當時的記憶。2. 第二類症狀: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並且反應麻木、疏離,是創傷前所沒有的症狀。兒童會盡可能不去想或講與創傷有關的事,或因此逃避某些活動或地方、人物,像是受虐兒童會躲避施虐者及施虐的處所等。若問起發生什麼事,可能會回答不知道、想不起來,似乎無法回想起重要的事件經過。也可能表現在兒童對以前喜歡的活動感到沒有興趣,大部分會反映出上課不專心、不想上學、成績退步等現象。當別人投以關心眼神或問候,可能出現不同於以往的反應,像是表情平淡、沒有表情。很難與人親近、從人群中退縮,不再與玩伴們一起玩,或者變得對很多事情都不在乎、像個木頭人似的。由於經歷創傷當時,兒童感受到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所以對自己容易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很差勁,對未來失去信心,不再懷抱以前會有的希望及願景。3. 第三類症狀:創傷之前所沒有的過度警覺反應。這類症狀的特徵是兒童常常難以入睡,即使睡著,也常半夜驚醒,或是惡夢連連。在清醒的時候,會變得非常敏感,如驚弓之鳥,容易受驚嚇或緊張不安,也因此影響兒童的注意力、上課不專心,或遊戲時難以投入。由於兒童較難以表達或調適自己的感覺、情緒,而以常哭泣、發脾氣等方式表現內在感受。4. 其他創傷前所沒有的認知或行為表現兒童在創傷後可能會以為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沒做該做的事而導致事件發生,因此引發自責與罪惡感(例如想起某次與媽媽吵架,在心理罵媽媽死掉好了,結果意外發生後,媽媽真的死了,似乎應驗的那次的期望,而深感自責),或是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或表達和死有關的想法或行為。黃蓉蓉提醒家長,兒童可能會出現退化的行為,像是咬手指、像嬰兒哭鬧、尿床、要大人餵飯,或者出現一些身體症狀,像頭痛、噁心等,甚至因為依賴、缺乏安全感而產生害怕上學的情況。相反的,有些孩子可能突然變得很安靜、很懂事、很成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