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媳婦都希望能遇上好婆婆,若對方能把你當成女兒疼愛更好;事實上卻不是,結婚後不但要維持夫妻關係,更要面臨婆媳問題,若婆媳問題處理不好可能讓婚姻出問題。《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拉近婆媳關係的10個技巧」,比起忽視婆婆,理解婆婆可能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每個媳婦都希望能遇上好婆婆,若對方能把你當成女兒疼愛更好;事實上卻不是,結婚後不但要維持夫妻關係,更要面臨婆媳問題,若婆媳問題處理不好可能讓婚姻出問題。《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拉近婆媳關係的10個技巧」,比起忽視婆婆,理解婆婆可能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婆媳問題在許多家庭中都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往往會導致家庭關係緊張,影響家庭和諧。不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婆媳問題通常源於家庭成員之間的角色、權力、價值觀等心理層面的矛盾。
在台灣有逾8成的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家庭,是台灣人口及經濟組成的重要支柱。保誠人壽長期關注三明治族,今年首度進行「保誠人壽三明治族大調查」,透過量化及焦點對談的方式,了解三明治族在不同人生階段對生活的想望及憂慮,以打造最貼心、最靈活的幸福方程式。保誠人壽也宣布推出全新品牌活動「保誠MeWe 一起好幸福」,提醒三明治族「先照顧好自己(Me) 才能照顧好家人(We)」,兼顧自我實現與守護家人。 保誠人壽總經理王慰慈表示:「作為最懂三明治族的保險公司,保誠人壽今年特別針對三明治族進行兼具深度與廣度的調查,希望更清楚刻畫出三明治族的生活輪廓,讓我們可更精準因應他們的需求,陪伴三明治族從容迎接人生每個重要階段。除了提供保險保障,保誠也在意如何支持三明治族的身心靈健康。透過調查,我們更深入了解三明治族對家人、對自己的擔憂,進一步提供更適切、更多元的商品及服務,不論在家庭保障、日常生活及家人照護都能作為三明治族最強大的後盾。」 三明治族生活滿意度僅及格 壓力超標身體出現警訊 「保誠人壽三明治族大調查」包含量化調查與焦點座談會兩大部分,透過360度的觀察深入了解三明治族對自己及家人的想望與擔憂。調查發現,三明治族對「能按照自己想法過生活」的同意度僅僅及格,只有6.67分(滿分為10分),而43%的三明治族認為目前的生活已超出能負荷之壓力,壓力大也使得身體出現警訊,尤其30及40世代在焦點訪談中反映,因生活壓力繁重影響身體健康的感受更為明顯。 保誠人壽行銷暨數據長趙汝俊表示:「三明治族不僅是家中支柱,更是家庭的守護者,若能有良好的身心狀態,才能實現對家人的承諾。從調查結果,保誠人壽提醒三明治族要好好照顧自己,也希望藉助今年一系列『保誠MeWe 一起好幸福』品牌活動,提倡三明治族「先照顧好自己(Me) 才能照顧好家人(We)」的主張。」 全新品牌活動「保誠MeWe 一起好幸福」 「保誠MeWe 一起好幸福」首先登場的是年度品牌形象影片,延續去年邀請員工擔任品牌大使,保誠人壽今年再次邀請同為三明治族的員工,在影片中分享對生活的期待,以其自身感受,帶出三明治族的需求與期望。 保誠人壽業務總經理暨通路長孟子文表示:「保誠人壽透過多元化的商品及服務,量身打造符合三明治族需求的保險保障,讓他們可依人生不同階段的風險及需求自主規劃。以30、40世代的三明治族很重視子女教育為例,可以透過『金會旺』和『創富御守』,運用不同幣別的分紅商品資產累積,準備教育基金的同時也獲得保障。對於50世代三明治族,若需求為樂活退休,可以考慮保誠人壽『美利715』、『福康滿利』、『鑫享雙收』及『樂盈雙收』等商品;如果是以資產規畫和傳承為主,則可考慮『滿福世代』、『新紅運世代』、『美利長紅』及『鑫利達』。保誠人壽作為三明治族首選的保險公司,以多年深耕分紅保單市場的豐富經驗與專業,持續發展多元幣別、不同類型與不同繳費期別的分紅商品,讓消費者可以依據自身條件及不同需求進行選擇。」 透過數位科技與加值服務貼心照顧保戶 除了保障規劃,保誠人壽亦透過一系列的加值服務及數位工具,照顧三明治族的身心靈。例如最新推出的「保誠MeWe氣象」,結合科技及大數據讓忙碌的三明治族,快速掌握生活及健康資訊,隨時隨地與親友分享;同時成立「保誠MeWe社團」,讓三明治族可以在社團中互相交流打氣。 此外,保誠亦提供多元化的加值服務照顧三明治族,例如數位健康醫療平台「醫聯網」提供癌症篩檢及健康管理、線上醫師諮詢、醫療第二意見、照護媒合;「諾貝爾眼科」眼睛健檢禮遇、由心理師給予心理輔導及心理支持的「FarHugs 遠距抱抱」諮詢服務、「多扶事業」無障礙接送、沉浸式保障需求分析工具「保誠幸福秘境」、退休計算網站「保幸福誠享退」、為三明治族配對專屬顧問的需求分析媒合平台等,全方位陪伴三明治族迎接人生不同階段。
相信很多正在育兒的父母們應該有過這樣的經驗,對孩子感到不耐煩而忍不住大聲斥責、孩子不聽話而忍不住動手教訓,小心變成「毒親」而不自知!日本精神科醫師井上智介於《這樣的教養,有毒》一書中,分享毒親的特徵,並從生活習慣、教育觀念、溝通、心態等多角度提供解說與提案,幫助親子找到健康的相處模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家,真的是最好的避風港嗎?對於受虐兒少來說,家是令人畏懼、渴望逃離的牢籠。台灣每年超過萬名兒少受到虐待,隱藏在笑臉與衣服下的真相,往往比眼前所見的更為複雜,尤其,這些歷經創傷的孩子,更需要早期介入提供長期全人照護與陪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藝人何妤玟自從2020年對外宣布結束8年婚姻後,不僅開始認真經營起個人YouTube頻道,大談婚姻愛情及小孩教養觀念,更將後來的成長收穫與自我沉澱化作文字出書,紀錄自己的蛻變過程。以下為《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原書摘文:當女人有了家庭後:「在好媳婦、好妻子、好媽媽之外,我是誰?」這兩年國內外疫情肆虐,演藝圈也不平靜,好幾對名人藝人夫妻檔離婚的新聞,讓許多網友在社群媒體上紛紛崩潰:「連某某某都離婚了,我不再相信愛情了」、「公主和王子的愛情真的存在嗎?」不只一次有讀者私訊我:「妤玟,你離婚後,還會相信這世界上有公主和王子的愛情嗎?」「公主和王子的愛情?」嗯……我的回答是,相信。但是在投入愛情前,我們必須要先認清一件事:公主王子和你我一樣也是平凡人,會有自己的個性、嗜好、小怪癖或地雷和需求。這些好與不好的面向,不會因為戴上皇冠穿上華服,就被仙女的魔法棒一點,消失無蹤。所以,那些公主或王子都是我們因為對於愛情的期待,自己幫對方掛上了濾鏡,但說穿了,我們都是平凡人。而對我這個平凡人來說,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是誰,努力的忠於自己、實踐自己。社會的「價值」,不該成為人生的準則從懷孕第一胎開始直到大女兒出生後,能全心全意期待一個新生命並且親自生下她、看著她在我們的呵護下長大,對我來說是人生中非常非常珍貴、難得的一段時光。那一兩年,我很專心在家帶小孩,也常讓我回想到自己的成長經驗。由於我不想讓孩子重蹈覆轍我的童年,所以我一直希望能擁有一個和樂又健全的家庭,婚後也很努力去做到社會對全職媽媽的期待:以孩子、先生為主。直到有一天,當我全然投入在家庭裡的時候,卻發現縱使家庭帶來的快樂再多,我依舊無法忽視內心對於「自我實現」的渴望。從十六歲進入演藝圈開始半工半讀,工作從未離開過我的生活,演藝工作是我的興趣,也是我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所以當我全心全意為了成為某人的太太、某人的媽媽而放下工作走入家庭時,在孩子的笑容和先生的愛背後,我還是隱隱約約感覺到內心的失落。這一股變化讓我感到迷惘。經過那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當我把對職場的熱情全部轉而投注在活生生的嬰兒和另一半身上時,他們似乎也會承受過多來自於我的壓力。舉例來說,為了善盡一個媽媽的責任,那一兩年我規定自己每天都要幫小孩做副食品才行,心裡總有一個聲音跟我自己說:「這樣才是好媽媽。」雖然我是喜歡烹飪沒錯,但對一個新手媽媽來說,要每天下廚壓力真的很大!所以一旦有機會出去跟社會上其他「真實」的人類交流時,只要有一個媽媽跟我說她沒有每天做副食品,我就覺得「天啊,原來不是只有我沒做到」而鬆了一口氣。又比如,在家帶孩子的時間多了,少了來自工作上的成就、觀眾的肯定,我變得很需要另一半的讚美和關注。雖然我也常對自己信心喊話,肯定自己的付出、照顧自己的情緒,但這跟工作上帶來的成就感,以及人際社交的往來,與同事之間互動的滿足不太一樣……當這些事物全數被尿布、奶瓶、做不完的家事掩蓋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反問自己:「如果婚前我對一個好妻子、好媽媽的想像是如此,那為什麼當我像其他網路上、媒體上或身邊的媽媽們一樣,安於在家庭中相夫教子,洗手作羹湯的時候,我卻感到有些失落呢?」是我比較奇怪嗎?是我比較不適合當媽媽嗎?還是其他的媽媽也會如此,只是你沒說我沒說,大家都沒說呢?(社會叫我們不要談論這塊呢?)拋開性別標準,問我想問的、做我想做的婚姻裡的夫妻關係,有時很像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角力。雙方是否了解彼此之間的文化(個性)差異與需求,將決定關係裡的平衡與和平。2021年剛向媒體公開宣布,與先生比爾蓋茲結束長達30年婚姻關係的梅琳達,就曾經在一篇報導裡提到,她認為自己全心全力對家庭的付出,並不亞於她先生(比爾蓋茲)對公司的付出。她也曾在2019年出版的《提升的時刻》(The Moment of Lift)中坦承,與丈夫同台時,她有時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當我站在比爾旁邊說話時,我一直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她在書裡這樣描述,「這讓我很難被別人聽到。」社會上對於性別,尤其是婚姻中的男女雙方總有一套隱形標準。我們好像無法擺脫對爸爸養家、媽媽顧小孩的潛在期待,而忽略了每個人生來是多麼的與眾不同:有些人內向、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喜歡但不擅長料理家務,有些人則是對事業充滿企圖心……。如果能將性別褪去,每個人不再受到傳統社會的影響,會不會在外打拼事業的可以是媽媽,在家照顧小孩的是爸爸。爸爸是不是也可以很大方的跟朋友說:「沒錯,我老婆真的很會賺錢,錢的事情交給她就好了。」當大部分女性走進所謂的婚姻關係裡,成為一個妻子的時候,就算她對家庭的付出是全年無休的,就算她是職業婦女,事業跟先生一樣成功,一樣發光發亮,但在外人面前、跟先生站在一起的時候,她卻總是退居後方的那一位;大家也還是會說:「女人(太太)就是應該要幫男人(先生)做面子啦!」(難道女人就不需要男人幫我們做面子嗎?)這是一股看不見的氛圍,在走進婚姻後,便得為了這個角色多少壓抑住原本的自己,可能是對職業的熱情、對旅遊的狂熱、對興趣的投入……,都得選擇性的放下。但是當我們感覺自己是在「犧牲自己」,成就家庭的時候,當我們不自覺讓自己去迎合這套隱形標準的時候,這份伴侶關係就會逐漸失衡。曾經有一個朋友跟我抱怨:「為什麼我跟另一半的財務各自獨立、我們各自提撥一樣的金額負擔家裡的支出,但為什麼,為什麼家事就是不能一人一半,一起分擔?」其實不只女性,社會對於男性也有一套隱形標準。布萊德.彼特在離婚後接受採訪時談到,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情緒障礙」的爸爸,他不知道該如何主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事實上,我們對於這樣的男性樣貌也都不陌生,身邊或許就有很多同樣的例子,像是我們的父親、兄弟或是丈夫。隱形標準就像一雙不合腳的鞋,你選擇脫下還是穿上?他們在社會的傳統價值下長大,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告訴他們「男人不能哭」、「男人不能輕易展露情緒」……,社會為男性塑造的形象讓他們認為自己必須是堅強的、成功的、陽剛的,甚至是不做家事的。隱形標準就像一雙不合腳的鞋子,但如果那雙鞋子是一雙人人稱羨的昂貴美鞋時,你會選擇脫下還是穿上?一開始,我是不敢脫下的。雖然卡在鞋子裡的腳又腫又痛,我也知道尺寸不對,但當我看到身旁的人都可以繼續忍受穿著不合腳的鞋子時,也讓我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錯了?直到原本小小的磨破腳皮,到了走路也走不好、腳跟腳趾腫痛難耐時,我才明白一雙不合腳的鞋子,外人是看不出來的。在其他人眼中,我就是幸運的穿上了一雙漂亮的鞋,看起來一切都很完美,還有什麼好抱怨的?但事實是,腳傷只有自己知道,除非你願意脫下鞋,否則沒人會看見你的痛。唯有降低對於傳統性別角色的期望,我們才能順應自己天生的性格,讓自己處在舒適自在的狀態。(本文摘自/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與傷道別,與真實相遇,再一次勇敢的療癒練習/禾禾文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父母的壓力程度,可能影響孩子使用電視、電腦、3C螢幕的時間長度!最新研究指出,在疫情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達到建議值(每天2小時為限)的3倍,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有些甚至高達13小時。 整體來說,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則呈現中度到高度;相較於壓力為低/中等水平的父母,高水平壓力的父母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更多,顯示父母壓力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 疫情讓興趣轉向數位化,但不應取代實體互動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體互動被剝奪、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增加是可以預期的。本來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疫情後許多事情都轉向數位化,像是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自然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 吳佑佑建議父母,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他們可從事的休閒活動,例如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避免因限制幾分鐘關掉電腦/電視、沒收手機/平板方式與孩子產生摩擦。 實質的社會互動跟學習,對兒童發展相當重要。吳佑佑提醒,6~12歲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找樂趣,同時特別需要被陪伴;若父母處於壓力狀態下,很難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此外,父母不用因為孩子使用螢幕時間增加而感到自責,除了陪伴孩子讀書,可盡量抽時間多與孩子互動,像是玩撲克牌、下棋、玩桌遊等實體互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自己稍微喘口氣、紓緩壓力。 3步驟紓解父母自我壓力、同時促進親子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兒童比起青少年更需要父母的引領,且相對來說,父母在這個時期為孩子所做的安排也會比較有成效,若家長希望避免自己與孩子因螢幕使用而影響身心健康,建議可透過「3步驟」: 1. 「覺察」自己的壓力現況: 釐清自己的壓力源,例如工作問題(超負荷)、經濟問題(入不敷出)、空間問題(房間/客廳即教室、客廳即工作場所),檢視壓力因素並擬定改善方法,如無法改善就調整自己去適應接受。 2. 「創造」親子一起做的事情: 以正向的態度看待疫情帶來的好處,像是增加親子共處時間、省了外出的舟車勞頓,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助手與同伴,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 3. 「規劃」螢幕使用時間可做的身體活動: 後疫情時代為避免群聚,遠距工作、線上課程都是必要的方式,我們很難限縮螢幕的使用,但可以避免使用過程中的久坐問題,像是看新聞節目時邀請孩子一起站著甩手、抬腿、深蹲,有規則、計畫性地去執行,有助於紓緩壓力維持健康的身心。 葉雅馨呼籲,在邁入後疫情時代,即將迎接新的一年的同時,父母不妨有意識地改變現況,找出自己的興趣並建立紓壓習慣,不僅能幫助孩子降低螢幕使用時間、也能促進彼此的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32歲的黃小姐,5年前外出運動時發生突發性休克,後來至醫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患有先天性二尖瓣膜脫垂,同時併有肺結核與愛滋感染。「你怎麼得了這種髒病?」確診感染後,黃小姐不僅得面對感染的死亡威脅,更讓他難以忍受的是親友不諒解與一連串尖銳話語。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台灣女性愛滋感染者每年約以3%比例增加,至今全台約有2,152名女性愛滋感染者,因社會與家庭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污名化標籤,使得女性長期陷入沈重精神壓力、自我懷疑與不公對待。產檢時才確診HIV!感染者生活易陷6大困境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表示,在台灣有許多女性HIV感染者,多年來身兼家庭主要照顧角色或受制於社會印象,在感染確診後承擔的壓力多半來自於家中,不僅無暇顧及自身健康、身心困境難以伸張,更導致家庭與親密關係分崩離析。鄭健禹提到,台灣已經連續3年愛滋新確診個數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2至20%,但台灣近5年的女性愛滋感染者仍不斷增加,許多女性常認為「單一性伴侶即無感染風險」,甚至有部分感染者是產檢時才確診,越有近8成女性個案於感染確診前從未做過HIV篩檢,顯示大眾對愛滋感染迷思仍在,女性對愛滋感染缺乏戒心。許多女性於感染愛滋後往往帶著「被剝奪了生育權利失去女性價值」或是「大概一輩子都無法成為人母」的想法感到自卑、遺憾;就算身為媽媽,希望穩定服藥維持正常生活,仍因懼怕家人眼光而躲起來偷偷吃藥,深受焦慮與負罪感。愛滋感染者往往面臨6大困境:1. 應每天固定服藥,卻因害怕被發現只能偷偷摸摸2. 因為感染而不願意懷孕,影響原有生育計畫3. 影響家庭經濟收入4. 更年期提早5. 即便有藥物副作用仍不敢與醫師討論換藥6. 其他健康問題「U=U」卸下愛滋包袱 助女性感染者正常產子鄭健禹指出,現今愛滋病篩檢及治療方式日新月異,近年國際大力倡導的「U=U」(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概念,研究已證實女性感染者只要穩定服藥至血中測不到病毒,即使有無套性行為也不具傳染力,感染者也有能力懷孕生子,與一般人一樣享受良好生活品質及美滿家庭生活。「U=U」對於感染者而言,代表終能卸下長久以來傳染他人的罪惡感包袱,調查中更顯示,有超過9成4的感染者認為U=U有助於穩定自身治療意願。鄭健禹以臨床經驗分享,一位穩定維持U=U的女性感染者從不相信自己可以懷孕生子,但持續配合醫療團隊定期追蹤、穩定服藥,到現在真的產下一個可愛寶寶,當下可以感受到她希望陪伴孩子一同健康長大的喜悅。今年桃園醫院以女性培力觀點,發起《女性錄像互助計畫》(The Women’s Video Support Project),邀請3位女性感染者闡述自身故事,並剪輯成《滴水希望》(Hope Drops)影音,將在12月1日「世界愛滋日」當天,於全球100間美術館中放映展出。訴求同理女性HIV感染者的艱辛處境,並給予更多支持、分擔與鼓勵;支持女性感染者在穩定治療下,能重視自己身體健康,讓自己有更多時間與機會來重建幸福。更多關於《滴水希望》女性愛滋感染者錄像工作坊的活動實錄更多關於女性愛滋感染者的真實現況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