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牙齦出血、蛀牙超痛」千萬別拖!婦產醫揭4大原因快就醫
俗話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早年認為懷孕時,胎兒會偷走媽媽的骨本,導致鈣質缺乏因而掉牙。事實上,懷孕期間荷爾蒙的改變,才是導致孕婦口腔問題的主因。而孕期時牙齦出血、牙齒敏感、長膿包,更不是單純的「火氣大」,若孕婦忍耐到生產,症狀也不會自然消失。
延伸閱讀:
懷孕胸部變大2罩杯,卻又痛又黑!醫揭密孕期身體有「這些變化」
造成孕婦口腔問題4原因
在孕前,牙齒都保養得很不錯,怎麼在懷孕後卻出現了一些口腔問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傅皓聲表示,容易造成孕婦口腔問題的常見原因如下:
原因1:胃酸逆流
由於懷孕期間的荷爾蒙會使下食道括約肌放鬆,導致胃酸逆流。
另外,在懷孕晚期胎兒逐漸增大,而擠壓至上方的胃部,使胃部更明顯感受到胃食道逆流。根據美國牙科協會期刊研究指出,約半數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有蛀牙的問題。
原因2:口味改變
懷孕時,孕婦會出現飲食習慣的改變,可能偏愛酸梅或甜食。
然而,當口腔環境酸鹼值小於5.5,牙齒最外層的珐琅質則會開始軟化,讓牙齒容易受到「酸攻擊」,而造成口腔問題的發生。
原因3:孕吐
約50~80%的孕婦有孕吐經驗,但其輕重程度不一,通常孕吐會持續到懷孕16週左右。過了16週後,症狀便會逐漸緩解,但有少部分的準媽媽仍會持續至7、8個月。
傅皓聲指出,「由於孕吐出的嘔吐物屬於酸性物質,同樣會增加牙齒接觸酸的機會。最終,導致琺瑯質腐蝕,容易造成口腔問題。」
原因4:疲勞與嗜睡
因為孕期間體內的荷爾蒙變化,使得讓人體產生疲累感。「孕婦容易因為疲累造成嗜睡,可能減少刷牙或使用牙線的機會。」
延伸閱讀:
懷孕可以按摩、泡溫泉、喝咖啡嗎?醫師揭「孕婦6大禁忌」真相是⋯
孕婦常見的口腔3問題
傅皓聲說明孕婦常見的口腔問題:
常見1:齲齒(蛀牙)
由於口腔經常處於酸性環境中,會讓牙齒表面變軟,一層一層地腐蝕牙齒堅硬的琺瑯質,便形成蛀牙。
常見2:妊娠牙齦炎
懷孕期間的牙齦炎,大多是因為牙菌斑堆積與孕激素升高而產生。孕激素除了會增加牙齦組織中的血流量,在刷牙或使用牙線時也會更加敏感、腫脹或容易出血,同樣會使細菌更容易生長。
根據統計,多達60~70% 的孕婦曾罹患妊娠牙齦炎,其牙齦會出現紅、腫、增厚、容易出血,而且通常發生在孕期的第2個月至8個月間。而未經治療的牙齦炎會向更深層的牙周組織蔓延,並破壞齒槽骨,進展成牙周炎,其會造成膿包、牙齦萎縮、對冷熱敏感,甚至牙齒鬆動和脫落等情形。
常見3:妊娠腫瘤
通常發生在懷孕中期,由牙齦長出的紅色肉芽狀腫塊,大小約2~3公分。由於血管豐富,在刷牙、清潔甚至進食時會容易弄破而導致出血,但腫瘤通常在分娩後便會消失。
孕期不要忍耐.立即看牙醫
傅皓聲表示,牙痛不會因為忍耐而消失,過去研究曾指出牙周病會增加孕婦早產的機會。一旦發現口腔問題,千萬別等待,需儘快就醫。「在檢查時,務必跟牙醫師說明自己是否可能懷孕、目前懷孕的週數,或正在服用的藥物等,以利於牙醫師檢查並做預防措施。」
另外,許多孕婦都害怕在孕期間治療口腔疾病,可能會影響母胎健康。究竟孕期有哪些牙醫行為是安全且必須持續治療的?
傅皓聲表示,在懷孕期間,進行牙科X光檢查與治療時施打麻醉藥物是安全的;補牙、洗牙或根管治療在懷孕期間都可進行;拔牙及牙周手術,牙醫師會視孕婦的狀況且通常安排在懷孕中期執行。
最後,她提醒「建議備孕的準媽媽們先做好全面的口腔檢查,孕前先治療,減少懷孕時發生口腔問題。」
孕期的牙齒照護重點
孕婦在刷牙時可搭配使用牙線。然而,在刷牙前須事先漱口,以去除牙齒上的酸性物質,當胃酸逆流或孕吐後,酸性物質仍存留在牙齒表面,此時的琺瑯質會軟化,若未漱口就直接刷牙,容易讓琺瑯質受創的更嚴重。
另外,衛生福利部健保署補助懷孕期間的洗牙,每3個月即可執行一次牙結石清除服務,透過洗牙可避免牙結石堆積造成牙周感染。
(本文獲媽媽寶寶授權轉載,原文為:孕婦牙痛不能等!備孕時,先務必做好牙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