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自己要先吃,還是讓小孩先吃?職能治療師教「解法」快學起來

到底是自己要先吃,還是讓小孩先吃?職能治療師教「解法」快學起來

2023/6/14
身為父母之後,總會為了小孩的事情忙東忙西,也會犧牲原來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身為父母的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資深職能治療師夫妻陳姸伶、張恩加於《好好生活》一書中,透過職能治療的觀點,協助父母進行自我覺察、改善生活面臨的問題,幫助他們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以下為原書摘文:

吃飽給你好心情

在吃飯的時候,你會先自己吃飯,還是先把小孩餵飽?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上,曾經發表過一篇有趣的研究。有學者統計了以色列1000多筆假釋庭判決結果,發現法官決定是否讓犯人提早假釋的判決,並不是依照他心中的正義,而是由他肚子裡的食物來決定的。

法官在一大早,最可能做出對犯人寬容的判決,接著寬容度會一路下降,從一開始65%的機會,到了接近中午的午餐時間前,這個機率就降到接近零的地步。有趣的是,等吃了午餐後,這個寬容度又回到65%了。然後又一路下降,直到吃下午茶為止,寬容度才又再度回到高點。

image
法官判決寬容度的變化。

也就是說,犯人如果希望可以獲得假釋,最好祈求自己可以被安排在這3個最佳時間點,來讓法官裁判是否能被假釋。你想想,連明知道自己的判決會被收進資料庫供人檢視的法官,都沒辦法逃脫這樣的困境,更何況是我們自己帶小孩的時候呢?

以小美的例子來說,就是因為在下班時已經處在血糖不足的狀態,還得要煮飯,才容易情緒不穩定。這時聽到先生與小孩對飯菜的評論,更容易覺得那是在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又看到小孩把餐桌弄得亂七八糟,當然整個火都上來了!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延伸閱讀:
一哭就忘了呼吸 可能是嬰兒屏息症

調整環境使用方式:讓工具擁有新靈魂

很多新手父母家裡都會有月亮澡盆,因為它的設計可以讓新手父母更容易幫小嬰兒洗澡。但之前在我們家,月亮澡盆還有別的功用:用來餵副食品。什麼意思呢?因為以前的教科書都會告訴我們,應該要讓小孩可以自由探索進食的過程,可以的話就讓他自己手抓餐具或食物

於是我想到了一個變通方式,就是將月亮澡盆拿到餐桌旁,將當時不到1歲的仲雞放在裡面餵食。這麼一來,就可以放心讓仲雞手抓食物、弄得全身都是了。等他吃完,再將他整個連人帶盆抱進浴室沖乾淨就好。有時候,其實只要發揮一點創意,就可以使現有的工具發揮出更大功效,讓自己節省更多心力。

延伸閱讀:
寶寶有沒有吃飽?看「這1片」顏色就知道!新生兒照護「必知6件事」

增加環境項目:育兒神器

那麼在小孩進了幼兒園後,還是要繼續練習吃飯,但月亮澡盆已坐不進去了,又該怎麼辦呢?此時可以利用養生膠帶。這是一種邊邊帶有膠帶的薄塑膠膜,在吃東西時、畫畫時,只要是會弄髒環境的時刻,都可以用上養生膠帶。

這東西的功能,就跟辦桌時會鋪在桌上的粉紅色塑膠膜一樣,好用又便宜,在各種五金百貨都買得到。用上這神器後,就可以放心讓小孩弄髒,我們也能放寬心、安心地繼續吃飯,而不會打斷自己吃飯的節奏。

同時顧及自己的身心需求:來個飲料清單

在我們的Line社群中,除了有分享公園、團購、繪本等資訊以外,還有一個隱藏版的重要資訊:飲料清單!這是由兩千多位媽媽共同票選出,全台最好喝的手搖飲清單,裡面大家一起整理出了從北到南,各地的必喝飲品。想取得清單的話,歡迎加入我們的官方Line。

當我們育兒育到火氣都起來了,或是情緒很低落,一個很有可能的原因是血糖太低,身體又過度缺水。這時候只要補上1杯飲料,問題就解決一半了。雖然大家都會戲稱「婚前腦子進的水,是婚後流的淚」,但實際上大腦還真的大部分都是水!水分占大腦的75%左右,會深深影響大腦的運作過程,

因此大腦對於水分的波動會非常敏感。美國神經科學博士威勒米爾(Kristen Willeumier)在《大腦逆齡指南》中告訴我們,只要身體缺水占體重的1%,我們的認知功能就會開始減弱,包含干擾記憶力、情緒能力、心智能量,以及專注力。而這些能力,也是幫助我們能順利處理各種生活事務的能力。

這樣的水量,其實也沒有很多。對一個70公斤的人來說,一天只要少喝了2個馬克杯的水量,就會造成這個狀態了!因此適時補充水分相當重要。

當然,我們也不能整天都喝手搖飲。如果覺得一直喝水會很膩的話,除了手搖飲之外,也可以準備一些「有味道的水」。例如在水中加一點檸檬或其他蔬果,或是蜂蜜、薄荷都可以。泡杯花草茶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有些花草茶具有舒壓、甚至有保護大腦的功能。

適時補充水分:買個大水瓶

我之前有買一個大水瓶,目標就是一天要把它給喝完。像這樣有明確的視覺提示,是個很棒的做法,到底已經喝了多少水,完全一目了然。買完之後,喝水量就有明顯增加。

還有個同事,他直接買一個上面有時間刻度表的水瓶,明確告訴自己在什麼時候應該要喝到什麼程度。像這樣幫自己的環境設定一個明確的提示,就可以適時引起自己的注意,更容易做出喝水的動作。

要是覺得很累的話,你有可能是身體缺水了。去補充1杯水吧!

調整任務執行的方式:先餵飽自己,再來餵小孩

有時候,將事情的先後順序調整一下,就會讓自己好過一些。到底是自己要先吃,還是讓小孩先吃?這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我通常的做法是:自己先吃一吃,再來處理小孩的部分。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當然首先因為我自己就是個吃貨啦,要是肚子餓的話,情緒就會很差,心裡面開始各種千迴百轉:「老娘我本來不太煮飯的人,現在為了你小子在廚房忙半天,還特地去買了不便宜的魚肉,竟然還不吃!」

雖然事後想想,可以發覺自己在這之前已出現情緒不佳,但是在當下卻渾然不覺,以為自己仍然保持理智。甚至還以為自己的表情看起來很輕鬆,殊不知早已是夜叉相。而這正是因為自我覺察的程度還不夠,無法即時發現自己已經有狀況了,當然也就不會主動進行處理,只想著要處理眼前「製造問題的人」。如果前一天又睡不好,那情況就會更糟了。

在我們太餓、太累、太疲乏的時刻,情緒會比較容易起伏,結果就是失去思考彈性、無法客觀檢視現況。這是生物為了自保的本能,但在面對小孩的時候,卻不是一個很合適的狀態。例如小孩不願意好好吃飯時,我們可能就沒辦法考量到,小孩或許是因為剛從公園回來,心情還處在很嗨的狀態,那當然吃不下。我們剛跑完百米時,不也是無法馬上吃飯嗎?
  
為了不要落入這種惡性循環,我後來就一定先把自己餵飽,再來處理小孩。

(本文摘自/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爸媽,從生活中淬鍊的教養心流/遠流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