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合併嚴重痙攣 治療新選擇

脊髓損傷合併嚴重痙攣 治療新選擇

2009/3/15(2022/3/15 20:6更新)

脊髓損傷病患經常合併嚴重痙攣(severe spasticity),使得殘留的肌肉力量無法發揮功能,即使經由復健也很難增進自主行動能力。加以痙攣時伴隨僵硬不適感與疼痛,導致復健成效不如預期,日以繼夜苦痛折磨更大大打擊病患信心,造成極大比例患者因而放棄努力。不過醫師指出,現在治療可以有新選擇。

痙攣是一種不自主運動異常,由上運動神經元異常所造成,而會引起痙攣的疾病很多,有腦血管病變、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脊髓損傷…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安正說,約有12%脊髓損傷病患會出現嚴重痙攣,長時間發作將引起關節攣縮及肌肉疼痛,造成復健成果不佳,影響其自主行動能力,進而導致日常生活以及照顧上的困難,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形成沉重負擔。

他指出,目前針對痙攣症狀可用的治療方法可分為:藥物治療、復健治療、神經阻斷及外科手術治療。前述治療一般療效不錯,不過效果會隨時間逐漸轉弱(除外科手術),相對肌力也會隨之恢復,因此需要在相當時間後,再度施與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引進植入式腦脊髓腔內Baclofen幫浦系統(貝可芬,Intrathecal Baclofen Pump System,簡稱ITB),則為此類病患帶來神經阻斷與外科手術之外,另一種治療選擇。

劉安正表示,在臨床研究中,因為多發性硬化症或脊髓受傷伴有重度痙攣患者以ITB療法,約有97%可以減少痙攣程度。衛生署在2006年核准引進,不過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

劉安正說,根據研究顯示,植入式腦脊髓腔內Baclofen(貝可芬)幫浦系統使用,對於脊髓傷害又伴有重度痙攣病患可達到八成以上滿意度,是一個有效治療選擇,也給予口服Baclofen(貝可芬)不耐症族群另一個希望,但是此一治療方式也有感染機率升高及腦脊髓液外漏疑慮,加上磁振造影類儀器可能造成幫浦系統暫停運作,置病患於產生戒斷症狀危險之中。

因此劉安正表示,在該院引進此治療新方法同時,除了對於病患篩選特別謹慎,給予部份費用補助外,並會對於使用此療法相關危險性加強衛生教育,以期病患能完全瞭解並能採取適當防範措施,來減少可能產生的意外傷害。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