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患「攝護腺癌」竟超樂觀?過來人曝心聲:別用「應該」框住自己
死亡,我們不需要遺憾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適逢我罹患癌症,不但是罕見的攝護腺癌(國人平均罹患此病年齡為72歲),而且接近末期。為了抗癌,我接受了賀爾蒙治療,也動了攝護腺切除手術,這一切過程,在很多媒體都搜尋得到,我也就不多贅述。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當我在自己的社群媒體上,公開了罹癌消息以及自己的反應與心情後,各界湧入的,較不是對我病情的好奇,而是疑惑我為何如此樂觀。
就連我住院時的護理長都說:「你會不會太亢奮了?要是再晚一點發現,可能癌細胞就會侵蝕骨頭、壓迫神經、下半身癱瘓,生命可能只剩下2、3年⋯⋯」接著,我上媒體侃侃而談關於生病後的後遺症,以及可能面對的性功能障礙、漏尿等狀況,我談得稀鬆平常,這又令大家更不解了!
延伸閱讀:
親自替兒子拔管、縫製心肺肝臟⋯勇敢媽媽在開刀房教懂醫師的一堂生死課
但站在我的角度來看,我對於大家的不解,反而感到不解。有惡意網友留訊息給我:「我爺爺70幾歲才得攝護腺癌,你才50,你身體很爛是嗎?」甚至有朋友傳了訊息過來,提早對我說再見:「做兄弟的,幫不了你什麼忙,我只能說,這輩子很高興認識你⋯⋯」對於這些留言,我一點情緒起伏都沒有,但比較深的感觸是,原來大家對於生病與死亡的感受,是這樣的呀!
可惜,恐懼,未知,遺憾,怎麼會⋯⋯然而我一貫的價值觀都是,所有在你認為「應該」的事情上,你都錯了。因為你侷限了你的生命和這個世界,這不是成熟,這沒有進化。除了身分、關係、稱謂而產生的制約之外,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都無需用「應該」來框架!
延伸閱讀:
母患病決定斷食善終,家人竟不反對?她為孩子上的最後一堂生死課
所以我說該「大逆不道」了
「生老病死」是應該的嗎?「生老病死」是一定會發生的事,但你說每個人都「應該」逐步經歷「生、老、病、死」,這我就完全不認同了。因為,這4個字裡面,一定會產生的只有,生,以及死。不一定會出現的則是,老,還有病。
這4個字出現的順序,只有生、死,是確定在最初與最末的。然而太多人把這4個字的順序看作理所當然,看作「應該」如此,一旦不符合,那麼就是不合常理,就必須悲痛莫名,就是人間悲劇,就是沒有福報!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80歲了。因此很多人認為沒有活到70、80歲,他的人生就是個遺憾。我的感覺是,說笑呢!沒聽過嬰兒早夭的嗎?沒見過路上車禍輾死學生的嗎?沒見過青春年華跳樓的嗎?
我的母親不到50歲,上吊自盡。她應該要活到80歲嗎?或許一開始我也這樣想。可是,在這個你無法解釋所謂「命運」的空間次元裡,她就是只活到40幾歲。而我,如何調整自己的人生觀?如何面對未來的自己呢?
我告訴大家,為什麼我可以坦然面對罹癌,而且一點都不感到遺憾。因為,我不在乎生命的長短,我在乎生命的精彩!我在乎我是否體驗過我想體驗的,我不在乎我的生命長度是否達到國民平均壽命。
活到平均壽命的意義何在?如果活得不夠精彩,80年後羽化升天,你依舊只是一抹無人記得的靈魂。但假若你只活過18歲,卻能在18年裡面盡力做好每一件事,讓身邊人感動並且印象深刻,那麼,就算你英年早逝,又有什麼值得可惜、有何悲傷可言?
「生老病死」的用法,會造成誤解
一個人的生命,必定依照生、老、病、死的時間序嗎?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年輕時就罹癌;有多少人罹患先天性罕見疾病、從小與病魔抗戰,還不見得活得下來。完全不然,更有可能的是「生、病、老、死」!亦或者,還沒老去,就已逝去。那就會是「生、病、死」!
俗人認為最好的情況則是「生、老、死」。沒經歷過什麼病痛,就自然老去而亡。但我依舊想反問,如果你的生命中,不曾給予這個世界任何幫助或變化,這樣的「生、老、死」,就是一條生命來了,又走了,意義何在?
更有甚者,有人的歷程只有「生、死」。沒機會長大,也沒有經驗過衰老,而是直接進入死亡,這樣的生命過程,不也有嗎?這些事情值得遺憾嗎?完全不需要。
因為每個人來到這世上的任務不同、劇本不同,沒達到平均年齡便過世的人,我們就要覺得遺憾?真該遺憾的,是那些苟延殘喘活下來,卻對世界與周遭一點貢獻都沒有的傢伙,我才覺得,你活下來,那才叫做遺憾!
不要被「生、老、病、死」這4個字的順序或觀念給綑綁了!人生重要的是在生與死之間,你經歷了什麼、付出了什麼!活出自我、幫助世界、拯救周遭、愛護親友,做好上天賦予的功課。那麼,不管你活長活短,你的靈魂都會因為走過這一遭,而獲得進入下一趟旅程的裝
備。下一場遊戲,你的技能與血條絕對會更滿!
(本文摘自/是時候該大逆不道了:一個重度憂鬱+癌末+愛情專家的『人生洞察解放錄』/橙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