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惡夢「失智症」沒有那麼可怕!醫建議「做1動作」訓練大腦活力
失智症「神智不清」是誤解
老年人心中最大的恐懼,莫過於「失智了怎麼辦」?正如前面提到的,其實每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會罹患失智症。不過,失智症並不可怕。日本人傾向於認為失智症是「全有或全無」,也就是罹患失智症後,就會變得神智不清,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因此,75歲以上的高齡駕駛人更換駕照時,若是認知功能測驗的結果為「記憶力與判斷力下降(具有失智症的風險)」,且經醫師診斷確定罹患失智症,就要註銷駕照。因此,我若是主張罹患失智症也能開車,必然會被大肆抨擊,「不要說這種有爭議的話」。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延伸閱讀:
失智症末期恐離世 觀察量表9症狀
首先要了解一點,失智症不是「全有或全無」,而是從輕度到重度的譜系障礙(Spectrum Disorder),輕症者幾乎什麼事情都能做,重症者甚至連家人都不認得。
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在卸任5年後的83歲時,公開表示罹患了阿茲海默症,當時他的症狀已相當嚴重,據說與人交談都十分困難。雖然無從得知雷根何時罹患阿茲海默症,但往前推算,恐怕在擔任總統期間就已發病,開始出現健忘等記憶障礙。
也就是說,失智症在輕度時期,仍然可以執行總統職務,當然也能勝任企業經營等工作。並不是一旦罹患失智症就得停止做某件事,而是嚴重到某個程度時,才有必要停下來。
如前所述,日本現行的道路交通法規定,75歲以上的高齡駕駛人,經正式診斷為失智症就要註銷駕照。不過,我認為這是不合理的,無異於歧視失智症。合理的做法是實施技能測驗,確定失智症嚴重到無法開車的地步,再註銷駕照。
失智症的確有些症狀,會讓人誤以為它是很可怕的疾病,像是變得健忘,做不到的事情愈來越多等等。但是,有些事情還是做得到。重要的是,不要只在意因此失去的能力,而要將目光放在自己還剩下的能力。
延伸閱讀:
失智者外出很危險?待在家就是最好的?醫揭真相:他們其實超怕死
失智症愈嚴重,愈能成為理想老人?
我常聽到有人說:「我就是不想得失智症。」失智症難道就這麼令人厭惡嗎?一如前衛藝術家兼作家赤瀨川原平,在他的暢銷書《老人力》所說的,「愈來愈健忘」也代表「擁有遺忘的能力」。
忘記討厭的事物、不再覺得某些事物惹人厭,也有可能是生物為了更容易生存的適應現象。實際到老人福利機構看看,會發現不少失智症愈嚴重的人,愈是笑容滿面。一般人往往認為失智症是一種很悲慘的疾病,但是當事者說不定感到很幸福。
失智症也是一種能讓人感受到生存本能的疾病。我至今診治過大約3000名失智症病患,雖然有人因為遊走而跌倒,但走在路上被車撞到的,一個都沒有。一般人總認為罹患失智症會對所有事情失去判斷能力,不過,即使是失智症狀相當嚴重的病患,也會在車輛靠近時察覺到危險而避開。由此可知,他們直到最後都還保留著「畏懼可怕事物的感受」。
一旦罹患失智症,更會為了保護自己而做出安全的舉動。舉例來說,失智症病患在不清楚物品的價格時,是否會強行支付自己期望的價格?實際上並非如此。當他想買某個牌子120日元的果汁,即使記憶中價格是40日元,他也不會只掏出40日元結帳。
要是給錯錢會很丟臉,搞不好還會被店員罵,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場面,失智症患者在不知道價格時,會直接給1000日元大鈔。如此一來,大「財」可以小用,就成了失智症病患的安全措施。因為總是拿千元大鈔買小額物品,所以錢包裡時常塞了一堆零錢。
此外,「對所有人都說敬語」也是安全措施之一。常看到的案例是,子女發現年邁的父母竟開始對自己說敬語,驚訝之餘不免懷疑會不會是失智症,連忙帶父母來就醫。我在服務過的老年專科醫院也看過類似的案例,曾擔任高官或企業董事長的住院病患,剛開始對醫院的工作人員頤指氣使,後來隨著失智症病況加重,反而對每個人說話都客客氣氣的。
在不清楚對方是誰的情況下,為避免惹麻煩,乾脆對所有人都客客氣氣的比較好。結果就是失智症愈嚴重,愈有可能成為總是面帶笑容、待人和藹可親的理想老人。不過,失智症病患若是被惹到了,一樣會生氣,有時甚至因為難以控制憤怒情緒,而被視為具攻擊性的麻煩病患。
總而言之,不需要過度恐懼失智症,害怕痴呆而提心吊膽過日子,也無濟於事。為了預防失智症而做些益智遊戲訓練腦力也不壞,但這些遊戲大多很無聊,很難持之以恆,就算堅持下去也只是提高遊戲成績而已,並沒有讓大腦更有活力。
與其如此,不如找個人見面,天南地北閒聊,與人溝通交流更有助於活化大腦,心情也會愉快得多。
(本文摘自/高年級的理想姿態:資深精神科醫師也嚮往的老後人生/天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