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孩子交朋友、出去玩?精神科醫揭「毒親特徵」過度保護也中標

不准孩子交朋友、出去玩?精神科醫揭「毒親特徵」過度保護也中標

2023/11/30
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其中毒親「過度保護」會認為自己是在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在害孩子。日本精神科醫師井上智介於《這樣的教養,有毒》一書中,分享毒親的特徵,並從生活習慣、教育觀念、溝通、心態等多角度提供解說與提案,幫助親子找到健康的相處模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毒親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親? 

毒親的典型事例為「過分對孩子強調責任心」。最先顯現的徵兆則是過度干涉。一般認為過度保護與過度干涉不同,搶先為孩子的各種心願鋪路即為過度保護;相對於此,過度干涉則是孩子本人沒有意願,卻搶先為其安排好一切事物。

換言之,過度干涉意指,父母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與想法,舉凡服裝、髮型、交朋友、學才藝、讀哪間學校、社團活動等,全都擅自替孩子做決定。這類型的父母親會認為自己是在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在害孩子。

延伸閱讀:
覺得孩子念書「不夠認真」?教師揭:恐陷「認知誤區」5招引導孩子

因此,即便孩子表示想嘗試某項事物,父母也會說不行、不對、不可以,予以全盤否定。當此情況變本加厲時,就有可能演變為現今所說的第5種虐待——「教育虐待」。這類家長總是以「為了孩子好」為名,煞費苦心,但父母親對孩子的期許是永無止境,看不到盡頭的,所以會不斷提高標準,力求好還要更好,要求孩子消化難以負荷的學習量或練習量。

當孩子表現欠佳時就會痛罵訓斥,出言恐嚇再這樣下去將來會變成廢物,或者是語帶嫌棄地表示「你實在比不上哥哥耶」。聽到這些話,孩子的責任心會受到刺激,覺得不可以辜負父母的期待、必須努力再努力,而愈發感到痛苦。

延伸閱讀:
你和孩子的關係健康嗎?精神科醫列毒親「4特徵」滑手機是虐待前兆

教育虐待可分為2種類型

有關教育虐待的部分,再詳細為大家做一下說明。容易造成教育虐待的家長,若不是高學歷,就是對學歷感到自卑,位於中間者則不太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高學歷者中有很多人過著優渥的生活,這類型的家長往往認為讀書才是正道,也想讓孩子走上這條路。他們會基於把書讀好最重要的觀念,一味要求孩子學習,從不考慮孩子的能力範圍,並以自身過去的經驗為例,超乎必要地給予激勵。他們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是以自身的立場做判斷,結果就是讓孩子備感痛苦。

另一方面,對學歷感到自卑者往往認為,自己因為沒有好學歷,人生才會不順遂,為避免孩子步入後塵,總是逼子女念書,不准他們跟其他小朋友玩,抑或指定補習班處處干預。有些父母親甚至會擅入孩子的房間,將無關課業學習的漫畫或遊戲丟掉。

玩樂對於成長也很重要

與同儕玩樂、親子之間的肢體接觸互動,以及每晚有充足的睡眠,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學業以外,還有許多重要的事物。累積各種經驗,經歷過失敗,懂得判斷善惡,孩子才能逐漸成長。完全跳過這些日常學習機會,奉行課業至上主義,無疑是非常危險的做法。

實際上,教育虐待較難從外在行為察覺,父母親頂多會被認為是「熱衷教育的家長」,而不容易被發現。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真實感受,但他們往往無法順利地表達出來。教育虐待的父母親通常會辯稱「孩子也同意這麼做」。

然而,這必須考量到一個大前提:孩子無法完整地透過口語傳達自身的感受。儘管嘴上說同意,但這只不過是為了回應父母的期待所做的回答,內心可能只有6、7成的意願,不情願的感受則占了3、4成也說不定。若家長忽視孩子的真實情緒不予理解,遇到孩子表現欠佳時,就會以「明明是你自己說要學的耶」來出言教訓。

心理壓力會造成尿床或抽動症

當教育虐待的情況加劇時,孩子在精神上會愈來愈無法承受,而逐漸出現腹痛、全身無力等原因不明的身體不適症狀。可能也會發生已升上國小高年級依舊會尿床等返嬰現象,以及眨眼、搖擺身體等運動型抽動症。由此可知,親子間的關係對孩子的身心影響有多巨大。

【井上醫師的建議】
孩子的存在本身便值得感激!自覺沒有滿足父母的期待、自責令父母感到失望難過的孩子,是難以培養出自我肯定感的。還請家長們不要只看結果,應多多稱讚孩子在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希望大家都能對擁有孩子這件事心懷感恩,在追求各種結果之前,懂得珍視孩子的存在。

(本文摘自/這樣的教養,有毒:精神科醫師詳解,終結父母也沒注意到的NG教養/台灣東販)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