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地位越高,退休後越失落?醫揭「這些職業」容易中標:1招調適

職業地位越高,退休後越失落?醫揭「這些職業」容易中標:1招調適

2023/11/28(2023/12/1 16:3更新)
退休後天天都是假日,卻也失去生活重心,如何調適與經營退休生活呢?《退休後,我會去找你》一書採訪多位公眾人物及素人朋友,分享退休的歷程與心境,更有多位專家提供度過退休情緒風暴期,及做好退休預備的建議,幫助讀者破解退休迷思,同時建立退休復原力。以下為記者鄭碧君所採訪篇章:

職業地位越高 退休後易適應不良

工作可以帶來成就感與歸屬感,也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展現自我價值。但退休之後,這些都沒了,頓時便會感到失望、沮喪、自己無足輕重。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指出,特別是擁有高社經地位、工作成就較高的人,退休後更易適應不良。「他們大多有完美主義特質,也過慣了以自己為中心的日子,退休後較容易出現適應障礙。

延伸閱讀:
退休後住「養生村」就好?不想麻煩子女,入住前「4件事」你得先搞懂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亦有相同看法:特別是許多事業成功、職場位階高,或從事具權威性職業的人,例如企業家、醫師、總經理、教授、律師、法官等,更難轉換退休後的心境,更不容易面對身分上的變化。

這樣的現象在亞洲父系社會中尤其明顯,「從職場退下之後,原來的舞台都已經不見,也沒有人可以管理、使喚了,會感覺自己不再被社會所重視,個人也不再具有價值。這時就需要在心理上做些適當的調適,否則容易落入封閉在家、足不出戶的地步。」

此外,這一族群的人,在人際相處上,亦較會碰到困難。「過去在工作上,為了便於管理,會刻意在自己和部屬之間築起一道高牆,或是刻意保持一點距離。」邱弘毅補充,他們已經習慣職場上對下、由自己發號施令的人際相處模式,如果又沒有建立工作以外的人際網絡,他們退休後與人的互動狀況,通常會比較差,容易產生許多負面情緒。更棘手的是,若家人或外界想給予協助時,往往也會遭到他們的拒絕。

延伸閱讀:
近1/3「退休族」患憂鬱症!無法面對失落?醫揭「這2點」是預防關鍵

非自願退休者衝擊較大

此外,還有一些證據表明,如果是非自願退休,那麼退休對健康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可能會更大。2015年刊登在《老齡化與心理健康》(Aging and Mental Health)科學期刊上的一篇文獻提到,因健康狀況不佳、被裁員,或因必須照顧家人而被迫退休的族群,和一般退休者相比,心理困擾的程度較高。

邱弘毅說明,提前且有計劃性的退休者,以及屆齡退休且已做好日後生活規劃者,通常適應得比較好。但是因生病、意外等不在預期而被迫非自願性提前退休者,往往在財務和心理上都沒有做好準備,甚至身上還揹負著家庭責任,他們面臨的將會是更大的衝擊。退休後,無論是生理、生理的健康,惡化的速度都會比較快。

如何調適與經營退休生活?

要為退休生活找到最佳調適方法,蔡佳芬認為,首先要思考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適合或想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再來要盤點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然後以多元化的角度做預備。

要知道自己可能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選擇,試了A方案後,如果覺得不是很滿意,還可以轉換為B方案,直到調整成感到最舒服、自在的狀態為止。

此外,「重塑自我價值」至關重要。她說,許多能順利適應退休生活的人,關鍵在於能把上半生獲取的經驗與所學,加以轉化、昇華,例如二度就業或擔任相關領域的志工,既不需承擔過多工作壓力,又能締造新價值,也能得到成就感。

而不論是二度就業或擔任志工,都有助於在退休後建立新的社交圈。若以家庭層面來說,「能轉換成一個給愛的角色,像是擔任子女在生活上的救火隊,幫忙接送或陪伴孫輩,讓家庭因自己的貢獻而變得更和諧,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邱弘毅則建議,無論是哪一個退休族群,或過去在職場上的表現有多麼優秀,每個人都必須正視退休後需要改變生活的節奏、重新建立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與定位的事實。「別再緬懷過去職場上那些一去不返的風光歲月,要往前看,迎接嶄新的生活。」他也提醒目前還在職場上的工作者,千萬別讓生活裡只剩下工作,而忽略了夫妻、親子及友誼關係的維繫與互動。

(本文摘自/退休後,我會去找你/大家健康雜誌)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