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手腳冰冷、情緒低落⋯老人照護保健「5對策」防心臟病、低體溫
進入冬季,早晚和白天的溫差變大、冷氣團一波波來襲,冬季帶來的寒冷和乾燥,可能讓老年人的身體出現各種不適,特別是由家人自行照顧、或是獨居的老年人,冬天必須採取適當的對策!本文將介紹老年人在冬季容易遇到的問題,以及預防措施。
延伸閱讀:
冬季皮膚搔癢乾燥,竟是種「老人病」?教你「3關鍵」有效止癢
對老年人來說,冬季是危險的季節
老年人的體溫調節功能衰退,血液循環也較差,因此寒冷帶來的影響可能更加嚴峻。此外,冬季空氣乾燥,容易傳播各種傳染病,近年除了傳統的流感外,還有新冠病毒、肺炎鏈球菌與黴漿菌等病毒同時流行,老年人一旦受感染容易演變為重症,因此需要更多的預防措施,如接種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等。
危險1、室內溫度過低
獨居老人、因疾病或藥物無法保暖的病人、行動不便的臥床病患,特別容易因低血糖或缺乏活動而出現低體溫的狀況,需要特別注意室內溫度管理。
低體溫
除了傳染病,冬季寒冷還可能帶來「低體溫」,長時間處於寒冷環境中,體溫下降,導致核心體溫低於攝氏35度,可能會出現意識障礙、抽搐等症狀,體溫更低時可能導致呼吸停止、心臟停止。
低體溫通常是逐漸進展,因此容易被忽視,意識到時,可能已經出現意識障礙,因此最重要的預防措施,還是要避免室內溫度過低。此外,營養不良和低血糖也可能是低體溫的原因,因此需要攝取有營養的飲食,糖尿病患者更應控制血糖數值。
手腳冰冷
老年人的體溫調節功能下降,因此在寒冷的季節,老年人的手腳末梢難以迅速變暖,而且「寒冷」的感覺可能持續很長時間。
手腳冰冷可能導致夜間入睡困難,降低免疫力,進一步加重身心功能的衰退。體溫的產生量也與營養狀態有關,營養狀況惡化時,手腳冷的感覺可能更明顯,因此也須攝取足夠且均衡的營養。
對策:日常生活中提升體溫
老年人得肢體末梢部位難以變暖,因此除了管理室內溫度外,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採取這些措施以提升體溫:
- 洗澡升溫並改善血液循環
- 適度曬太陽以調整自主神經、維持晝夜節律
- 攝取有營養的食物以提高體溫
- 進行運動以保持體溫
- 室內濕度保持50至60%
危險2、活動量低,關節疼痛肌肉僵硬
天氣寒冷時,容易發生腰部、肩部和膝蓋的關節疼痛,導致行走困難,某些老年人可能會減少運動量。隨著運動量減少,肌肉量也減少、體溫產生量可能減少,進一步使體溫更容易下降⋯結果可能會導致更多疼痛與僵硬問題,並增加低體溫和得到傳染病的風險。
對策:勤於活動身體
腰部、肩部和膝蓋的關節疼痛,通常是由於血液循環不良、肌肉變得僵硬而引起。在家也要隨時活動身體、伸展肌肉,久坐後起身走走、伸懶腰,或是在室內進行超慢跑等活動,並透過沐浴或泡腳來提升體溫,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環。
此外,老年人的膝蓋軟骨容易磨損,為了減輕對膝蓋的壓力,增加足部、腰部的肌肉量以吸收衝擊是有效的方法。在合理的範圍內進行輕鬆的運動,例如散步,保持肌肉不退化,對身體的好處非常多!
危險3、劇烈溫差,造成熱休克
熱休克是指由於從寒冷的地方突然轉移到溫暖的地方,導致血壓急劇變化,加重心臟負擔,易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情況。
特別是在寒冷季節,起居室、脫衣場和浴室內的溫差容易變大,急劇的溫度變化可能對心臟造成嚴重負擔,老年人可能會出現意識喪失、腦血管疾病和在浴缸內溺水等情況。早上起床離開溫暖被窩時,或是從溫暖的室內進到寒冷的洗手間的過程中,都可能發生類似的熱衝擊,因此需要特別小心。
對策:降低不同空間的溫度差
冬天應盡量消除不同室內空間的溫度差異,以減輕身體的負擔。除了臥室內使用暖氣外,也可以在脫衣場、廁所等地方使用暖氣;並在入浴前將熱水噴灑在浴室的牆壁和地板上,以消除溫度差異。
危險4、身體缺水,皮膚乾燥
許多人覺得冬天不會流汗,不用喝水。然而冬天的天氣乾燥,身體的水分主要透過皮膚蒸發,不知不覺間身體的水分就被帶走,流失水分快,卻很容易忽略。
對策:注意補水、皮膚保濕
老年人對口渴的感覺較為遲緩,反而冬天更要勤加補充水份,讓身體維持代謝循環。也要勤擦皮膚保濕乳液,避免皮膚過度乾燥脫屑。
危險5、預防冬季憂鬱
由於冬天的日照時間減少,可以導致掌管睡眠的褪黑激素分泌減少,這可能破壞荷爾蒙平衡,造成情緒低落、憂鬱或焦慮,也有些人即使睡眠充足仍會感到相當疲倦,這些情形稱為「季節性情緒障礙」,到春天時才會有所改善。
對策:多曬太陽、維持規律生活
為了預防冬季憂鬱,應避免累積疲勞、維持飲食均衡,並多多走出戶外曬太陽。冬天活動量可能會減少,對於老年人來說這種趨勢可能更為明顯,適度曬太陽,並在可行的範圍內增加活動量,促進食慾、維持日夜節律避免失眠,這些都是重要的預防憂鬱措施。
冬天寒冷且漫長,各位務必多多關懷身邊長輩,照顧者們當然也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保持健康愉快的生活步調,迎接溫暖的春天到來!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原文為:【照顧知識】高齡者的冬日照顧寶典!避免心臟病、低體溫、冬季憂鬱)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