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7年醫院評鑑公布了!北部「醫學中心增3家」3月起看病必須多花錢
本篇文章目錄
台灣自1988年全面實施醫院評鑑,依不同規模,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每4年須評鑑1次,而每200萬人口地區可設置1家醫學中心。原本依規定每4年執行1次醫院評鑑,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暫緩實施。
延伸閱讀:
沒錢付醫藥費、健保費怎辦?快看「醫療救助金」懶人包
北部醫學中心增3家
衛生福利部長薛瑞元6日在記者會公布,2024年醫學中心醫院評鑑結果,劃分為台北區的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評定醫學中心10家,最終決定增額評定2家,分別為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北慈濟醫院及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薛瑞元表示,申請醫學中心評鑑醫院,須先達到醫院評鑑優等、教學醫院評鑑合格、醫中任務指標審查合格門檻,再依醫院評鑑成績占4成、教學醫院評鑑成績2成、醫學中心任務指標審查成績占4成比例,核算總成績。由不同委員評量,評分標準難以齊一認定。
以當初200萬人有1家醫學中心的規定,台北區可有8家醫學中心,薛瑞元說,這次申請醫學中心評鑑11家醫院,上一次醫學中心評鑑為7年前,在未能適當調整制度情形下,各醫院評鑑成績持續進步,差異逐漸縮小,成績均達醫學中心評鑑標準。
薛瑞元表示,排序第7至10名醫院成績相近,僅相差0.4分之內,幾乎可視為同分,排序前10名醫,均已具有醫學中心或準醫學中心資格,決定增額評定,2家醫學中心皆位於新北市,新店、中和本來就是人口密集地區,增額評定將有助於均衡新北市醫療資源。
至於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的北區,因區域人口數增加,新增1家醫學中心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薛瑞元表示,北區本來就有新增醫學中心的額度,所以新竹台大分院加入不算是增額,醫院位置在新竹市,相信未來醫療資源分布可更平均。
延伸閱讀:
流感大爆發「創10年新高」增3例死亡!羅一鈞估計:春節前恐達高峰
新收費模式3月上路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據統計,這3家醫院每天門診數合計約1萬人、急診合計超過5000人,因為層級升至醫學中心,民眾部分負擔金額隨之增加,門診費用從240元調高420元、急診費用從400元調高750元,新收費模式3月1日起上路。
薛瑞元說,以111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推估,台北區新增2家醫學中心支出約為1億6000萬點,占分區總點數0.09%;北區新增1家醫學中心支出約為5600萬點,占分區總點數0.07%,評估對健保財務影響尚屬輕微。健保署將密切觀察,若有明顯影響將開啟調整機制。
醫院評鑑改革 研擬5大方向
薛瑞元指出,醫院評鑑改革研修重點著重醫療服務品質主軸,研擬朝5大方向精進:
- 強化醫學中心合作支援偏鄉醫療:單靠1家醫學中心支援遠遠不夠,以屏東縣恆春為例,當地有3家小醫院,各自分工,因此需3家醫學中心提供支援。
- 配合台灣推動精準醫療:如再生醫學等政策,醫學中心不能再以研究量化指標為主,薛瑞元表示,過去都是評估醫院的醫學研究投稿到國際期刊篇數,未來相關評鑑比重將減少,改以參與國際臨床試驗與收案人數為評鑑標準,以利先進醫療盡快通過,讓民眾有藥可用。
- 改善智慧醫療環境:次世代數位醫療轉型最怕醫院間系統各自發展,比如10家醫院有10種程式就不利科技導入,智慧醫療需要每家醫院系統配合,希望從醫學中心開始,整合出4至5個系統,同樣需區域內3至4家醫學中心使用相同系統,若醫院是競爭關係就不利發展相同系統。
- 國際醫療服務:未來不會再單看引進國外病人數或培訓當地醫事人員數目,相關評鑑比重會變少,評鑑重點會改為支援海外提升當地醫療、促進公共衛生,必須計劃性介入協助解決當地高盛行率疾病問題,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盛行,改善任務將成指標。
- 研擬專任評鑑委員制度:加強評鑑基準與持續性監測指標連動。薛瑞元表示,避免出現醫院因不同委員而評分標準不一,希望未來採專責化固定委員,持續性監測指標,減少當天評鑑才臨時抱佛腳的狀況。預計2年內訂出初稿試評,3年後正式上路,不影響進行中的評鑑。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