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克列酸吃到就中毒?教你「2招」自保:補充「這類保健品」強化身體
本篇文章目錄
在台灣,雖然食物中毒導致的死亡案例極為罕見,但為何這次受到邦克列酸(原名為: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卻有著極高的致死率?我們又該如何有效預防這類事件的發生?平時該如何增強自身免疫力,對抗各種疾病呢?
邦克列酸肉眼難以察覺
邦克列酸的來源是一種叫做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的細菌所產生的毒素,屬於一種小分子脂肪酸。這種細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菌,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土壤、水源、植物根際等環境。尤其富含油酸(oleic acid)的椰子、果肉、玉米以及木耳和銀耳等食材較容易滋生。
穀物或麥類在加工過程中磨成漿狀物後,如果未能及時進行晾曬或低溫保存,就有可能因變質導致邦克列酸污染。此外,木耳和銀耳若在室溫下長時間泡發,也會增加污染的風險。
邦克列酸具有耐熱的特性,即使經過高溫、高壓烹煮仍可以存在毒性,且受汙染的食物在顏色或氣味通常不會有明顯變化,肉眼難以察覺。
邦克列酸會抑制粒線體上的轉位酶(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這種轉位酶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粒線體內部與外部的能量轉換,保障細胞能量的穩定供應。一旦這個過程被米酵菌酸干擾,粒線體將無法正常生產ATP(細胞的能量來源),導致細胞能量枯竭而死亡。
若將地球比喻成人體,國家則是構成人體的各個細胞,而粒線體就像是國家的發電廠,負責供應整個國家(細胞)所需的能量。邦克列酸的作用就像是無差別對這些發電廠發動攻擊,使其無法提供電力,相當於讓細胞陷入一種「停電」狀態。缺乏能量的細胞無法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進而導致全身多個系統異常,出現肝臟衰竭、腎臟衰竭等嚴重症狀。
如何預防邦克列酸汙染?
邦克列酸必須在特定環境(溫暖潮濕、中性至微鹼性、低鹽度、富含脂肪酸)才會產生,要預防邦克列酸汙染,建議消費者在選購發酵製品時,優先考慮那些已經通過嚴格檢驗並經過滅菌處理的產品,避免自製發酵食物。
需要泡發的食材(如:木耳、銀耳),應在泡發完畢後立即烹煮並盡早食用。若發現食物出現變質或有異味,則應丟棄避免食用。另外,若在進食後出現了腸胃道症狀,如腹痛、噁心、嘔吐或腹瀉等,應立即就醫進行診斷與治療。同時,保存剩餘的食物,以便進行後續的檢測分析。
適度補充保健品,增強粒線體機能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甘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在細胞內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是細胞能量轉換與生成過程中一個關鍵的輔酶。在粒線體能量生成的電子傳遞鏈反應中,NAD+扮演重要角色。此外,NAD+還參與了許多細胞代謝過程,包括:能量產生(ATP產生)、細胞修復、維持基因穩定性與提升整體細胞功能。
研究顯示,增加體內還原型NAD+的水平有助於支持和增強細胞的能量產生、代謝調節以及各種生命活動的進行。因此,透過適當補充還原型NAD+,可以促進這些過程,進而改善細胞健康和功能。
NAD+存在於一些蔬果中,如毛豆、青花菜、酪梨與番茄等。然而,天然食物中所含的NAD+含量通常不高,且容易受到烹飪過程中高溫等因素的影響而降解。因此,直接從食物中獲得足量的NAD+有其局限性。若需要補充還原型NAD+攝取,消費者可以選擇有專利認證且擁有第三方檢測報告的產品,以確保使用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選擇高質量、經過驗證的還原型NAD+補充劑,是提升體內NAD+水平,進而維護細胞健康、促進代謝效率和增強生命活力的可行方式。
延伸閱讀:
不小心吃到蘇丹紅怎麼辦?5個訣竅,趕緊學起來!
這些食物裡都有「蘇丹紅」?過量恐造成肝腎及皮膚問題!營養師5大建議避免吃到蘇丹紅
(本文獲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授權轉載,原文為:米酵菌酸抑制粒線體功能死亡率高!如何透過日常保養維護粒線體機能?)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