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不後悔的決定?心理學實測「解字謎」有效:讓潛意識幫你
使用潛意識思考理論,為複雜的問題做出正確的決定;不想讓自己後悔,就積極把握任何的機會。做比較不重要的決策時,我總覺得考慮所有利弊是有益的,不過,做重要的決策時⋯⋯則應該由潛意識、大腦內的某處決定。 ——佛洛伊德
不再為決策後悔
想像老闆告訴你,他覺得你們辦公室看起來沒什麼藝術氣息,想請你幫他買一幅看來要價不斐的現代藝術印刷品來妝點牆面。你穿上外套,開車去藝廊,發現他們只剩次頁所示的4幅印刷品。
你如何做決定?一種可能是根據老闆的個性、公司的形象、目前辦公室的裝潢,思考每幅畫作的利弊。又或者,你可以相信直覺,挑選你「覺得」適合的作品。你也可以根據最近的研究, 依賴不同的技巧,幫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幾年前,心理學家狄克斯特霍斯與柴格.凡歐登(Zeger van Olden)用同樣的海報挑選流程,做了一個特別的實驗。在研究中,他們請受測者進實驗室裡看5張海報,用3種技巧中的1種幫他們挑選最喜歡的一張。
他們請第一組研究每張海報約1分半鐘,列出他們喜歡與不喜歡每一張的主因,仔細分析他們的想法,再挑選最喜歡的那張。他們叫第二組大略看一下海報後,就從5張裡挑出最喜歡的一張。他們讓第三組迅速瞄過海報,請他們花5分鐘解困難的字謎,然後再讓受測者迅速瞄一次海報,之後就做決定。做完決策後,他們請所有受測者評估他們喜歡5張海報的程度。
每個人都做了選擇與評估後,實驗者做出前所未有的慷慨決定,把每個人最喜歡的那張海報當成禮物送給受測者,以感謝他們參與研究。等每個人拿著禮物準備離開實驗室時,實驗者不經意地向每個人要電話,宣稱萬一資料儲存有問題或是需要重做實驗時,可以聯絡他們。
延伸閱讀:
現在幸福就好,還是執著於未來?心理師從「童話心理學」分析好壞
假設你參與研究,研究人員又告訴你,因為怕硬碟出問題, 需要你的電話,這表示他們一定在打什麼主意。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實驗還沒結束,未來他們會打電話給你。打電話的形式可能有好幾種,你的電話可能半夜響起,市調員問你願不願意參與有關肥皂的調查。
又或者,你可能接到一通電話,那人聲稱自己是你長期失聯的朋友,問你想不想見面。也有可能,就像本例中發生的,研究團隊打電話來問好,問你還喜歡那張海報嗎。
實驗完後1個月,研究人員聯絡受測者,問他們對海報的滿意度,要多少錢才願意割愛出售。當初在實驗室裡剛選好海報時,仔細思考過每幅海報的利弊才做決定的人,都確定他們做了正確的選擇,事實上,他們比另外兩組的人還要確定。
不過,1個月後,情況完全不同了。花時間解字謎後才選海報的人反而最滿意他們的選擇,他們要求的割愛價格也比其他兩組高出許多。
你可能會主張,這類研究做的選擇不像我們真實生活做的選擇那麼複雜。事實上,研究人員做了很多實驗,他們一再獲得同樣的奇怪效果。不管是決定租哪間公寓、買哪輛車、或是投資哪檔股票——先看過選擇,然後忙著動腦處理困難的問題,之後再做決定,往往可以做出比較好的決策。
延伸閱讀:
一人構思比團隊思考更有創意?心理學教授:「這3招」才能激發創意
做重要的決定前先解字謎
為什麼會這樣?狄克斯特霍斯與凡歐登認為,這和掌握潛意識的力量有關。當你必須從差別不大的選擇中做決定時,大腦意識很擅長用理性、清醒的方式研判情況,做出最佳選擇。不過, 大腦同一時間能思索的事實與數字量有限,所以事情一複雜,大腦意識就不是那麼靈通了,它不會觀看全局,只鎖定最明顯的要素。
相反的,潛意識比較擅長處理生活中常見的複雜決策。給它一點時間,它就會慢慢地考慮所有因素,最後做出比較平衡的決定。狄克斯特霍斯與凡歐登為這種效果所做的解釋,就是所謂的「潛意識思考理論」(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
這理論主張,做複雜的決策時應該尋求中庸之道,為一個議題想太多或是太快做決定時,結果一樣糟。重點在於知道需要決定什麼,然後轉移你的大腦意識,讓潛意識來思考。怎麼做才能讓潛意識思考這個問題呢?就像我們在提升創意那個單元裡看到的,有一種技巧是讓大腦意識忙著處理其他困難的事,例如解字謎或每隔3倒數數字。
在做重要的決定前先解字謎,當然不是確保你不會反悔的唯一方法。事實上,根據其他的研究,還有一種更快的方法可以讓你不會反悔。
康乃爾大學的湯瑪斯.季洛維奇(Thomas Gilovich)研究後悔心理已經超過10年,他的研究結果相當耐人尋味。他的研究大多是叫人回顧人生並說出他們最大的遺憾。約75%的受訪者後悔沒做某件事,前3名分別是:
- 在學校不夠用功
- 沒有把握某個重要機會
- 沒有多陪陪親人與朋友
相反的,只有25%的人後悔做了某件事,例如入錯行、嫁錯郎(娶錯人)、或是在錯誤的時間點有了孩子。不過這裡有個問題,要看已發生的事有什麼負面後果比較容易。你選錯行,所以你陷在討厭的工作裡動彈不得。你很年輕時就有小孩,所以無法隨性地和朋友出遊。
你和不適合的人結婚, 經常爭吵。負面後果是已知的,後悔的程度雖大,畢竟還是有限。但是,如果事情沒發生過,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突然間,可能的正面效益近乎無限大,如果你當初接下那份工作,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你當初勇敢約心儀的對象,或是在校時多念點書,會發生什麼事?在這些情況下,你的後悔程度只受想像力的限制而已。
季洛維奇的有趣研究也驗證了17世紀美國詩人惠蒂爾的一番話,惠蒂爾說:「在言語或筆墨所能表達的悲傷話語中,最可悲的莫過於:『要是⋯⋯就好了!』」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59秒的練習,靠表情、姿勢和小動作,輕鬆翻轉工作與人生!/漫遊者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