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撒錢催生」真的有用!台大研究揭「不孕症補助」投報率高達21.8倍
衛生福利部自2021年7月1日開始施行「擴大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補助對象由原先的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擴大至所有的不孕夫妻,最高補助6個不孕症治療週期。一般不孕症夫妻首次申請試管嬰兒補助上限10萬元,第2~第6個治療週期者試管補助最高6萬元;補助約占總治療費用45~62%,其餘由民眾自費負擔。
延伸閱讀:
生小孩會帶來快樂嗎?研究:孩子帶來幸福或壓力,取決於「這1點」
每年約有8千名試管嬰兒出生
行政院政務委員、前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表示,不孕症擴大補助政策實行至今已約3年半,算是做得蠻成功,統計試管嬰兒出生總數約為2萬4,927人,平均每年增加7,000~8,000位試管嬰兒,平均每16位新生兒就有1位是試管嬰兒。
然而,龍年效應也抵擋不過少子化浪潮,若以2024年僅有13萬4,856名嬰兒出生來看,甚至輸給兔年2023年13.5萬名新生兒,再創歷史新低。陳時中說,根據國發會預估,台灣中生代總人口比率將於2028年低於三分之二,屆時人口紅利不再,可能撐不起「上有老、下有小」的養育責任,呼籲民眾盡早結婚生養,且鼓勵未婚生育。
陳時中說明,要提高生育率,人工生殖是最快速的方法,並呼籲政府在提升國內最低工資、教養資源、居住環境方面,應持續減輕年輕人負擔,「生養小孩不僅是投資家庭,也是投資國家的最佳做法,看好生殖補助擴大政策為促進生育率持續帶來的正面影響。」
延伸閱讀:
生小孩不只有生產會痛!婦產醫揭「5大產後痛」第3種恐痛上加痛
研究揭人工生殖政策可延緩少子化
為探討生殖補助政策是否能真正有效緩解生育率下降,作為因應少子化趨勢的解方之一,台大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美州與台北醫學大學嚴明芳教授組成跨國團隊,發表亞洲第1份台灣不孕症治療投資報酬率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擴大不孕症補助政策投資報酬率高達21.78倍。
陳美州表示,團隊利用財政模型來評估人工生殖政策的投資報酬率,並綜合政府補助成本、福利支出、工資、通膨等因素,計算每位受補助出生的試管嬰兒,終身貢獻政府稅收總額約726萬元;若扣除政府支出不孕症治療補助及各項福利支出,政府淨稅收為155萬元。
陳美州進一步說明,以每名試管嬰兒平均受補助33.2萬元計算,若不計其他福利支出項目,單只考慮總稅收增加,投資報酬率為21.87倍;若考量其他相關因素,得出的淨稅收投資報酬率為5.68倍,即政府每投資1元在不孕症試管嬰兒治療補助上,可獲得5.68元淨稅收與21.87元總稅收。
陳美州提到,多項國際實證研究亦證實,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並盡量減輕民眾的自費負擔、增加人工生殖治療的可近性,除了可幫助不孕夫妻完成生育夢想,也有助提高生育率或減緩生育率下滑。此外,當政府補助比例越高,刺激生育率的效果越好,尤其對於超低生育率國家效果更為顯著,應可作為各國在少子化趨勢下,解決出生率下降的政策解方之一。
不孕症治療補助政策一舉多得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任楊政憲補充,不孕症治療補助政策有胚胎數量限制,現行政策為未滿36歲者最多補助植入1個胚胎,36歲以上且未滿45歲者最多補助植入2個胚胎,這可以提升胚胎生長的健康程度,減少小兒科、新生兒科的照護負擔。
「因此,不孕症治療補助政策可說是一舉多得,除了增加生育率、減緩少子化趨勢,更可為整體社會創造長期財政價值,對於新生兒健康及減少早產兒出生也有幫助。」楊政憲說,期望政府持續擴大推動不孕症治療補助政策,與此同時,搭配推動包括生育知識教育、提高結婚率和支持首胎生育等相關政策,才能對於刺激生育率有更佳的效果。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