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冬季癢!中醫調理改善血虛風燥,滋陰潤膚告別搔癢煩惱
一位49歲的女性因全身搔癢難耐前來中醫門診,表示已經持續兩個禮拜了,雙手雙腳皮膚摸起來較為乾燥,且雙手有些許抓痕,兩肢小腿前側還充滿暗紅的不規則龜裂,及有輕微的脫屑。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每到冬天,皮膚癢的情況就發作起來,這是典型冬季癢的表現。病人平時容易口乾口渴,頭暈心悸並伴隨四肢冰冷,經過把脈和舌診後判斷為血虛風燥型的濕疹,並開立中藥當歸飲子加減,加上桃仁、何首烏養血活血,薄荷、蟬蛻疏風止癢,經過兩個禮拜的調養,搔癢改善許多。持續於門診調理3個月左右的時間症狀趨於穩定未再發作,並囑咐禁食辛辣,多塗抹乳液保濕,並且不要洗太熱的澡,避免症狀再度發生。
康涵菁中醫師說明時序進入冬天,天氣愈來愈冷,如果沒有做好對肌膚的保養,有的人的皮膚就會開始癢起來,甚至脫屑、破皮或發炎,範圍從臉頰、脖子、軀幹到四肢外側都有。這種最常發生在冬季,並以四肢外側最多,尤其小腿前側及手部的搔癢症狀,稱之為缺脂性皮膚炎或乾燥性皮膚炎,又名冬季癢疹,好發於中老年人或小孩。
正常皮膚角質細胞的含水量因汗腺排汗而獲得補充,皮脂腺分泌油脂則保護皮膚防止水分散失
然而年紀大的人或乾性膚質者,因皮脂腺及汗腺的活性減退甚至萎縮,因此皮膚較乾燥,遇到了乾冷的空氣,一來加速皮膚中水分的喪失,二來使血管收縮,造成局部血液循環降低,進而使皮脂和汗水的分泌減少;皮膚乾燥便易發癢、粗糙、龜裂、紅腫、發炎。若因搔癢難耐而搔抓不止,嚴重者可進一步引起感染,因此不可不慎。
康涵菁中醫認為皮膚油脂不夠的問題多屬於陰虛,治療上則以養陰潤燥為主。常用中藥有何首烏、生地、百合、麥門冬等。若皮膚嚴重搔癢發炎,則可加上知母、石膏、黃芩、黃連等加重清熱解毒。飲食上可以搭配養陰補血潤燥的食物:像是木耳、水梨、秋葵、蓮藕、百合、桑葚等食物。另外因冬季天冷人們喜愛吃薑母鴨、羊肉爐、麻辣火鍋等食物暖身,但此類型病人卻要避免這類食物,以免太過燥熱加重陰虛的體質。另外冬天應少穿毛衣類衣物,因為較厚的衣服不容易透氣且易引起癢感,反而要以棉質衣物較佳,避免引發皮膚搔癢的狀況。
推薦茶飲
- 百合杏仁養陰茶
材料:杏仁8g、百合5g、生甘草3g、薄荷3g
煮法:將上述材料加水煮沸後,再用小火煮10分鐘,過濾後即可飲用。
功效:杏仁、百合養陰潤燥、生甘草清熱解毒、薄荷疏風止癢,合用可緩解皮膚搔癢的症狀。
- 提醒病人應注意以下五項:
- 飲食清淡為主:避免食用薑母鴨、羊肉爐等過於燥熱食物
- 避免洗過熱的熱水澡:熱水會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而搔癢
- 不過度使用肥皂等清潔劑:潔膚產品容易將皮膚油脂大量帶走,使皮膚更加乾燥
- 勤擦乳液保濕:避免過度乾燥而搔癢
- 冬天避免穿毛衣容易引起皮膚過敏搔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