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後定期追蹤才關鍵!名醫列「6大注意事項」頭暈、噁心都是警訊
2025/4/11
癌友如何規律回診?
一位大腸癌一期的患者在手術結束後,主治醫師告訴他,手術很成功,腫瘤都切乾淨了,術後也無需化療,但是建議六個月後要來回來做大腸鏡檢查,加以追蹤。他因此認定自己已經根治,並未依照主治醫師的建議回診追蹤。結果3年後在公司健檢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肝臟有3顆腫瘤,趕緊回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大腸癌復發,合併肝臟轉移。當然,他也被主治醫師狠狠唸了一下,這才安排後續化療。
另一位肝癌患者在手術完成後,規律地在我這裡回診。滿2年時,我幫他追蹤肝臟超音波,發現一顆1.5公分的腫瘤。當時他的肝癌指標AFP還是正常值,後續回到醫院檢查,確認是復發,經再次手術後,已經痊癒了。
延伸閱讀:
胸部腫脹、刺痛,會是乳癌警訊嗎?你一定要知道的「乳房痛」真相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癌友們一定要規律回診。那麼,何謂規律回診?如果主治醫師有交代多久必須回診,就要配合。如果主治醫師並未明確指示,基本上我的建議如下:
- 癌症治療完成後,初期癌症,包括原位癌到第一期,第一年,每6個月回診一次,之後每年回診一次,直到5年後才算畢業。
- 第二期,建議第一年,每3個月回診一次,第二年每半年回診一次,之後改為每年回診一次,直到5年後才算畢業。
- 第三期,建議第一及第二年,每3個月回診一次,第三年每半年回診一次,滿5年後,即使檢查都正常,也建議每一年都要回診,直到10年後才算畢業。
- 第四期,請依照醫師建議持續回診。
延伸閱讀:
身體「10大變化」當心癌症前兆!名醫教你揪癌細胞:●●週沒好快就醫
醫院追蹤注意事項
因為各類癌症特性不同,以上只是一般原則,回診還是以主治醫師的排程為主。但是,癌症追蹤期間,如果有以下異常現象,則必須提早回診,並告知醫師出現的症狀,以確認有無重大異常事項:
- 某一處骨頭持續疼痛:這有可能是癌症轉移至骨頭的現象,包括乳癌、肺癌、大腸癌、肝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等。此時建議做核子醫學骨骼掃描,或是局部骨骼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如果排除骨頭轉移,那就可以比較放心。我的一位肺癌患者治療完畢後,才剛在醫學中心檢查肺部,確定沒有問題,卻跟我抱怨右側肩膀的五十肩治療了3個月還沒好,我請他去做骨骼掃描,居然發現是肩胛骨轉移,趕緊做放射治療,才將疼痛控制住。
- 間歇性頭暈、頭痛、噁心、不平衡等:此時要注意是否有腦部轉移的可能,尤其是乳癌、肺癌、鼻咽癌、腦瘤等都要列入考慮,這時,做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就一目瞭然。我的一位乳癌患者,治療結束已經10年,情況非常穩定,後來因為一次的頭痛、頭暈掛了急診,透過腦部斷層居然發現腦部轉移。隨後她接受了腦腫瘤手術切除,加上術後放射治療,目前情況穩定。
- 持續消化不良、腹部悶痛、大便習慣改變,甚至出現黃疸:要考慮是否為肝膽、胰臟、腹部淋巴轉移。此時,可以透過腹部超音波先行判斷,但是,為了保險起見,腹部骨盆腔CT或是MRI就要考慮安排了,包括一切腹腔及骨盆腔腫瘤、肺癌、乳癌、頭頸癌等都要注意。有一位子宮內膜癌患者,在接受全子宮、卵巢及骨盆腔淋巴清除手術後,病況還算穩定。3年後,她的醫師建議患者一年追蹤一次即可,而且只抽癌指標CA 12-5來追蹤,其實這是不夠的。結果,有一次患者覺得消化不良,照了胃鏡後,醫師認為是胃酸食道逆流,只開了胃藥給她,因為效果不佳,我立刻為她照了腹部超音波,發現肝內有兩顆腫瘤,其中一顆壓迫到總膽管,還併發腹水。在醫院緊急照了電腦斷層後,確定是癌症復發,合併肝臟、腹部淋巴、腎上腺轉移,後來她就開始接受化療療程。
- 皮膚、脖子、腋下、鼠蹊部是否出現硬塊:這代表可能有淋巴轉移出現。
- 呼吸不順、胸悶、水腫、疲倦:要注意是否有嚴重貧血、腎功能是否異常、心臟功能是否受損、惡性肋膜積水等,這也要請醫師幫忙鑑別診斷。
- 癌症指標檢查只能當作參考,不管正常與否,都必須進行影像檢查。然而,礙於健保給付規定,建議患者寧可多跟主治醫師提出問題,讓醫師有較多的線索可以在排程上多加注意。
(本文摘自/劉博仁 功能醫學癌症大調理:檢測、治療、營養、預後,全面關照,促使腫瘤凋亡不復發!/天下生活)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