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你,是因為我需要你?親密關係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我喜歡你,是因為我需要你?親密關係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2025/3/27(2025/3/27 15:31更新)
你是否好奇「為什麼會喜歡上一個人?」百萬暢銷書作家、知名生命教練克里斯多福.孟(Christopher Moon)於《親密關係Ⅰ》一書中,分享親密關係的相關理論,並帶領讀者檢視與伴侶的關係,其實所有親密關係的衝突,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衝突,誠實表達自己就能活出美好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親密關係背後的動機是「需求」

人類想要發展親密關係,比其他的動物要來得難。如果是鯨魚,牠們只要在幾百英里外發出聲波,然後朝回應的聲波前進就好了。只要躲過了魚叉、油汙和漁網,牠們就能找到伴侶。如果人類和山羊一樣,兩隻公羊會以額頭相撞,撞到頭痛之後,牠們就會明白和母羊交配,比撞頭要有趣得多。在動物界,求偶往往是利用一種以上的感官,使同物種的雄性與雌性相遇而繁衍後代。

但人類卻運用不同的規則:我們尋覓伴侶的動機,和數千年來沿用相同求偶過程的動物朋友們往往不太一樣。縱觀人類的婚姻史,你會發現,直到最近這幾百年,才有許多人得到自己選擇伴侶的自由。不過直至今日,世界上還有些地方的婚姻不是自由戀愛的產物,而是奉父母之命,原因不外乎社會地位、現實或經濟等因素。

那麼,有自由選擇權的幸福的人們,又是怎麼選擇伴侶的呢?我們在一年之中會遇到的人不下數千,為什麼只選擇特定類型的人呢?是一見鍾情、化學作用,還是只因為寂寞?羅曼史到底是什麼呢?

我有一個朋友曾對我說,他與妻子初遇時,在2英尺外就有千真萬確的「來電」感覺。另一個朋友跟我說,當他看見未來的妻子光腳走過牧場,而且故意踩在牛便便上時,他便愛上了她。他說那時他就知道和她在一起永不會厭煩。

有些人是愛上漂亮的臉蛋,有些人則是想找個善良、體貼的人,安定下來。有個女人對我說,她愛上一個男人,因為她知道他絕不會欺騙她。我問她,在初遇時,是否覺得他很吸引人。她回答說她根本不記得他那時的樣子了。

延伸閱讀:
戀愛時大腦會產生什麼變化?醫揭「4激素」狂分泌:真愛出現在熱戀後

一個最有趣的例子是,我的一位女性友人告訴我,她結婚只是為了逃離她的父親。(她丈夫和父親,我碰巧都認識。這兩個人不論言行舉止,甚至外表都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看樣子,每個人「戀愛」的原因都不相同。

然而,無數親身經驗與常年對親密關係的研究,卻讓我明白,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身為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我實在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我想要相信的是,在這世界上,有一個專門為我創造的女人。她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打開我的心房,讓我體驗真愛。只要找到了她,我們就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會手牽手,走在鄉間小道和草原上,即使不發一語,也心有靈犀。

我們彼此幾乎不開口說話,只會偶爾交換一些充滿智慧或幽默的見。我會是她的英雄,而且因為她對我有信心,我將成為我天生註定要當的偉人!我只想相信,兩個人可能相遇,而在通過快速的愛情考驗之後,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這真是一幅完美無缺的景象,除了一件事——我身在其中,而有太多需求的我,一點都不完美。這種情況在很小的時候,也許從我們還在子宮裡時就已開始出現。我們愈認同自己的身體與周遭環境,就愈會受到身心與情緒上的需求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都是為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人陪伴、照顧、瞭解、支持、接受、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這是十分自然的,並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若我們相信,我們所需要的快樂、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許多事物,都要經由別人來實現,這就成為一個大問題了。但是要求別人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正是我們孩提時代所做的事:我們希望媽媽或爸爸來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

延伸閱讀:
戀愛一定要「走到最後」才是愛嗎?心理師:「愛在當下」就足夠了

「想要變得特別」激發浪漫情懷

簡.尼爾森博士(Dr. Jane Nelsen)在其有關孩童正向教養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在我看來,這兩項需求來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需求。

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怎麼辦呢?還有什麼方法可想呢?我們不能就此放棄這些需求,那等於是放棄了我們的人性。我們必須保留它們,急切地盼望有一天會得到滿足。我們使出想得到的所有把戲:哭鬧、抱怨、撒嬌、甜言蜜語、發脾氣、裝可愛⋯⋯但還是不能讓需求得到完全的滿足。至此我們仍不放棄,於是我們把這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丟進心裡的儲藏室,並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累積。

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歸屬感」。在孩子們努力尋求歸屬感時,他們很快就瞭解到,如果想要永遠被愛,並成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具有特殊的價值。他們必須以顯而易見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因為父母似乎不能明白,他們的價值是與生俱來的。

「想要變得特別」的欲望於是誕生。「想要變得特別」的欲望,正是激發我們浪漫情懷的主因。我們慣於尋找一個非常希望和我們在一起,一旦不能在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

由此而衍生出以下的千古名句:「沒有你,我活不下去」或者「如果你離開我,我會死掉」。這個人可以無視我們所有的缺點,絕不傷害我們,即使我們有錯,也永遠支持我們,而且永遠覺得我們很了不起。

這個特別的人需要我們的程度,和我們需要他/她一樣多。想要有重要性、有價值、有用、被讚賞、被接受等欲望,全都衍生自想當特別的人的需求。因為如果沒人覺得我們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將被迫面對被全世界遺忘的難受感覺。

於是,我們帶著所有的情感、幻想和無數沒被滿足的需求,展開尋覓之旅,希望找到一個為了我們可以拋棄全世界,而且永遠把我們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浪漫的情感之旅就此開始。一個人滿懷熱情,排除萬難,只為了和另一個人心靈相繫,是多麼美好的事!

記憶中,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比我的生命本身還偉大,是在我初次體驗到戀愛的興奮時。往後的每次戀愛,我也都有這樣的感覺。每當我一想到心上人,心就會狂跳,而且樂觀地展望未來。
一開始,我並沒有察覺,其實這種美好感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我意識到需求即將得到滿足。

然而在心靈深處,我卻清楚地感受到欲望在啃噬著我,由於我用很強的羞恥心來作為防衛的機制,欲望才不至於暴露出來,於是,「求偶遊戲」便開始了。

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以達到目的

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記得中學時代的舞會嗎?這類活動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為了「炫耀」。也就是說,參與的男孩、女孩們,大都盡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特別是那些沒有男女朋友的。

如果我們這一票男孩都沒有女友,在改裝成舞廳的體育館裡,我們會站在一塊兒裝酷,假裝無視女孩們的存在。每當有可愛的女孩走近,我們這票人就會轉變話題,開始討論一些「有男子氣概的事」,像是計劃週末要跟不良少年打架啦,或是最近和危險的黑手黨交易毒品之類的。

從頭到尾,我們都在裝模作樣,好像旁邊的女孩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事實上,那個女孩在我們充滿幻想的心中的地位愈重要,我們就愈虛張聲勢,也愈對她不理不睬。為什麼我們要有這種舉動呢?因為我們需要她。但有需求總讓人覺得寂寞、軟弱,而且一點都不特別,畢竟,有哪個自尊自重的女孩子,會喜歡上一個需求不滿的軟弱男人呢?所以我們只好假裝什麼都不需要。

我和朋友們在尋覓的,是一個能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特別,同時又能彌補我們不足之處的女孩。荒謬的是,為了吸引到這樣的女孩,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擁有那些需要她來彌補的素質。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假設你缺乏自信,那麼你難道不會被一個自信滿滿的人所吸引嗎?但對方又如何呢?他有可能被一個沒自信的人所吸引嗎?你會想,這當然不可能。

因此,如果你希望那個人覺得你很特別,最好的辦法就是,假裝你也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而對方為了吸引你,搞不好也在做同樣的事!這種互動關係,通常就是兩個人開始交往的原因,也就是一方誤以為另一方擁有他所需要的東西。

這並不是說我們故意欺騙想建立親密關係的對象,但為了吸引別人,即使連我們自己都討厭面具下隱藏著的需求,我們還是會盡力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以求達到目的。

也許我們會這樣想:只要我們能吸引到「真命天子」,這個理想的情人會覺得我們很特別,所以不會計較我們善意的欺騙,而且不待我們開口,便會自動滿足我們的需要!

(本文摘自/親密關係Ⅰ:別將伴侶當成應該滿足你需求的人/寶瓶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