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必學的精力管理!專家教你「雙峰工作法」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現代人的通病:不良多工
早上到了辦公室,你正準備打開電腦,完成那份老闆特別重視、可能影響著自己升職加薪的專案,一通電話打來,同事著急跟你要一份報告。
就在你努力完成那份報告的同時,一封老闆發過來的郵件又讓你焦慮不安,趕緊回信⋯⋯雖然你很想集中注意力先完成那項最重要的任務,可是雜七雜八的事情讓你無法專注下來,你忙於應對各種事情,忙到不可開交,可是到了晚上一想,好像也沒做什麼特別有價值的事。
你經歷過類似場景嗎?在這個資訊豐富、節奏加快的時代,人們每天在不同的事件中切換,專注力成了最稀缺的事物。有時候,你也想專注下來,可是發現自己大腦好像不受控了,一會兒想起來還沒寄出的快遞,一會兒想起來明天要交的報告⋯⋯你喪失了專注的能力。不良多工
這是現代人的通病,無法專注在一件事上,習慣在多個任務之間來回切換。有個專門的詞來描述這種現象,叫「不良多工」,最早由企管大師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在著作《關鍵鏈》(Critical Chain)中提出。
延伸閱讀:
CEO都在用的「時間管理法」!他揭密「3關鍵」拿回生活的主控權
簡單來說,不良多工是指人們會不由自主地「一邊做這個,一邊做那個」,讓大腦同時處理兩件及兩件以上的事情。這種方式看似提高了效率,其實不然。因為人類的大腦並不支援這種模式,你以為自己的大腦線路是「並聯」的,其實它是「串聯」的,也就是說,大腦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
明尼蘇達大學商學院教授蘇菲.羅維(Sophie Leroy)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當我們沒有完成任務A的時候去做任務B,大腦中仍有一部分資源對A進行運算處理,這部分仍然處理任務A的資源,叫作「注意力殘留」。
這部分殘留會影響我們在事件B中的表現,因為多個任務很可能讓你感到焦慮,且本能地有一種想回去完成事件A的衝動。也就是說,你同時花在兩件事上的精力,都不是你的精力峰值。在這個切換過程中,你可能會損失20%~40%的效率。毫不誇張地說,這種工作方式正在慢慢地扼殺我們的專注能力和工作效率。
延伸閱讀:
學會「刻意拖延」竟有好處?時間管理專家揭密:反讓工作效率變高
「深度工作」讓效率最大化
如果想讓大腦的工作效率最大化,就要避免「不良多工」,而是採取另一種工作方式——深度工作,這是一種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工作的方式,這種狀態下,人的認知能力可以達到極限。
深度工作到底有多重要呢?古今中外許多有成就的人士都在用這個方法來工作。比如16世紀的散文家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在遠離自己法國城堡石牆的南塔樓區建起了一座私人圖書館,而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大部分都在紐約一處農場小屋裡完成。
馬克.吐溫的書房離主要房屋區太遠,以至於他的家人要吹號吸引他的注意力,召喚他回去吃飯。前微軟執行長比爾.蓋茨(Bill Gates)每年都有兩次「思考週」,在這段時間裡,他會遠離世事(通常是在湖邊小屋),只讀書和思考大局。
我也很熱衷於深度工作法。我有很多課程都是在斷網一週的時間裡打造出來的。在寫書的關鍵點,我也會斷開手機,有時會刻意找個不受干擾的地方,比如一個海邊城市,誰也不認識,全部身心投入其中。有時則自己在家斷網3天,手機開飛航模式,提前告知大家我要閉關。還有的時候,我會進行半天的深度工作,去家附近的圖書館。
「雙峰工作法」更專注工作
我們這些職場人能用深度工作的方式嗎?畢竟遠離人或者完全遠離電子產品都不現實。我曾經做過各種嘗試去創造深度工作的環境,比如拔掉電話線、關閉手機提示功能、去沒有人的會議室等,但是,這些都難以打造長時間的「真空」狀態,總有人會因為緊急的事情來找你。
在公司裡,大部分工作是同事間合作完成的,我不能讓自己的工作影響了別人的工作進展。經歷了各種嘗試之後,我認為雙峰工作法是適合現代職場人的工作方式。
所謂雙峰工作法,是指將個人的時間分為兩塊,其中一塊時間為深度工作時間,追求高強度、無干擾的專注,去做需要深度思考和創造性的事情;另一塊完整的時間為浮淺工作時間,去做一些繁雜瑣碎的事情,比如溝通工作、收拾房間、整理資料等。在這種方式下,我們可以跟外界保持連接,同時可以短時間地專注工作,是更容易實現的。
我大部分工作時間都採用雙峰工作法,比如早上起來先讀書1個小時(7:00~8:00),然後洗漱、吃早飯和做溝通性工作(浮淺工作8:00~10:00),然後寫作(深度工作,10:00~12:00),中午錄製影音、買菜、吃午飯、睡覺(浮淺工作12:00~14:00),然後點評學員作業(深度工作14:00~17:00)⋯⋯
這一天裡,我會讓我的大腦的不同區域交替使用。一般一個人可以有多長的深度工作時間呢?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8小時的工作日,我們能保持深度工作的時間最多是4個小時,普通人每天一般能保持2小時深度工作已經很不錯了,其餘的時間都是由浮淺工作填滿的。
一般在精力狀態比較好的時候,我可以完成5小時左右的深度工作。但也並非是連續的,需要拆成2個時段,中間會安排運動和午睡。不然我一天的深度工作也就只能在3.5小時左右。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大腦一次專注時間最長不超過2小時,我們要遵守人體本身的節律。所以說不是深度工作的中間就不能休息,我下午看作業的3個小時裡,中間也會休息一會兒。如果進入了心流狀態,專注時間會長一些,那麼心流之後,我也會留出更長的休息時間。
設計你的深度工作時間
有人會說,我怎麼就找不到1~2小時的深度工作時間呢?要麼電話干擾,要麼一上網就被彈出的通知吸引了,時間被拆得七零八碎。還有人說,我即便有了大塊時間,也進入不了專注的狀態,思緒不受控制地四處漫遊。怎麼辦?其實深度工作是需要設計的。
第1步,找到打擾比較少的時間段
以前我們部門早上9點上班,但有些人其實9點半才正式工作。他們一般先到辦公室吃個早飯,女同事去廁所化個妝,男同事去抽根菸,也就是說,在9點半之前,很少有同事來找你。所以我只要確保我在8點半到公司,就可以有1個小時的深度工作時間。
每天中午我都早一點去吃飯,當大家陸陸續續吃飯和午休的時候,我又有了1個小時的深度工作時間。其實當你工作久了,和團隊有了默契,你可以告訴同事你的時間安排,什麼時候是你的專注工作時間,以及什麼時候是專門的溝通時間。我見過一些效率很高的團隊,他們的工作節奏是同步的,比如每天早上有90分鐘是靜音獨立工作時間,每個人都專注於自己的工作。
關掉手機提示音,移除干擾你的手機應用程式。在大數據時代,各大網站利用種種演算法機制,總能在恰當的時機推給你最感興趣的內容,你很容易就掉進商家為你設計的「螢幕陷阱」,而你的注意力成為商家的廣告費或者流量費。
所以,大家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制力,深度工作的時候把手機放進抽屜,果斷關掉手機的通知和提示音,移除那些你一旦陷進去就很難走出來的App。你可能會覺得移除App有些誇張,難道閒置時間也不能娛樂一會兒嗎?其實不用擔心,等你需要的時候再裝上就好了, 並且因為重新裝載需要時間,在很多「可用可不用」的時候,你會選擇「不用」。
這裡想強調一點,長時間看手機會損害大腦。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作電腦,當電腦接收太多資訊,程式開得太多的時候,運轉速度就會變慢,如果不小心點開釣魚網站,說不定還會中毒,儲存一堆垃圾檔在電腦裡。
同理,當我們的大腦長期被電子碎片資訊佔據的時候,大腦會逐漸習慣這些「少思考、高刺激」的模式,在工作時無法專注和深度思考。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習慣了一兩分鐘的短影音,一旦影片超過五分鐘就失去耐心,甚至連看電影都難以沉浸其中。
第2步,安排與自己能力匹配的工作任務
工作任務太簡單的話,很難調動你的最高認知和效率,你會不自覺地走神。但任務也不能太難,否則就算手機關機也沒用,你的大塊時間還是被畏難情緒所吞噬。所以在進入深度工作之前,我會提前評估我的任務,如果太簡單了,我可能會刻意提升速度,或者提升品質,來增加難度。如果太難了,我會拆解任務,把一個大任務拆成階段性的小任務,或者去求助外界資源,找有經驗的行業專家來幫我拆解,給我一些可行的思路。
記得之前在不動產開發企業工作時,老闆讓我寫一塊地的投資分析報告,而且是全英文的,時間緊、任務重,我以前從沒接觸過這種任務,不知該如何下手。怎麼辦呢?我趕緊去找了幾份大公司的報告,提取出基本的框架,照貓畫虎,先有個大概的模樣。
但是我發現中間有些表格需要一些基礎資料,當時的我根本沒有這些背景資料,於是又趕緊去找仲介補足這部分資料(往往仲介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然後又找朋友要到了各地方政府的網站,找到資料參考。當我把這些線索收集齊,有了大致的思路,我關閉手機,用了兩天時間,完成了一份讓老闆滿意的報告。
當然,在進入深度工作之前,你還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我今天要寫書,我會提前準備好所需要的參考資料,而不是等進入狀態後,又跑到書架上去翻書或者上網找資料。等把所有都準備好,就可以進入斷網環境,讓自己完全沉浸在工作中。
專注是高效的前提,如果你無法做到專注,即便有大把精力也會被浪費掉。但不少現代人都喪失了專注的能力。對於職場人士,我建議採用雙峰工作法,深度工作與浮淺工作交替進行,既保證深度工作的高效,又相對容易實現。在設計深度工作時,注意兩點,一是不被干擾的環境,二是難易適宜的工作任務。那麼,現在就去梳理一下,你每天的深度工作時間是在什麼時候?
(本文摘自/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精力!提高人生績效的精力管理術/時報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