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耳炎
兒童感冒常會併發中耳炎,因80%的小孩再三歲以前會有一次以上的中耳炎,這是造成兒童聽力損失最常見的原因,往往易受到忽略,錯失治療先機。
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的發炎,而這發炎是由於中耳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所造成。中耳炎有時只發生在一側耳朵,有時也會在兩側耳朵同時發生。雖然中耳炎好發於兒童,較常見於兒童偶而也會發生在成人。尤其在季節交替時,中耳炎病例最易增多,與感冒的流行有明顯的相關。
民眾常問:中耳炎,是不是嚴重的疾病?
是的,中耳炎是嚴重的疾病,因為它會造成聽力的損失,而聽力損失會影響到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另一方面,中耳炎的感染會擴散到頭內附近的構造,而引發其他的併發症。
然而,中耳炎如給予迅速且有效的治療,大部分的病童是可以完全痊癒,並且回復正常的聽力。因此儘早注意到中耳炎的症狀並給予醫療上的照顧是非常重要的。
您知道中耳有什麼「功能」嗎?
中耳,是婉豆大充滿空氣的空腔,由很薄的耳膜與外耳道隔開,耳膜內面連接有三塊聽力骨,當聲波傳到耳膜,引起耳膜震動,便會經由聽小骨傳導並放大聲波到內耳,在內耳刺激聽神經末梢,再將訊號傳入腦內。
一個正常的中耳腔必須含有和外界相同壓力的空氣,所有的結構才能自由地震動。而中耳的氣壓是經由鼻子後方通道中耳的歐氏管來保持平衡;當吞嚥或打呵欠時,歐氏管便會打開讓小量的空氣進入中耳來平衡氣壓,這種開閉動作每天會有一千次以上。
什麼「原因」會造成中耳炎呢?
急性中耳炎是因為鼻腔或咽喉的細菌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而造成中耳的感染。這常是發生在歐氏管功能失調時,大部分是因為感冒、過敏、鼻竇或咽喉感染時引發歐氏管的發炎。中耳的感染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和中耳積膿,膿液無法由腫脹關閉的歐氏管排出而存留在中耳腔,有時積膿過多會造成耳膜破裂流出膿液。若中耳的急性感染消退,積液仍無法由腫脹的歐氏管排出,便形成中耳積液,雖然沒有耳痛的症狀,但會慢性化,持續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中間很容易再復發急性感染。
中耳炎會產生哪些「症狀」?
中耳炎,最顯著的症狀是耳朵疼痛以及耳朵有壓力和閉塞的感覺,較小的兒童不會說耳朵痛,而可能只是用手拉扯或摩擦有問題的耳朵。另外小孩子中耳炎時常會有發燒不退的情形。聽到的聲音會變得低沉像是耳朵被遮起來一樣,這是因為中耳腔內的積液使得耳膜無法正常地震動。如果給予適當的治療排出積液,聽力常可以回復正常;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便會有漸進式甚至永久性的聽力損失。
醫師「如何檢查」是否有中耳炎?
醫生將會用耳鏡檢查他的耳朵,把耳鏡放入外耳道,然後檢查耳膜是否紅腫,耳膜裡面是否有積液和打氣時耳膜是否跟著震動。正常的耳膜,在打氣時應該跟著壓力變化而移動。
另外需要做兩項檢查來幫助醫師診斷:第一項是鼓室圖,用來測量中耳的壓力和耳膜的震動情形。第二項是聽力圖,是在不同音頻下測量病童聽力損失的程度。這兩項檢查都可以幫助醫師決定問題的嚴重度和治療的方式。家長所能幫助醫師的是讓他的小孩子再檢查時保持不動,以及按時到門診追蹤檢查治療直到痊癒。
中耳炎「藥物治療」的重要性
除了抗生素,醫師可能給減輕耳痛和退燒的藥物;另外醫師還可能開抗組織胺劑或消充血劑,以便同時治療小孩的感冒或過敏症狀。
醫師會開一種或一種以上的藥給您的小孩,其中一種可能是抗生素,用來對抗細菌感染。雖然抗生素可以很快解除耳朵疼痛,但感染本身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全清除,一般至少要10~14天的治療過程。因此,為了孩子請父母務必按時、照劑量給小孩服藥。
除了藥物,中耳炎可能需要其他什麼治療?
大部分中耳炎經由適當的藥物治療都會改善,但某些病例醫生可能建議進一步的處置。例如鼓膜切開,這是在耳膜上切一個小洞,讓積膿排出、空氣進入,以減輕耳痛、耳塞的症狀。切口在幾天內便癒合,不會傷害耳膜或留下疤痕。事實上,切口在感染完全消退前便癒合,因此有一部分會再產生中耳積液。
如果中耳積液經過2~3個月仍在,便要考慮裝中耳通氣管,這是在耳膜上切一個小洞,再裝入一個小管,這樣液體不會堆積在中耳內,氣壓可保持平衡,聽力可以得到改善。中耳通氣管可能需要放置數週到數月之久,等到中耳的感染消除和歐氏管的功能回復正常才取出,但也有可能自行排出。這期間要避免不乾淨的水進到耳朵。
有時復發性的中耳炎是因為腺樣體和扁桃腺的慢性感染所造成,這時醫師可能會建議在裝中耳通氣管的同時,將主要的病灶腺樣體和扁桃腺一起摘除。病童如有鼻過敏也要妥善治療。
如何「預防」中耳炎?
曾經發生過中耳炎的小孩,復發的機率很大;因此這類小孩要避免感冒,一旦得到感染莫輕忽,應儘速找醫師檢查耳朵為孩子確診,以便儘早預防或治療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