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心療」法,讓大腦遠離分裂

精神分裂症「心療」法,讓大腦遠離分裂

2009/10/22(2022/3/15 20:3更新)

雖然已經進入21世紀,但在一般民眾甚至病患本身,相當比例的人認為精神疾病是「心理」不健全,「人格」不成熟,「家庭」不幸福等因素造成,要不然就是說「大腦」秀逗亂想才產生的,其實「心病」還得要「新藥」醫,光是靠自己「意志力」或是服用「鎮定劑」不僅會傷身傷腦,而且可能會有愈吃愈重愈不好的惡性循環。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許正典表示,從1950年代抗精神病藥物在臨床上開始使用後,不僅促成精神病患醫療從長期住院療養轉向社區積極復健;同時精神病理學的研究也發現精神病(特別是精神分裂症)存有5大核心症狀:

  1. 正性症狀:如幻聽或妄想
  2. 負性症狀:如無表情,不語,退縮無動機
  3. 認知症狀:如判斷力及注意力缺損
  4. 攻擊症狀:如自傷或暴力行為
  5. 憂鬱焦慮症狀

許正典說明,上述症狀不只是在心理防衛機轉出了問題,患者本身大腦生理結構的損傷和功能運作的失調,經由多巴胺理論的反覆驗證,可能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而抗精神藥物經過了40多年的使用,在對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效果上已經累積了不少成績,但也是暴露出不少未臻理想之處:

  1. 無法有效改善負性症狀及認知缺損症狀
  2. 無法有效改善長期失功能狀態
  3. 相當部分的患者無法從治療劑量下的藥物獲得症狀的改善
  4. 很難避免神經系統的不自主運動副作用

而其中又以第4項的藥物副作用最令患者感到難過、不舒服而會因此中斷服藥,進而造成病情惡化或病程慢性化。所以除了症狀治療來改善副作用外也鼓勵家屬提供支持、包容的環境束縛解釋患者的身心壓力,同時精神醫學界也持續精神藥理藥物學的努力,從1990年可致律錠(Clozaril)獲准上市使用後,證實可有效改善精神症狀,並且大幅度減少藥物副作用,增加了患者病識感和服藥順從性,1994年之後理斯必妥(Risperdal)、金普薩(Zyprexa)、思樂康(Seroquel)等這些新一代精神病藥物蓬勃發展,不僅提供醫師更多選擇和更好的機會來和精神病放手一搏,同時也因為有效改善憂鬱情緒和自傷傾向,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尊嚴提昇有極大的貢獻。

展望新世紀醫學和生物科技的研究,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已經先鋪好一條可期待的康莊大道;許正典強調,從壓力到憂鬱,由焦慮到衝動,醫師可以幫助「心療」,讓患者接受並調整心理困擾和障礙,也可以開「心藥」,使副作用降低到大腦都能感受到正向作用的影響而恢復穩定整合而不致「分裂」,兩者若都能相輔相成,就可以開啟原來屬於我們真正的人生。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