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點愛,少一點「礙」

多一點愛,少一點「礙」

2010/2/4(2022/3/15 20:1更新)

初次打電話關心小偉(化名)的近況,恰好是小偉媽媽接的,談話過程中瞭解小偉從發病到現在已經10多年的時間,發病前的小偉是一個乖巧、懂事、學業優異、常擔任班上的幹部或小老師,同學都很喜歡跟他相處;發病後,小偉脾氣變得暴躁,在家中或班上都沒人受得了,進而學業成績一落千丈,也因為同學的排斥,小偉變得不愛上學而中斷學業。媽媽一開始覺得無力、不解為何小偉會有這樣的轉變,也不知道如何與他相處,這段期間小偉曾因情緒不穩而發生暴力攻擊情形。

在親戚的建議下,媽媽帶小偉至醫院看診,原本期待醫師告訴自己「這樣的情形只是暫時的」,但經過幾次門診後,醫師告訴媽媽小偉的診斷是精神分裂症,需要長期門診追蹤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小偉也曾因為不規則服藥導致病情不穩定而住院治療多次, 媽媽想過直接將小偉安排住到長期養護機構減輕自己的照顧負擔,但心中又是不捨、兩難。

如何與精神病友相處著實是一門大學問,首先家屬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因為有家屬的支持與陪伴,病友復健過程能多一項有利因子。家屬必須認識自己所面臨的壓力或狀況有哪些?必要時可以向誰或哪些地方尋求支持與協助?允許自己適當的發洩情緒,但避免對生病家人說出傷害性的話語;儘量讓自己的生活作息不受影響,這樣才可以走得更長遠。

接著使用有效的溝通技巧,與病友溝通相處,例如:

  1. 清楚明確:你希望他怎麼做、不要他怎麼做,內容要簡單明瞭。
  2. 主動、冷靜:主動與生病家人接觸,並瞭解其想法。
  3. 不要替代他做決定,凡事先討論及具體計畫。
  4. 表達正向情感,如:當你倒完垃圾時,我很高興你的幫忙。
  5. 表達負向情感,如:當你大聲對我說話時,我對你感到生氣。
  6. 適當要求對方做行為的改變,如:如果你可以配合晚上準時睡覺,對你的身體健康會更好。
  7. 傾聽:直接的眼神接觸、身體向前傾、偶爾點頭表同意。
  8. 鼓勵、再鼓勵,具體指出並增加正向行為的次數。
  9. 讓生病家人有機會適當地發洩情緒。
  10. 家屬及朋友之間也需要瞭解精神疾病,以及學習如何鼓勵所關愛的人。

照顧病友是一段漫長的路程,實際上,家屬也需要支持,倘若醫療團隊適時提供相關社會資源服務供家屬參考,適時地當病友與家屬之間溝通的橋樑,相信對於病友、家屬與工作人員而言,都會獲得不錯的結果。精神復健這條路上需要病友、家屬、醫療及社會之間互相支持與協助,才得以順利走下去。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需要幫忙時一定要求助,不要獨自面對處理,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如此一來,自己的能量才不會快速流失。

文章提供:高雄凱旋醫院 / 社會工作室 胡淳茹、方怡雯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