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不穩

養「齡」有術 更年期保養法大公開

養「齡」有術 更年期保養法大公開#情緒不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近50歲的孫媽媽近期情緒起伏特別大,只因兒子不小心打破一個杯子,就讓她當場大發雷霆。而當其他家人嗅到不對勁後,平日為了避免誤觸地雷,則是減少與孫媽媽的互動、敬而遠之,假日也常常藉故外出不在家。半夜驚醒盜汗、睡眠品質差除了情緒起伏不穩定外,孫媽媽也常在三更半夜時突然驚醒,發現自己是汗、心跳莫名加快,綜合以上因素導致她無法擁有充足的睡眠。細心的大女兒觀察到種種症狀,懷疑可能是更年期導致,便鼓勵並陪同她一起就醫。診斷結果證實,困擾孫媽媽已久的,正是更年期在作祟!停經非唯一指標 症狀因人而異一般民眾對更年期普遍的認知,最大的指標就是「停經」。然而依據個人體質、生活習慣不同,月經來潮並不是唯一判斷依據。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表示,更年期到來有跡可循,只是許多女性常常忽略而不自覺。常見的症狀有:睡眠品質降低、性衝動減少、膚質變差、情緒波動大等,導致女性身心不適,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生活作息與生理機能。郭安妮醫師提醒,人們食用五穀雜糧,目的就是從中攝取營養,而不同年紀自然有不同需求。當更年期新陳代謝漸漸變慢,飲食上可做以下4方向的調整:1) 食用低膽固醇食物/因女性賀爾蒙降低,避免更年期婦女發生心血管方面疾病。2) 保護心血管食物/多吃新鮮而非加工的魚類,如:鮭魚、鯖魚等,保護心血管。3) 抗氧化食物/攝取新鮮蔬果,補充維生素C、E,預防便秘,也能抗氧化。4) 預防骨質疏鬆食物/補充鈣片,適量食用綠色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油菜等。更年期注意保養 未來生活更舒適每位女性都會經歷更年期或輕或重的症狀,而這其實是一個自然必經的過程。許多女性由於長期擔任照顧者角色,習於付出,常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若能於更年期多加注意,未來的歲月就可以享有更舒適的生活。郭安妮醫師提醒,當症狀發作時,不妨好好靜下心,給予自己充裕的時間與空間,讓它緩和下來,找出與之共處的方式。更年期並不是女性的大敵,而是提醒著我們身體的轉變。如同船隻正經過河流的彎道,需多費點時間與體力,但只要過了這階段,便能迎來嶄新的人生風景。對於更年期的保養,郭安妮醫師也有出版書籍,建議婦女要聰明養子宮,除上述建立正確飲食觀,減少身體負擔外,搭配良好運動習慣,更能控制體重、預防三高,避免退化性關節炎等更年期症狀的不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半夜煮菜餵狗?桃花癲發作!

半夜煮菜餵狗?桃花癲發作!#情緒不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上週末高溫可達攝氏25度,本周開始竟降到10度,而在這春天氣溫多變化的時候,正是所謂「桃花癲」好發時間;「桃花癲」就是大部分人熟知的躁鬱症,又稱雙相症。精神科醫師提醒,天氣驟變門診確實有較多躁鬱症病人,若發現親人朋友出現情緒不穩、性情大變,應多加以關心!躁鬱症未好 自行停藥性情大變一名30多歲女子4年前因躁鬱症發作,會在半夜起床煮一堆東西去餵流浪狗,性情大變,還容易與同事起衝突,有次見路人喘不過氣要幫忙,反而在情急之下推倒路人,路人以為她要攻擊而報警。原來這名女子因為躁鬱症發作,卻在用藥治療半年後自行停藥,等到家人發現她又出現異常行為,就趕緊帶她就醫,目前已服藥控制4年沒有再發病。躁期發作忙東忙西、亂買車買房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江惠綾表示,躁鬱症可分為躁期與鬱期,有些病人只有躁期,但有病人則是躁與鬱會輪流出現;躁期會過度開心或煩躁不安,鬱期則是會情緒低落,不想做事。 江惠綾醫師指出,躁期發作時,有病人會晚上不睡覺,或是睡一下就起床忙東忙西,一早就出門到處亂跑,並會做一些沒有計畫的事,例如去亂買東西或是隨便答應別人事情,甚至會有人去買車買房,這是躁期會讓人擔心之處。 壓力、工作太忙也可能發病鬱期則是會出現和躁期相反狀態;江惠綾醫師進一步指出,鬱期發作時,病人往往會在床上躺著不想出門,也不太想吃東西,但是也有人發病是躁期與鬱期輪流出現。 有的躁鬱症病人是因為壓力,工作太忙碌也會造成發病。江惠綾醫師表示,想要控制病情,一定要接受藥物治療,因為即使是辭掉工作減輕壓力,若是沒有用藥治療,是無法改善病況的。(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想要好「孕」到 睡前泡泡腳

想要好「孕」到 睡前泡泡腳#情緒不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37歲楊姓女性金融主管,生活緊張忙碌,結婚4年多一直無法受孕,就診婦產科檢查卻無異常,吃過排卵藥也作過人工受孕都失敗,也曾於北部看過中醫,但始終「孕氣差」,就醫問診後發現,患者身體緊繃、不易入眠,早上起床嘴巴苦苦的,經前乳房脹痛,經期莫名發脾氣問題,總是控制不了情緒。月經來量偏少、痛經、頭痛另一名35歲鄭姓女工程師,結婚2年多無法受孕,就診婦產科檢查無異常,吃過排卵藥也作過人工受孕都無成功,轉而尋求中醫治療,該患者很投入工作,尤其是靈感一來,總是三餐不正常、憋尿,常熬夜、睡眠品質差多夢,月經來量偏少,痛經,頭痛,發脾氣,乳房脹痛等不適症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王淑秋表示,臨床上常會遇到西醫檢查都正常,卻一直無法受孕的患者,他們的共同症狀為平日工作壓力大、個性急、肩膀痠緊、有不易入眠、淺眠、多夢等睡眠障礙、久坐少運動、經前乳房脹痛、經期莫名發脾氣等,此為「肝氣鬱滯」,情志抑鬱、氣血不和、衝任不能相滋、胞脈不暢,而不能攝精成孕。壓力大對於不孕症風險高出1倍王淑秋醫師指出,2014年「人類生殖醫學期刊」曾以501對夫妻研究發現,壓力大對於不孕症風險高1倍,2016年「流行病學期刊」以400名40歲以下女性為研究對象,發現女性在排卵期壓力指數上升1單位,受孕率下降46%。生活步調慢一點 懷孕就能快一點除了運動之外,也可透過穴道舒壓按摩,包含「太沖穴」、「三陰交穴」,醫師除了給予疏肝理氣藥之外,針對個人不同體質給予處方用藥,欲懷孕者每周應至少運動3次,散步或練瑜珈,睡前雙腳也可泡熱水,生活步調慢一點,懷孕就能快一點。

50歲婦情緒不穩、大哭 原是更年期作祟

50歲婦情緒不穩、大哭 原是更年期作祟#情緒不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更年期是一般女性一生中必經的過程,常會出現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陰道萎縮、憂鬱等症狀,許多人會透過荷爾蒙療法來改善,然而醫師表示,只要增加鈣質攝取、適度戶外運動與日曬,就是改善更年期症狀的好方法。50歲的王媽媽常因為燥熱、失眠、情緒不穩而與家人吵架,家人都以為是因為空巢期導致,然而時間流逝,情況卻都不見改善,且還發現她時常躲在無人處大哭,甚至一整天都提不起勁做事。家人懷疑是憂鬱症而帶她至精神科就醫,醫師問診後發現,她還有月經不規則及盜汗的現象,經由檢查才發現原來是更年期作祟。失眠、憂鬱都是更年期症狀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梁玉玲醫師表示,更年期是女性生命發展的自然階段。卵巢從定期的排卵轉變為不定期的排卵,而卵巢分泌的性荷爾蒙開始逐漸減少,包括雌激素、黃體素、雄激素等。也因此,有些女性會出現一些不適的現象,如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陰道萎縮、憂鬱等稱之為更年期的症狀。綜合前述,如何認識更年期,進而改善更年期症狀,成為近代婦女保健的重要議題。更年期在先 停經在後生理性停經大約發生在年紀45~55歲左右,一般而言,在停經之前的兩、三年月經就會開始不規則。而從最後一次月經算起,一年以上不再有月經,即可稱為停經。一般症狀有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食慾不振等。通常有18%的更年期婦女沒有症狀或一年內症狀消失,56%的人症狀會持續1~5年,更有26%的人症狀可持續5年以上。多吃小魚乾、加強日曬梁玉玲醫師表示,想改善更年症狀,要先從改變生活型態做起,例如增加鈣質攝取,多吃牛奶、小魚乾、豆類食品及深色蔬菜等,如有需要,可再依醫師指示服用鈣片。而煙、酒或碳酸飲料會妨礙鈣質吸收,應避免。適度的戶外運動與日曬,選擇適合自己運動或參加運動團體,一方面較能持之以為恆,同時也能拓展人際關係。雖然更年期服用荷爾蒙會有一些立竿見影的成效及可預期的效益,但長期服用可能會帶來的一些健康上考量,況且並非每個人的體質皆適合採用荷爾蒙療法。建議及早至婦產科門診就醫,且搭配適當的檢查和經驗性療法,才是改善更年期症狀最根本的方法。

自傷行為好恐怖 哪些人是危險人物?

自傷行為好恐怖 哪些人是危險人物?#情緒不穩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陳三能醫師表示,自傷行為對自傷者意義,除了作為「心靈止痛藥」外,更是一種苟延殘喘的「求生方式」。自傷者透過自傷行為轉化內心的憤怒、沮喪,表達出對現實的不滿或委屈。有時引起親人的擔憂或憤怒,這讓自傷者覺得能夠藉此控制他人的關注。所以,自傷者很少有自殺企圖,相反地,有些自傷者會刻意顯露傷口,並渴望因此讓令他不滿意的生活得以產生變化。然而,部分自傷者則是自責、愧疚的,他們藉由自傷的方式來懲罰自己,或減輕自己的罪惡感而掩飾傷口,不讓家人發現。情緒容易不穩定,且有情緒抒發困難的人,是自傷行為的「危險人物」。研究統計發現,自傷者通常不擅於表達情緒。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的表現是不被接受的。例如:出生於被父母輕視或忽略的家庭(如:父母有一方罹患嚴重的身體或精神疾病,或家庭破碎、分離);或者,在童年或青少年期有創傷經驗的人(如:家暴、亂倫或性騷擾);以及,在人際關係上有敏感、脆弱、容易受傷、有自我責備傾向的人也容易出現自傷行為。陳三能醫師說,假使自傷程度持續嚴重化發展,自傷即是自殺的前奏。因此,習慣以自傷方式慰藉內心痛苦的人,應及時求醫診治,找出痛苦的原因,並學習應付心靈傷痛的適當方法才是治本之道。

糟糕!我家有個自閉兒!

糟糕!我家有個自閉兒!#情緒不穩

文/台灣整合醫學赫尼曼診所 莊婕荺 音樂治療師「我家有個自閉兒…我該怎麼辦?」這是每次我去演講,家長哭著問我的話。2006回台對自閉症兒童開始進行臨床研究,發現台灣家長的恐慌、多半是從不知所措到自以為是。應台灣整合醫學中心之邀演講也發現,有些積極的家長會找出很多的方法,甚至親自參予研究,其實家庭為養育與教育孩子最重要之生長環境之一,也是在促進家庭成員生理、心理、情感和社會之啟蒙的地方,所以也因此家庭成員對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態度、養育教育、親子互動,都可能會影響早期療育的效果。所以家長願意積極參予,是比起不管、不問、不關心的家長好,但太過積極有時會發生先入為主或自以為是的觀念,到頭來孩子便成了實驗品,耽誤了孩子的治療黃金時期,也是令人扼腕。其實幼兒成長過程中,家長佔著極重大的角色,學習哪一種治療,家長的互動與動機非常重要。另一方消極的家長則是無助的看著治療師,什麼也不願意嘗試,讓孩子未能及時有療癒的機會,甚至有些家庭的長者,還認為不要浪費在這些孩子身上,更讓人痛心。可以發現的是,就是自閉症兒童語言的表達比一般同年齡的還要不順暢,也常常不懂得語意的運用,可是歌唱確很清楚,也應証了:在2004年美國大學期刊發表一個實驗,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與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實驗的方式是測驗受試者對語句的理解力,特別找來17位患有自閉症以及對照組17位正常人,同時並來觀察受試者腦部活動的情形。大腦處理語言的有兩個區域,維尼克區(Wernicke's area)負責處理的是一個句子當中,個別單字的意義,而布羅卡區(Broca's area)負責的是對句子的理解,語言理解與表達的能力不只是這兩個腦區的各自運作:聯結這一前一後語言處理區域被稱做拱型神經束(arcuate fasciculus)的神經元纖維,一旦阻塞,單字就不法連結成句子。而這個測式發現了自閉症患者在大腦維尼克區的活動較布羅卡區來得活躍。我就懷疑是不是自閉症的兒童其拱型神經束有阻塞,於是我決定用,以對位式組織的音樂,再加上音量比一般還要大聲一點,用以共振的效果,來疏通,卻有驚人的發現,我發現當他們聽完,言語的表達,卻是直接爾且完整的,那是不加思考的!到底要學甚麼治療?問題一:孩童語言遲緩,學繪畫治療好嗎?針對我對自閉兒學習與音樂治療課程:包含了音樂與統合,音樂與繪畫,音樂與行為矯正,音樂與互動,音樂與歌唱,並從中找出孩童的特點,加強學習。案例一:D童4歲,中度,語言發展遲緩,情緒不穩。母親很積極參予許多課程,幾乎將所有所學的新課程運用到孩童身上,也不管課程是否適合孩子。在我輔導治療當中我發現孩子可以藉音樂和繪畫溝通,而且有很高的天份,立刻與家長分享。孰料家長立刻排了繪畫課程,結果是我們的原本找到的孩子的溝通,無法進行。4歲孩童的專注力只有10~20分鐘,學畫的時間太長,當然效果不佳。6歲以前的孩童握筆與專心度還不很完整,音樂療法中的音樂與繪畫要的是他將聽到的感受以繪畫輕鬆表現出來,所以他們的畫,是為了觀察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以及當他們聽到快、慢、旋律、或斷奏時,從畫裡的表現,進而瞭解他們想表達的語言。並非花長時間,教導技巧,如果孩子到後來只是無聊的拿畫筆來玩,就失去意義。問題二:只要有新治療就去嘗試好嗎?孩子喜歡就好,對嗎?通常我會建議家長先試一陣子,觀察孩子的進步與未來幫助性,並與老師商量是否適合學習,當然這不是依據孩子的喜好,因為確定學習後,必須要有長期計畫,直到孩子到國中階段,情緒與人格建立完成。自閉兒很怕新環境或學習新事物,要與人建立關係也需要時間,我遇到很多家長來學一期,孩子與老師才剛熟悉,也沒跟老師溝通是否適合,就立刻決定再換種不同的治療,最後孩子不知所措,沒有一件事可以完成,缺乏成就感後又回到自己的世界。案例二:E童:10歲,重度,3歲就開始參加各項治療,排毒、騎馬、物理治療、統合治療…等,只要碰到挫折,家長就再找新的療法,結果孩子只好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學習,也無法靜下來。 問題三:自閉兒有固執的行為,特別是數字,所以不要給他看到數字對嗎?老生常談自閉症兒童的問題不是在智力障礙,而是情緒障礙,情緒的來源是來自不安全感。若數字是他們的長項,就要以此長項再加強,很多有名的科學家都有自閉傾向,無法在校學習,只好在家學習,如果家長讓孩子適性發展反而成就非凡。可惜的是台灣有些自稱是自閉兒的專家,居然掩蓋了自閉兒的強項,要家長打亂他們。案例三:F童6歲,中度,從4歲開始就學習,母親屬於積極參與型,當孩子很規矩的排列任何事物,母親卻一要他弄亂次序,孩子喜歡數字,母親卻不要他看數字,弄亂一切規矩的事務結果孩子排列,一直被否決,脾氣變得暴躁,無法安靜,弄亂一切規矩的事物,原本可以學習與教導的變得無法進行。問題四:哪種是最好的治療?沒有何謂最好的治療,哪些治療適合你的孩子,就不要輕言放棄,就算遇到瓶頸也要鼓勵學習,如果課程的安排是全方位的,老師也去有愛心耐心,課程也是針對孩子,那就是好的學習治療,我認為家長也要成長,但是治療還是要交由專業,畢竟各司其職才能讓孩子受到完善而非混亂的學習。 案例四:D童12歲,重度,情緒不穩,學習遇瓶頸時會用撞頭發洩情緒,從未學過任何療法。2006開始學音樂治療,情緒穩定,即沒再發生撞頭問題,學習十分快樂,順利畢業,進入國中,不但如此,慣性的發音,與不定期抽蓄,也漸漸解除,自信心越來越強,學習越來越快樂。家長的態度,是完全信任老師,雖然中間也曾質疑音樂治療方法?不過經過老師解釋與規劃,不曾間斷,現在已經會兩手彈鋼琴。問題五:音樂治療只對自閉症的兒童有效嗎?A:很多人都會很好奇音樂治療的功效,我在德國與台灣做了很多的研究,我發現早期療育的兒童對音樂與樂器是充滿好奇,有一個自閉孩子在2歲半時,被醫師判斷為無語言表達能力,上一年的音樂治療課後,在回醫院檢查後,確定為語言能力為8歲,我們很高興他如此的成長,甚至有些孩子,我們繼續追蹤,有些孩子可以從特殊班到資優班,我們相信音樂治療對自閉兒童有驚人的效果。有時單獨的物理治療不見的會輔助他們在短期內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藉著音樂以及音樂的互動,去激發孩童內心潛在的音樂律動去幫助自我的的實現,會比自己單調的練習更有效。但是只有對自閉兒有效嗎?在國內我做了很多的個案,成果很驚人是我我感到欣慰的。例如:有個很嚴重的腦性麻痺兒童,她的手腳是無法正確的輔助的,所以我用音樂的啟發讓他想要演奏樂器,他拿起小銅把要對準敲擊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可是當他對準敲上的那一刻,我和他的父母都感動的哭了,十次的課程,總算讓他能準確的碰上,對一般的人也許輕而易舉,可是對腦麻的兒童是要費盡全身的力量才能做得到的,這孩子已經三歲了,三歲以前他根本不知道雙手握準東西對準是如何的感覺,十次的音樂治療我們作到了!

多一點愛,少一點「礙」

多一點愛,少一點「礙」#情緒不穩

初次打電話關心小偉(化名)的近況,恰好是小偉媽媽接的,談話過程中瞭解小偉從發病到現在已經10多年的時間,發病前的小偉是一個乖巧、懂事、學業優異、常擔任班上的幹部或小老師,同學都很喜歡跟他相處;發病後,小偉脾氣變得暴躁,在家中或班上都沒人受得了,進而學業成績一落千丈,也因為同學的排斥,小偉變得不愛上學而中斷學業。媽媽一開始覺得無力、不解為何小偉會有這樣的轉變,也不知道如何與他相處,這段期間小偉曾因情緒不穩而發生暴力攻擊情形。在親戚的建議下,媽媽帶小偉至醫院看診,原本期待醫師告訴自己「這樣的情形只是暫時的」,但經過幾次門診後,醫師告訴媽媽小偉的診斷是精神分裂症,需要長期門診追蹤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小偉也曾因為不規則服藥導致病情不穩定而住院治療多次, 媽媽想過直接將小偉安排住到長期養護機構減輕自己的照顧負擔,但心中又是不捨、兩難。如何與精神病友相處著實是一門大學問,首先家屬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因為有家屬的支持與陪伴,病友復健過程能多一項有利因子。家屬必須認識自己所面臨的壓力或狀況有哪些?必要時可以向誰或哪些地方尋求支持與協助?允許自己適當的發洩情緒,但避免對生病家人說出傷害性的話語;儘量讓自己的生活作息不受影響,這樣才可以走得更長遠。接著使用有效的溝通技巧,與病友溝通相處,例如:清楚明確:你希望他怎麼做、不要他怎麼做,內容要簡單明瞭。主動、冷靜:主動與生病家人接觸,並瞭解其想法。不要替代他做決定,凡事先討論及具體計畫。表達正向情感,如:當你倒完垃圾時,我很高興你的幫忙。表達負向情感,如:當你大聲對我說話時,我對你感到生氣。適當要求對方做行為的改變,如:如果你可以配合晚上準時睡覺,對你的身體健康會更好。傾聽:直接的眼神接觸、身體向前傾、偶爾點頭表同意。鼓勵、再鼓勵,具體指出並增加正向行為的次數。讓生病家人有機會適當地發洩情緒。家屬及朋友之間也需要瞭解精神疾病,以及學習如何鼓勵所關愛的人。照顧病友是一段漫長的路程,實際上,家屬也需要支持,倘若醫療團隊適時提供相關社會資源服務供家屬參考,適時地當病友與家屬之間溝通的橋樑,相信對於病友、家屬與工作人員而言,都會獲得不錯的結果。精神復健這條路上需要病友、家屬、醫療及社會之間互相支持與協助,才得以順利走下去。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需要幫忙時一定要求助,不要獨自面對處理,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如此一來,自己的能量才不會快速流失。文章提供:高雄凱旋醫院 / 社會工作室 胡淳茹、方怡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