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忽皮膚病灶,小心皮膚癌上身!
2010/3/30(2022/3/15 20:0更新)
80歲的林老太太,最近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門診就醫,主訴右手有像濕疹的皮膚病灶,困擾了一年多,有時破皮出血,時好時壞。且中央潰瘍處稍微隆起出血,經病理切片後,發現竟是皮膚癌,所幸為原位癌,沒有轉移,經過廣泛性切除及植皮,一週後順利出院。
另一位陳媽媽就沒那麼幸運,同樣前臂長了黑色皮膚病灶,斷斷續續出血潰瘍幾個月,受不了才到醫院就醫。手術時除將病灶拿掉,還多切了邊緣外兩公分的正常皮膚作為安全區,術後檢查無轉移跡象,也順利出院。沒想到3個月後回來,腋下的淋巴腺有大塊腫瘤轉移復發,現在正接受免疫類化學治療,和病魔對抗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整形外科主任林仲樞指出,門診因為有顏色的皮膚病灶、痣等來就醫的患者很多,對於此類病灶是否應當處理,通常建議有ABCDE口訣:
- (A) Asymmetry不對稱。
- (B) irregular border不規則邊緣。
- (C) color change顏色變化。
- (D) diameter>6-8mm直徑大於6-8毫米。
- (E) elevation突起病灶。
他說,如有以上情況,建議要切除作化驗,當然有變化、在長大的病灶、不放心、或是有些出血、潰瘍等,就要趕快找醫師檢查看看了。
至於美觀考量,有些人覺得一些痣、或是斑斑點點看起來皮膚不乾淨,在專業醫師觀點下,只要尋求合格的整形外科或皮膚科醫師都可以處理,但是有懷疑病灶或較大顆的痣,則以切除為佳。
林仲樞說,在皮膚病灶處理原則,只要有懷疑的病灶,醫師大都會切下來做病理檢查,如果病灶範圍不大,可以利用局部比較類似的皮膚作為皮瓣,來覆蓋切除缺損,這是美觀性最佳方法。如果病灶範圍已經變得太大,就至少需要植皮才能解決,當然外觀滿意度就差一些。
林仲樞又說,雖然皮膚病灶及皮膚癌有許多種類,但整體而言,皮膚癌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因為病灶是在皮膚表面,很容易發現,只要警覺性高一點,看見皮膚病灶異常出血、長期潰瘍不癒,或出現變化等,早期就醫治療,病患是比較容易“全身而退”!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