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哺餵母乳是正常、自然的方式

親自哺餵母乳是正常、自然的方式

2010/4/14(2022/3/15 18:55更新)

“我的寶寶27週早產,住院80天,只能用擠奶的方式給寶寶母乳,我有嘗試瓶餵(大部份)+親餵,但是寶寶很聰明會選擇輕鬆的吸奶方式-瓶餵,我又必須花時間擠奶及瓶餵,寶寶漸漸長大了,需要有人陪他玩及學習新事物,加上擠奶、瓶餵及清洗、消毒奶瓶,我的睡眠嚴重不足,有時睡著了忘記擠奶,乳腺炎就會找上門,在夜裡擠奶時,我常常會掉下眼淚,為什麼我的母乳之路走得這麼辛苦。”

這是雅嫈媽媽的辛苦心聲,臺灣地區推動母乳哺育已超過10年了,大家都能認同母乳是最適合人類嬰幼使用的食品,尤其對於早產兒、低體重兒或重症新生兒,母乳中所含的免疫因子,可以協助新生兒適應新的環境,這是其他奶類所無法取代。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臺灣地區97年出生通報活產數統計,約有15,000名出生嬰兒體重低於2500公克,佔全年度出生嬰兒活產數的7.66%,在母嬰親善醫院醫護人員的教導之下,多數的早產、低體重或重症新生兒的媽媽願意以母乳哺餵寶寶,但媽媽都會面臨寶寶出院後,如何由瓶餵轉換親自哺餵方式的困擾。

雅嫈媽媽透過E-mail報名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支持團體聚會」,公共衛生護士會前先了解她以母乳哺餵的因難,除了線上立即提供哺餵技巧及關懷,經由支持團體聚會問題討論、經驗分享及會後一對一哺餵技巧指導,回家練習與寶寶磨合1週後,終於成功達到可以親自哺餵母乳的期望。

早產兒的母親所分泌的奶水與足月兒母親所分泌的奶水成分有所不同,對早產兒而言,更適合早產兒成長發育所需,母乳含有免疫物質外,可減低感染、住院的機率,並可促進嬰兒腦部發育,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同,母乳會改變其成分因應成長需求,因此母奶是早產兒最佳的營養選擇。

許多足月出生的健康新生兒的媽媽,在哺乳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瓶頸,舉凡脹奶、奶水不足、乳頭破裂、寶寶含奶姿勢不正確、餵奶姿勢不佳、乳頭凹陷、產後母親太累、家人的反對等,都會增添哺育過程的辛勞,進而影響母乳哺育的決心。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關心社區中母乳媽媽哺餵情形,提供了多元化協助方式,希望成為社區母乳媽媽最佳支援夥伴,包括:

  1. 成立「母乳哺育支持團體聚會」:每個月第1個星期六上午10點到12點, 透過不同的主題介紹,專業課程學習,藉由哺乳成功經驗分享、學員彼此支持鼓勵,克服哺乳過程面臨的障礙。
  2. 設置「餓餓救專線諮詢」:27234598分機229(餓餓救)即時諮詢服務,每週2、5上午9點到12點,另母乳志工提供專業哺餵技巧指導。
  3. 「面對面指導」:針對電話線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如含乳、餵乳姿勢等,提供預約在本中心哺(集)乳室或居家,由專業母乳志工或人員面對面指導哺乳技巧。
  4. 定時關懷及指導:對產後2個月、6個月、1年的母乳媽媽定期關心,了解母乳哺餵方式、困難,適時鼓勵支持及提供協助。
  5. 評估在哺餵母乳過程中母、子的健康情形,必要時提供「醫院轉介」服務。

「自然哺餵」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哺餵行為,但不是每個哺乳媽媽都能順利成功的親自餵乳,哺乳行為是需要學習,錯失親子學習的契機,徒增哺乳挫折,且失去體驗哺餵母乳的窩心感,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是社區母乳媽媽的好鄰居,透過專業的協助與支持,讓母乳過程中,媽媽輕鬆、安心,寶寶滿意、快樂。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