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發生尿毒症,就非洗腎不可嗎?

一旦發生尿毒症,就非洗腎不可嗎?

2010/10/22(2022/3/15 19:57更新)

阿文(化名)的媽媽被診斷出腎衰竭,需要趕緊洗腎,阿文找了住家附近的一間洗腎中心,洗腎的過程中,常發現有管路好像有異常嗶嗶叫,但都沒有護理人員過來處理。過了幾個月,阿文媽媽竟被診斷出患有C型肝炎,阿文擔心是在洗腎中心被感染的,加上主治醫師又一直鼓吹他們換腎,其他朋友又說在家腹膜透析比較好…面對這種種,阿文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決定才好,是要換一家好一點洗腎中心,還是應該要改變治療方式呢?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台灣洗腎盛行率一直居高不下,排行不是全球第一就是第二。政府雖一再宣導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好好監測三高疾病、諮詢藥師以減少藥物腎毒性等概念,但洗腎已經儼然成為令人聞之喪膽的國病,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預防腎病」理當擺在第一位,但不可否認地是,如何和腎病共處,在洗腎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對於我們自己和家人來說,一個必須面對和準備的課題。

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需要洗腎呢?醫改會解釋,一般來說,當腎臟自身的功能缺損,或是因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造成腎臟受到嚴重的損害,使得腎臟失去 80-90% 左右的功能,無法再扮演清除身體上的廢物及多餘的水分之角色時,如果不好好處理,可能會導致體內的賀爾蒙和化學物質失去平衡、紅血球代謝發生異常,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這也是一般人所稱的腎衰竭或是尿毒症。

醫改會說明,很多民眾有「一旦透析=終身洗腎」的誤解,其實,腎臟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腎衰竭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但經過適當的治療和處理,有些病人可以逐步恢復正常,脫離長期透析的行列。

至於腎衰竭病人,必須要使用一些方式來替代腎臟的功能,以避免生命危險,「洗腎」其實只是其中一途,目前三種治療方式詳細說明如下:

  1. 血液透析:
    就是俗稱的「洗腎」,以含有多層濾膜的體外人工腎臟來接替腎臟的工作,將體內的血液透過人工廔管輸送到人工腎臟內,達到清除廢物、平衡化學物質之效果;一般來說,為維持身體正常機能,每週需血液透析三次左右,每次約 3-4 小時,需親自到血液透析院所接受治療。
  2. 腹膜透析:
    所謂的腹膜透析,就是不需要使用體外的人工腎臟,而是將清潔液灌入腹膜,代替腎臟的代謝功能,讓血液中的廢物流入腹膜的清潔液後,再將清潔液排出;腹膜透析開始之初,需裝置一條管子用來灌入和排出清潔液,然後每天自行操作 3-4 次的液體交換,每次約 3-4 小時,等待過程中亦可從事一般日常活動,每月再至醫院回診即可。
  3. 腎臟移植:
    顧名思義就是將正常的腎臟移植到體內,目前有活體移植和器官捐贈兩種方式,因器官移植需比對相關資料,確定合適後才可進行,一旦移植成功也需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可恢復正常生活作息;不過移植腎臟可以使用多久的年限,和移植後的照護、生活作息調整等等有關。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醒民眾,腎臟的功能一旦喪失,一定要積極處理才行,上述三種方法都是很好的選擇,但因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建議可以和醫師詳細溝通、討論後,選擇一種自己最能夠接受、最可以負擔的方式治療為宜。

延伸閱讀「如何挑選良好的洗腎院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335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