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血管疾病有五成以上死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症」

心臟血管疾病有五成以上死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症」

2011/1/13(2022/3/15 18:59更新)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手術團隊於去年99年12月20日,順利為一名病患完成「急性升主動脈剝離症」之緊急手術。

病患到院時,臨床病徵表現症狀疑似腦中風,診斷醫師除了與急性心肌梗塞或其他腹部急症作鑑別診斷外,對「急性主動脈剝離症」此病的高度懷疑,安排有血管顯影對比的胸部電腦斷層掃描,可提供詳細的診斷線索。經過心臟外科共同會診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剝離症」。

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姜智耀說,「急性主動脈剝離症」的臨床徵狀表現千變萬化,除了最常見的劇烈胸痛外(視主動脈內膜破裂部位及血液沿著主動脈肌層剝離的方向,這個疼痛可由前胸往後背傳導,或先是由上背痛往前胸傳導,有如撕裂感);也可能有以下表現:

  • 可能因剝離侵犯至冠狀動脈而造成缺血性心臟病之變化。
  • 可能因剝離侵犯至主動脈瓣而造成急性心衰竭。
  • 可能因剝離侵犯至二側頸動脈而造成腦中風。
  • 可能因剝離侵犯至脊髓血管而造成下半身麻痺。
  • 可能因剝離侵犯至腎動脈而造成急性腎衰竭。
  • 可能因剝離侵犯至腸繫膜動脈阻塞造成腸壞死。
  • 可能因剝離侵犯至或是下肢單側、雙側缺血而造成肢體缺血之情形。

姜智耀表示,主動脈的腔壁結構分內、中、外三層,主動脈腔壁平常是極堅韌且具彈性的結構。當發生「主動脈剝離症」時,通常是腔壁內層出現裂口,主動脈內的高壓血流進入退化腔壁之中層,並沿著腔壁中層前進,使腔壁內層與腔壁外層分離,主動脈腔壁結構因而變的脆弱。主動脈腔壁剝離的過程很有可能堵住主動脈任何一條分枝,因而使得靠這條分枝供應血液的器官壞死或功能衰竭。它也經常破壞心臟出口處的主動脈瓣,而造成主動脈瓣閉鎖不全。

他還說,主動脈剝離症若波及從心臟到頭頸動脈的這一段(即升主動脈),稱之為A型主動脈剝離症,由於這段主動脈位在心包膜內,又靠近心臟及頭部更為危險。就A型(或Type I型、Type II型)而言,藥物治療之結果有超過50%以上的病患在醫院內治療中死亡,其中以破裂為最多死亡原因,相對於手術治療結果有70~75%的成功機會。因此手術對此近端型的主動脈剝離(A型、Type I型或Type II型)相對於藥物治療,是可以降低一半死亡率,也被推薦為標準的治療方法。

姜智耀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症」這類病人通常發作於晚上,經轉送到醫院急診,經過一系列必要檢查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剝離症」診斷後,須安排進開刀房時,往往已是午夜時刻。手術過程需要藉助體外循環在低溫循環中止的情況下進行,是屬於困難度高、手術時程相當長且較複雜的心臟外科手術;除了須有豐富經驗外,整體醫療團隊的投入更是重要一環。

由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症」這個疾病的急迫性,治療時效之爭取往往就決定病人的生與死,所以整個醫療團隊動員可以說是立即的,除了平時搭配默契良好的醫護手術成員外,另外包括體外循環技術師及嫻熟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操作的麻醉科醫師。

姜智耀指出,主動脈剝離與高血壓有密切關連,且多數未曾好好控制,部分病人和某些先天性疾病有關(例如:先天性主動脈窄縮、馬凡氏症候群(Marfan症候群)屬於先天結締組織疾病-容易造成升主動脈破裂)。病人年齡分布範圍很廣,從二、三十歲到七、八十歲都可能。

每年到了冬季,「急性主動脈剝離症」的病患有明顯增加趨勢。姜智耀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定期作健康檢查,遵照醫師指示控制血壓,飲食上避免高鹽高膽固醇食物,不暴飲暴食,生活作息正常,才能避免主動脈剝離發生。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