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孩子牙膏擠太多 恐長大牙齒變醜

孩子牙膏擠太多 恐長大牙齒變醜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孩子,你可能擠太多牙膏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一份委託研究指出,將近40%3-6歲兒童使用過多牙膏。CDC建議,3歲或以下孩童擠牙膏大小約一粒米,3-6歲孩子則使用約豌豆大小,2歲以下寶貝則不建議使用含氟牙膏。CDC指出,牙齒成長階段攝取過多氟,可能損害琺瑯質。 添氟防蛀牙 過量恐傷孩童牙齒 根據《富比世》報導,氟對防止蛀牙效果極顯著,在牙齒發育期內,氟與琺琅質共同作用形成晶體結構可以抗酸,也可防止牙齒礦物質流失,氟又具抗菌作用。常添加在飲用水、漱口水或牙膏中。 可是攝取過量時(通常是飲水含氟超過2.0ppm時),牙齒造釉細胞受損,影響鈣化作用。氟會沈積在牙齒形成黃斑,常見症狀如牙面粗糙,失去光澤,佈滿褐色斑點,牙齒質脆易折,形成所謂「氟斑牙」,最常發生在牙齒發育孩童身上。 2歲前不用含氟牙膏 6歲前約碗豆大 CDC日前調查了5,157名兒童的父母和監護人,利用問卷詢問孩子何時開始刷牙,每天刷牙次數以及牙膏使用量。研究發現孩童大多使用過多含氟牙膏,建議2歲以下孩童不要使用含氟牙膏。 如果年齡在2-3歲,美國兒科學會(AAP)、美國兒科牙科學會(AAPD)和美國牙科協會(ADA)建議,應每天刷牙兩次,使用量約米粒大小。如果年齡是3-6歲,應每天刷牙兩次,每次刷牙約豌豆大小,等同每次牙膏重量不超過0.25克。 CDC報告指出,當孩童大於6歲,已經有良好控制力,不會在刷牙時經常吞下牙膏,此外,孩童8歲時,氟斑牙較不容易發生,因此沒有給予6歲以上孩童建議。然而,對於青少年和成年人來說,豌豆大小的量應該足夠。如果民眾在刷牙時,嘴巴泡沫太多,可能就是牙膏太多了。 牙齒出現就要刷 8成孩童過晚刷 根據《亞特蘭大憲法報》報導,CDC專家還建議,父母應該在幼童牙齒出現後立即培養刷牙習慣,幾乎80%孩子開始刷牙比推薦時間晚。 至於氟攝取量標準如何?美國牙醫學會指出,0-6個月7公斤嬰兒,上限是每日0.7毫克;7-12個月9公斤嬰兒,上限是0.9毫克;1-3歲13公斤孩童,最多每日1.3毫克;4-8歲22公斤孩童,最多每日2.2毫克。 參考資料: 1. Kids, You May Be Using Too Much Toothpaste, CDC Suggests. 2. Your child may be using too much toothpaste, and it's unhealthy, CDC says. 3. CDC牙膏調查報告 【延伸閱讀】美女病卻不美? 8成紅斑性狼瘡併發腎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256/

斷鬍害漏財 型男總經理機器人植鬍逆轉勝

斷鬍害漏財 型男總經理機器人植鬍逆轉勝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40歲的楊先生擔任企業總經理多年,實務經驗豐富,但天生長相清秀,稚嫩的外貌常被合作廠商質疑專業能力,認為其「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後來嘗試蓄鬍卻出現鬍鬚稀疏且有明顯斷鬍,使用生髮水也不見效,為了改頭換面開運,接受AI植髮機器人造型植鬍手術,如願植出滿意的落腮鬍,為他的專業形象加分不少。 年後植鬍激增二成 植髮機器人提升術後滿意度 生髮植鬍診所沈志龍主任醫師表示,剛領完年終獎金,許多人會趁新的一年換門面改運,近期前來詢問植髮植鬍者更激增二成。最近流行落腮鬍造型,很多男性自認鬍子稀稀落落或出現斷鬍,對於財運或個人運勢會有不好的影響,想透過植鬍手術補足缺損處,以利新春開運,或是讓自己更顯成熟、專業。 AI植髮機器人精準有效率 大幅提升術後滿意度 沈志龍醫師說,植鬍手術過程包括「取出後腦勺毛囊」及「植入臉部鬍鬚處」兩個階段,而植鬍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於取髮的過程。運用AI植髮機器人高科技的3D影像判斷,選擇要摘取的毛囊及角度後,可快速精準地自動摘取健康的毛囊,不僅提升毛囊存活率,也讓醫師保留更多精力專注在植鬍的作業上,加上微創手術傷口較小、恢復較快,大大提昇患者植鬍後的滿意度。 引進AI植髮機器人 設立植髮教育訓練中心 醫美醫療集團院長黃仲立醫師表示,近來國內掀植髮及造型植鬍風潮,集團的生髮植鬍診所引進第九代的AI植髮機器人提供患者更專業的服務。並在台北設立亞太教育植髮訓練中心,讓國外醫師可前來取經及互相交流。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253/

愛愛後好痛 逾3次應求醫

愛愛後好痛 逾3次應求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愛愛後好痛是許多女性避諱不談的問題,除了不適之外,性交時疼痛還可能造成感情失和,失去親密感,甚至抑鬱。婦科醫師Pandelis Athanasias表示,除非伴隨惡臭、不悅分泌物等症狀,一次性疼痛通常會自行好轉,若發生超過3次以上,應求助醫師。 多數女性有性交痛 病理心理都是原因 根據英國性諮詢協會(Sexual Advice Association)調查,約三分之一年輕女性和一半熟齡婦女有性交疼痛的困擾。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指出,性交疼痛會發生在外陰,陰道口周圍或陰道內;其中會陰是性交疼痛的常見部位,也可能發生在下背、骨盆、子宮或膀胱。 性交疼痛可能原因?感染、受傷、賀爾蒙不平衡,生殖道細胞異常生長,甚至是心理問題都是可能原因。在心裡層面,若沒有性慾而性交,常造成疼痛;壓力、疲憊;和伴侶有嫌隙;或服用避孕藥、止痛藥等藥物;若正在治療糖尿病、關節炎或癌症等其他疾病,也會影響性交時心理。 痛分淺層深層 治療方式不同 至於物理性層面,可將疼痛部位分成淺層或深層,淺層影響外陰和陰道入口,來自骨盆則屬於深層疼痛。針對淺層疼痛原因,厄法納許向《病人》表示,除感染外,最常原因之一是外陰痛,起因於外陰神經過於敏感引起的神經痛,可分為誘發性,非誘發及混合性。有些女生即使避免性交,仍然持續感覺疼痛。該疾病原因不明,但透過自我照護、復健、手術或藥物治療,可減緩症狀。 另一種情況是陰道痙攣,由於骨盆肌肉的異常收縮,使性交變得痛苦,甚至無法行房。此外,絕經後女性可能患有陰道萎縮症,「因缺乏雌激素,造成陰道組織變得非常薄和乾燥,造成發癢、疼痛,影響性行為。」 至於深層疼痛,厄法納許說,骨盆疼痛通常是物理性摩擦產生,最常見原因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因本來生長在子宮內膜的組織,在子宮外生長,性交時觸碰這些不正常組織,造成疤痕、疼痛等。」另外,卵巢囊腫和子宮肌瘤也易發生骨盆疼痛;至於骨盆腔發炎病癥,如下腹痛、陰道分泌物、異常出血和發燒,也可能引發性交疼痛。 改善性交疼痛 女性勿羞於治療 性交疼痛怎麼改善?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如果陰道易受刺激,可使用水溶性潤滑劑,而矽性潤滑劑更持久,且更滑潤。然而,切勿使用凡士林、嬰兒油或礦物油作為潤滑液,可能造成避孕套破裂。女性可與伴侶溝通,選擇適當性交方式,並在性交前排光尿液,洗溫水澡或吃止痛藥;為了減輕性交後灼熱,可用小毛巾包裏冰敷在外陰上。 厄法納許指出,雖然性交時疼痛可能令人痛苦,但很少是急迫問題,除非疼痛合併嚴重出血。醫師建議,有長期性交疼痛的女性,不要害羞治療,忍受不必要的痛苦。   參考資料: 1. The most likely causes of pain during sex. 2. 美國婦科醫學會 【延伸閱讀】浪漫情人節共枕眠! 做對這件事不怕鬧出人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238/

美女病卻不美? 8成紅斑性狼瘡併發腎炎

美女病卻不美? 8成紅斑性狼瘡併發腎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年輕女性,俗稱「美女病」,病情變化多端,且有8成機率引起狼瘡性腎炎,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蔡長祐主任呼籲,雖然紅斑性狼瘡疾病複雜且棘手,病友只要配合醫師、持續治療,是能夠控制良好的,建議病友應積極就醫與治療。 好發於年輕女性,病情複雜多變 紅斑性狼瘡以15~45歲女性族群發生率最高,雖然男性也會罹患,但女、男比率為9~15:1,懸殊相當大。由於好發於女性月經時期,推測與荷爾蒙有關,但至今並未有確切證據,成因也不明。蔡長祐醫師提醒,由於疾病多發生於健康的年輕女性身上,因此容易被忽視,建議女性朋友若發現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詳查。 蔡長祐醫師進一步說明,紅斑性狼瘡引發的症狀,包括皮膚紅斑、掉髮、血管炎、癲癇、口腔潰瘍、眼睛和嘴巴乾等,以及聽力障礙、耳鳴、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等等。若不幸發生嚴重肺出血,引發全面性肺泡出血,死亡率高達95%以上。在腹腔部分,萬一發生腸子血管炎、不幸腸壞死,恐引發敗血症。 高達8成引發狼瘡性腎炎 病友應謹「腎」 此外,台灣病友因紅斑性狼瘡引起腎炎的比率達80%,通常在紅斑性狼瘡發病後的半年到3年內出現,會發生血尿、蛋白尿。當尿蛋白一直流失,血液容易變稀滲透到血管外,進而引起水腫,而腎的過濾功能若下降,膀胱、尿道都會發炎,高達9成病友曾經因泌尿系統結石不通發生尿路感染,中重度的狼瘡性腎炎若未積極治療,恐演變為慢性腎病變甚至腎衰竭、甚至洗腎。 狼瘡性腎炎除根據症狀做治療之外,建議應從免疫系統著手,可採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等方式治療,由於類固醇的副作用及毒性較大,大量使用可能引發其他癌症,建議評估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目前也有過適應症及健保給付的口服免疫抑制劑提供民眾使用。 積極治療 避免腎炎 隨著治療選擇越來越多,積極面對及治療,狼瘡性腎炎能完全緩解的機會高很多。蔡長祐主任表示自己門診病人因紅斑性狼瘡引發腎炎,甚至到洗腎地步幾乎很少。曾有一位患乾燥症的媽媽帶女兒接受檢查,確定紅斑性狼瘡,就診時蛋白尿很嚴重,但病人有耐心接受標準且長期的治療,按部就班,獲得很好療效,之後順利結婚生子。也有病人缺乏耐心,希望有立即見效的方法,不斷更換醫生或尋求偏方,最後演變成難以治療的地步,因此蔡長祐醫師呼籲病友應積極治療,並配合醫師指示長期用藥,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成效。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236/

浪漫情人節共枕眠! 做對這件事不怕鬧出人命

浪漫情人節共枕眠! 做對這件事不怕鬧出人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情人節即將來臨,一對對沉浸在愛情世界的男女們,難免會在節日氣氛的渲染下,發生擦槍走火的肌膚之親,而現在女性大多依賴伴侶戴保險套,因其對避孕藥一知半解,以致避而遠之,顯示避孕觀念有待加強;若是「避孕」這道防線沒做好,恐怕一不小心就當上爸爸、媽媽,這可非兒戲!究竟如何才能在激情之餘更安心?醫師則是建議女性最好還是能服用事前避孕藥,才不致鬧出人命。 按時服用避孕藥 避孕成功率達99% 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洪煥程醫師表示,台灣使用最多的避孕方式有避孕藥、保險套、子宮內裝避孕器和結紮。避孕藥會因為服藥情況而影響成功率,若是按時服藥可以達到99%,保險套約八成,子宮內避孕器是95%,結紮則是近乎100%。雖然結紮效果最好,但是有手術風險,而且結紮是不可逆,再加上保險套不安全,子宮內避孕器又容易感染及容易不正常岀血;所以,口服避孕藥仍是有其優勢。 女性使用避孕藥 也有不適合服用者 雖然門診中有半數女性都願意嚐試服用避孕藥,但是有些人也不適合服用!洪煥程主任進一步指出,有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及血栓病史,因為服用避孕藥之後,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導致血栓,所以有高血壓、偏頭痛病史及肝功能不好,都不適合服用,或是有乳癌及懷孕與哺乳也不建議服用,甚至是超過三十五歲以上有抽菸者也不適合。 避孕藥進展至第四代 雌激素與黃體素不斷更新 避孕藥已有百年歷史,且進展到第四代。洪煥程主任說明,避孕藥不外乎是雌激素與黃體素,第一代雌激素量很高,致使嘔吐現象明顯,而傳統黃體素會造成水腫與長痘痘。第二代雌激素較輕量,且減低了黃體素劑量,但仍有水腫與噁心嘔吐之副作用;由於傳統黃體素會造成雄性化,除了長青春痘之外,還會有手腳毛髮深且多之多毛症狀。第三代雌激素降更低,並且選用沒有雄性素的黃體素,自然就沒有青春痘和多毛症。目前進展到第四代避孕藥,雌激素和第三代差不多,但黃體素又更新,不會產生粉刺與青春痘和油脂之副作用。 21顆與28顆劑型 24+4天劑型可改善經前症候群 洪煥程主任表示,目前有21顆與28顆劑型避孕藥,21顆劑型是在月經結束後,再開始吃藥,吃21天;而28顆劑型則是要每天吃藥,前面21天是避孕藥,後面7天有些會做成鐵劑,也有24天加4天的劑型,因為有些年輕女性有經前症候群,會因週期之荷爾蒙變化而有情緒化表現,24+4天劑型,吃前24天都是含賀爾蒙之避孕藥,另外4天是非賀爾蒙劑型,所以荷爾蒙變化不會急劇,經前症候群情緒不穩定、暴躁、頭痛、乳房痛或經痛等可以獲得改善。 忘記服藥逾二天 要在下次月經來再重新開始 不少人吃避孕藥時常會忘記,這時該怎麼辦?洪煥程主任說,如果早上八點應該要吃,結果因為出遊忘記了,那只要在十二小時內,晚上八點前都可以吃,若是超過晚上八點就不要吃,隔天再一起吃二顆;吃避孕藥會忘記,避孕效果就會打折扣,就要再加上保險套來避孕至少一週,若是忘記服用避孕藥超過二天以上,那就得要在下次月經來再重新開始服用。 墮胎傷害母體 應服用事前避孕藥避孕 另外,洪醫師提醒年輕女性,月經該來沒有來就要小心,最好是買驗孕棒或到醫院診所檢驗,因為一旦懷孕不想要生孩子,去吃藥或手術墮胎拿小孩對身體還是不好,拿小孩仍存在有風險。門診曾有年輕未婚女孩初期懷孕出血,還以為是月經,直到四、五個月有胎動已二十週,若是大週數要拿小孩風險很高甚至要做引產才能終止懷孕,而根據優生保健法規定,超過二十四週,胎兒若不是重大異常是不可以拿小孩,醫生為其引產還要受罰;所以,女性若是目前還不想要生小孩,建議可採服用避孕效果極佳的事前避孕藥,並規則按時服用,才能做好避孕措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226/

維生素D3抗慢性病 趙順榮藥師教你這樣吃

維生素D3抗慢性病 趙順榮藥師教你這樣吃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 市面維生素相關營養補給品多,琳琅滿目、不易挑選;究竟哪些成份是「身體必需品」,又哪些營養素必須靠補給品方能維持所需含量?對此,趙順榮藥師提醒,其中「維生素 D」對健康影響大,卻又是人體容易缺乏的營養素;因此,建議民眾務必向藥師與醫師諮詢,以了解如何正確補充、維持身體所需含量。 維生素 D 好處多 預防慢性病男女皆不可少 「維生素」是人體重要的微量營養成分,大多需要透過飲食等方式攝取補充,而無法由身體自行產生,若是缺乏會導致嚴重健康問題。其中,「維生素 D」是具有多重生理作用的荷爾蒙,除了維持鈣磷平衡、骨骼健康外,更能預防嬰兒氣喘、孕婦流產、失智症,並降低糖尿病發生、洗腎患者死亡率及預防癌症,同時可以保護心血管、調節免疫;除了被證實與許多慢性疾病相關外,更對男女生殖能力有相當幫助,是身體極為重要的營養素。 日曬少、飲食含量低 全球普遍缺乏維生素D 獲取維生素 D 的最主要途徑為「曬太陽」,其次則為飲食補充。不過,由於大多數天然食物的維生素 D 含量都偏低,加上現代人多數日曬不足,因此缺乏維生素 D 已是全球普遍現象。除了陽光不易接觸影響人體合成維生素 D 外,趙順榮藥師說明,人體老化、肥胖、皮膚暗色、肝腎功能不佳等,都會影響維生素D吸收。 選擇口服非活性維他命 D3留意衛福部許可 因此,藉由口服補充「非活性維他命 D3」,來獲取營養顯得相當重要。那麼究竟如何挑選?趙順榮藥師提醒,由於維生素 D 極易氧化,在製造過程中便會大量耗損,因此必須選擇由「藥品管理級製造廠」嚴製,並擁有「衛福部審查並取得正式許可證」以及通過「第三方公正單位檢驗機構」確認實際含量及食用安全的保健品,才是安心挑選的保障指南。 含量須達800IU 以錠劑保存 方能有效補充 另外,趙順榮藥師指出,也務必留意選擇含量 800 IU 以上等級之非活性維他命 D3,含量較充足,方有補給意義;而市面上常見的劑型有錠劑型態或是液態劑型,由於維生素 D3 具有非常不穩定的特性,會受到存放環境的溫濕度而影響價值與含量,建議選擇錠劑型態較為穩定容易保存,更便於日常補充、守護自身健康、預防慢性疾病。 2/20 中午準時開講 趙藥師直播解析維生素D3 維生素 D3 之重要,那麼究竟要如何補充?又該從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維生素 D3? 2 月 20 日(三)中午 12:30-13:00 健康醫療網邀請趙順榮藥師親自至 FB「健康Live直播」現場,為各界朋友解惑,除了帶您認識維生素 D3,更為您補充相關小知識,同時歡迎您在直播期間隨時在線上提出問題,由趙藥師為您解惑,帶給您最專業的衛教直播! 【延伸閱讀】 *熬夜加班虛弱無力 選對B群才有精神 *爬樓梯膝蓋不痛,跟著藥師這樣做! *【趙順榮藥師】正確認識荷爾蒙 成功留住青春歲月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213/

斷鬍害漏財 型男總經理機器人植鬍逆轉勝

斷鬍害漏財 型男總經理機器人植鬍逆轉勝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斷鬍害漏財? 型男總經理靠機器人植鬍逆轉勝 40歲的楊先生擔任企業總經理多年,實務經驗豐富,但天生長相清秀,稚嫩的外貌常被合作廠商質疑專業能力,甚至因外型太「菜」在正式場合被誤認是公關人員,甚至被名嘴刁難、戲謔過。後來嘗試蓄鬍卻出現鬍鬚稀疏且有明顯斷鬍,使用生髮水也不見效。 為了「豬」事順利,決定改頭換面開運,接受AI植髮機器人造型植鬍手術,如願植出滿意的落腮鬍,為他的專業形象加分不少,媒體曝光量也大增,近期產業合作案量更是源源不絕。 嘴上無毛缺自信 年後植鬍求改運患者激增二成 生髮植鬍診所沈志龍主任醫師表示,最近景氣不好,許多人會想換門面來改運,尤其剛領完年終獎金,近期前來詢問植髮植鬍者更激增二成。最近流行落腮鬍造型,很多男性自認鬍子稀稀落落或出現斷鬍,對於財運或個人運勢會有不好的影響,想透過植鬍手術補足缺損處,以利新春開運。另外也有不少男性因長不出鬍子,也會藉由植鬍讓自己更顯成熟、專業,或是修飾臉型讓外貌更加帥氣有型。 AI植髮機器人精準有效率 大幅提升患者植鬍術後滿意度 沈志龍醫師說,植鬍手術過程包括「取出後腦勺毛囊」及「植入臉部鬍鬚處」兩個階段,而植鬍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於取髮的過程。運用AI植髮機器人高科技的3D影像判斷,選擇要摘取的毛囊及角度後,可快速精準地自動摘取健康的毛囊,不僅提升毛囊存活率,也讓醫師保留更多精力專注在植鬍的作業上,加上微創手術傷口較小、恢復較快,大大提昇患者植鬍後的滿意度。 不過醫師也提醒民眾,由於鬍子是否生長或稀疏茂密,與個人的基因息息相關,若是臉部天生無毛囊卻又想要濃密鬍子者,除了避免塗擦來路不明的生髮產品,也應向專業醫師諮詢、溝通,選擇適合的植鬍手術方式,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最佳鬍型。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233/

蟬聯11年發生率榜首 大腸癌篩檢切勿輕忽

蟬聯11年發生率榜首 大腸癌篩檢切勿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最新報告出爐!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逾1萬5千人,平均每5分06秒就確診一位罹癌患者,更是連續11年蟬聯發生率第一名。 輕忽篩檢釀大禍 家族病史要注意 臺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洪基翔醫師表示,大腸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而往往被忽略,發現病徵時常是中晚期,治療也較棘手。另外針對有家族病史的高危險民眾,也建議每年都要進行篩檢。 洪基翔醫師以一位40多歲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吳姓女子為例,家中父親與哥哥皆是大腸癌患者,在洪醫師的建議下安排進行無痛大腸鏡檢查,卻因怕麻煩、清腸不確實,檢查需擇日重作,一延再延,然而因某次腸阻塞掛病,急診後才發現自己也罹患了大腸癌,洪醫師表示,若該名患者有及早預防,或許治療上就不會繞了一大圈,幸好最終順利醫治,但還是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 大腸癌篩檢選擇多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洪基翔醫師建議,50歲以下年輕民眾,應自行進行糞便潛血檢查,超過50歲者,則可配合國健署提供之免費定期篩檢,以期能早期發現並儘早治療,然而針對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的民眾或家中有家族史等高危險族群,洪基翔醫師進一步補充,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過去因為怕痛而不願意受大腸癌鏡檢的民眾,都可選擇無痛大腸鏡,更可合併瘜肉切除手術,一舉兩得、事半功倍,千萬不可輕忽及逃避。 提升腸癌病識感 篩檢關鍵不輕忽 最後洪基翔醫師叮嚀,日常飲食也很關鍵,平時應多吃蔬果、少吃加工肉品及油炸燒烤食物,搭配規律運動且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降低腸癌發生機會,最重要的則是主動篩檢,早期篩檢早期治療,若確診大腸癌,也不要畏懼開刀而延誤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才是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214/

讓免疫力UPUP!補對營養流感不來亂

讓免疫力UPUP!補對營養流感不來亂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人體免疫系統是抵抗病毒入侵的首要關鍵,ㄧ旦免疫力太差,除了容易感冒外,也較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傷口癒合慢,甚至皰疹、過敏通通找上門;尤其是年長者的抵抗力更不及年輕人。 維持身體健康 免疫力平衡是關鍵 陳柏穎藥師表示,當免疫力太強或太低都容易造成身體內鬥的情況,如現代人常見的過敏症狀,係因免疫力太強所造成的發炎反應;而當免疫力太低,身體也將失去防禦力,無法抵抗外來病原體,就很容易產生感冒;因此維持免疫系統的平衡才能降低感染的機率。 陳柏穎藥師指出,不僅營養攝取不足、壓力過大、睡眠不足、自體免疫力失調、AIDS者的免疫力較為低下,幼兒因免疫系統發展不完全,老年人則受到細胞老化、機能衰退影響,因此免疫力普遍也較差。 流感威力太兇猛 紫錐花萃取物、蜂膠助緩解不適 流感是冬季最常見傳染病,一旦感染就會造成全身性不適症狀,尤其是免疫力較差者,還可能引起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陳柏穎藥師說,若在感染的初期,服用紫錐花萃取物,能在短時間內能提升免疫力,增加人體抗病毒能力,一天服用100-500毫克,就可發揮較大的復原效果;而被譽為天然抗生素的蜂膠,則含有20多種的類黃酮素,能增強免疫力,抵抗流感病毒,減緩鼻塞、喉嚨等不適,但需注意的是,若有過敏性體質者,最好避免直接食用,以免造成口腔黏膜傷害。此外,蜂膠在萃取過程中會使用酒精,因此對酒精過敏者以及嬰兒都不建議食用。 GSH易被分解 NAC具抗氧化、強化免疫作用 陳柏穎藥師提到,免疫力也與自由基息息相關,除人體內的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能對抗自由基外,當體內擁有足夠的麩胱甘肽(Glutathione,GSH)濃度,也能提高免疫力,但當其量下降到剩7成時,免疫反應就會失效,且其會被胃蛋白酶給分解,使功能不復存在,因此可藉由前驅物質乙醯化的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NAC)以獲得較好的抗氧化濃度,以提升免疫功能;其常被使用於止痛、退燒,另一用途則是化痰作用,即為醫師常開立Acetylcysteine的成分。 維持免疫力平衡 這些營養攝取不可少 若想讓免疫系統達到平衡狀態,在挑選保健產品時也須考量劑量以及吸收率,而日常飲食中也能夠由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增加免疫能力。陳柏穎藥師建議,可適量補充具有高抗氧化特性的維生素C,以提高免疫力、降低發炎反應,平日只要200-500 mg的劑量,就可以達到身體所需;感冒時可增量至1000mg,但不建議長期補充高劑量;而乳鐵蛋白因具有抗菌、抗病毒與調節免疫力等功效,對於幼童而言是良好的營養補充品,不僅能增強免疫力,並降低感冒機率。陳柏穎藥師也特別強調,戒菸、拒抽二手菸,搭配規律運動、營養均衡,且著手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才是維持免疫力平衡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PM2.5無孔不入 對抗自由基「這個」很重要 *熟女月經不順 吃避孕藥可調經? *「鐵錠」補血! 避孕藥新趨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201/

辦公室久坐傷身 累積運動量防早死

辦公室久坐傷身 累積運動量防早死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辦公室久坐傷健康,每日起身活動半小時降早死風險!哥倫比亞大學針對約8千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只要花半小時起身運動,無論強度、時間長短,都可以減低早死風險35%。哥倫比亞大學行為醫學所助理教授凱斯·迪亞茲(Keith Diaz)表示,即使是一次數分鐘運動,累積起來也有效果。 久坐與心血管病有關 運動半小時防早死 《科學日報》報導,大量研究發現,久坐與心血管疾病、早死等風險有關。該研究團隊分析7,999名健康美國人,這些人都超過45歲,他們穿戴活動追踪器至少4天。研究人員使用這些數據來計算受試者久坐與活動的時間,並隨後花5年追蹤他們的健康和死亡率。 研究顯示,30分鐘低強度活動(如走路等),使早死風險降低17%,中等或劇烈運動,則降低早死風險達35%。團隊還發現,比起久坐相同時間但時常起來走動的人,時常久坐超過1小時的人,早死風險較高,而每次坐下不超過30分鐘,早死風險最低。這顯示每半小時起來活動,可降低死亡風險。 短期運動可累積 動越多效果好 迪亞茲向《時代雜誌》表示,過去運動有「沒有痛苦,沒有收穫」的概念,但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時間活動,僅有一兩分鐘,也有健康益處,例如起身走一小段路就有幫助。 當然,更多運動效果更好。團隊發現,1小時運動所獲得的益處是半小時的2倍。但是每天大約3.5小時運動會達到最大效益。他說,如果活動得夠充足,可以消除久坐害處。 現代人習慣久坐 籲運動免早死 根據最近研究,大約四分之一美國成年人每天久坐超過8小時,且幾乎沒運動,迪亞茲提到這項研究的助益時指出,短時間運動可能會納入每周建議150分鐘中度運動或75分鐘劇烈運動的統計。 然而,該研究的局限在於沒有利用實證實驗,證實改變久坐習慣對健康的影響,此外,也沒有發現影響哪些特定疾病的死亡風險。迪亞茲指出,未來將深究改變久坐時間,針對心血管疾病早死風險的影響。 參考資料: 1. Physical activity, any type or amount, cuts health risk from sitting. 2. Want to Live Longer? For Just 30 Minutes a Day, Do Anything Else But Sit. 3. Keith M Diaz et al. Potential Effects of Replacing Sedentary Time With Short Sedentary Bouts or Physical Activity on Mortality: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8; kwy271.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03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