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孩子吐藥需補吃嗎?藥師解惑

孩子吐藥需補吃嗎?藥師解惑

2021-10-13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孩子是爸媽心中的寶貝,若是小孩不舒服或生病,家長與其他照顧者一定會很擔憂!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陳巧丹藥師針對兒童用藥安全常見疑慮一一解惑。 兒童用藥錯誤  多與劑量服用錯誤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WHO)兒童用藥安全報告指出,兒童用藥錯誤的發生率為成人的三倍,主要與劑量錯誤有關。「兒童不是縮小的大人」,由於兒童器官發育尚未成熟,代謝藥品的能力與成人不同,因此,用藥劑量需依照體重或年齡精算,且應優先使用易於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的「兒童專用製劑」。 兒童專用製劑  餵藥器來輔助給藥 所謂的「兒童專用製劑」,多為兒童親善口味,劑型設計方便兒童吞服,且常搭配量具或餵藥器來輔助給藥,協助家長在餵藥上更便利、更容易掌握劑量。若醫師處方每次服用½或¼錠時,建議購買切藥器,並於服藥前將藥品切割,取得正確劑量;給藥時,可以用湯匙將切割後的藥錠壓碎,再泡溫水服用。 藥品磨粉安定性差  剩藥不可再服 藥品隨著保存環境不同,可能會影響效期,進而影響藥效,尤其是藥品磨粉後,安定性會變差,因此,未用完的藥品不建議下次再服用。此外,每次的病情不一定相同,若服用上次沒吃完的藥品,不僅無法對症下藥,還可能延誤病情,甚至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 孩子吐藥立即補服  不確定因素應向藥師詢問 孩子吐藥時有所聞,若服藥後馬上嘔吐,原則上可立即補服相同藥品;若是服藥後半小時以上才嘔吐,則不需再補服;假如不確定是否應該補服藥品,可致電諮詢醫師或藥師。 此外,藥品磨粉確實比較苦,必要時可嘗試加少許糖漿掩蓋味道;若是服藥的順從性不佳,可請教醫師能否開立兒童專用製劑,減少小朋友排斥服藥。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05

健走搭配「它」可消除蝴蝶袖、護膝、改善駝背

健走搭配「它」可消除蝴蝶袖、護膝、改善駝背

 2021-10-14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一般健走時,只會動到下半身,效果有限,現今在北歐國家,流行使用「健走杖」,可幫助動到全身肌肉、達到全身鍛鍊的效果,物理治療師楊子欣表示,「平常走路不太會動到手部,但有健走杖可鍛鍊到三頭肌,也就是蝴蝶袖,還可以改善駝背、抬頭挺胸,並增加心肺耐力,透過健走杖讓健走變成『全身性運動』,消耗熱量更大,提升健走效率。」 健走杖、手杖、登山杖差異在哪? 楊子欣表示,「手杖」指的就是一般老人使用的拐杖,至於「健走杖」、「登山杖」之間的差異,健走杖在於使用者一定要用「兩支健走杖」才能進行,登山杖只需要一或兩支即可。 就字面上而言,登山杖顧名思義是爬山時才用得到,健走杖則是用來健走,楊子欣強調,健走杖的設計是屬於「鍛鍊」的工具,而登山杖是用於「支撐」的工具。健走時加上兩根健走杖的輔助,可以消耗更多熱量,然而登山時很多坡度,路比較難走,因此登山杖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忙支撐,而非強健體魄。楊子欣補充,不過健走杖也可以充當登山杖,但登山杖並不適合運用於健走。 而在材質方面,健走杖通常是碳纖維,重量較輕;登山杖通常是鋁合金,比較穩定、重量較重。健走杖的設計大多是一體成型,而近年慢慢改為兩節式,方便攜帶,健走杖走路效率比較好,是透過手的力量多面向傳導,造成反作用力,因此身體使出的力量比較不會流失。登山杖的設計大多是三節式的,是為讓登山客攜帶方便、直接置放在背包。 另外,健走杖上有一條腕帶,可以緊緊包住手部,楊子欣表示,「因健走的時候,手是需要放開的,為了不要讓健走杖在手放開的時候跑掉,這可以將健走杖固定在手上。」 保護膝蓋、改善駝背、增心肺耐力 使用健走杖大幅提升健走的效率,可降低膝關節的負荷,因為一般走路、健走時,都是使用「下肢」做運動,而沒有手的幫忙,會增加膝關節負荷,使用健走杖可以再加乘「手的力量」,使膝關節負荷不會這麼大,尤其走一些有坡度的道路,很適合用健走杖。 楊子欣說,健走杖讓手可以輔助出力,也可以改善身體姿勢,因為健走杖是以雙手各拿取一支,使身體兩側維持平衡,不會讓身體在走路的時候是歪斜的。若只拿一邊拐杖,可能容易讓身體會歪一邊。使用健走杖也可讓身體挺起來,用手的力量,幫助挺胸,也會幫助增加全身肌群力量、心肺耐力,比一般的健走強度又再更高一些,訓練效率也會更好,消耗更多能量跟熱量。 楊子欣 物理治療師: 經歷: 國家高考物理治療師 美國ACE-CPT私人運動教練認證 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體適能健身C級指導員 美國FMS level 1功能性動作評估認證 芬蘭ONWF「北歐式健走領導員」銅質會員 芬蘭HUR高階培訓課程結業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03    

結婚多年膝下無子竟是子宮內膜瘜肉惹禍

結婚多年膝下無子竟是子宮內膜瘜肉惹禍

2021-10-1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35歲的何小姐結婚三年一直苦求無子,本以為是經期混亂加上經血異常導致不孕,一直想自然受孕的她,試過各式求子偏方卻依然毫無音訊,歷經幾次流產後,何小姐開始懷疑是不是自體免疫出現問題,最後在家人與先生的勸說下至醫院接受詳細檢查。經抽血超音波及子宮鏡檢查後,發現有子宮內膜內有大大小小七、八個超過0.5公分的瘜肉,最大的直徑還超過1公分,可能是造成胚胎不易著床而導致流產的原因,在醫師建議下進行冷刀子宮鏡治療,何小姐成功懷上寶寶。 子宮內膜瘜肉症狀不明顯  嚴重則可導致流產及不孕 收治個案的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瘜肉是附著於子宮內膜上的粘膜組織,據統計20至50歲的婦女,有一成半以上都有子宮內膜瘜肉的問題,在不孕症的患者更高達三成以上有子宮內膜瘜肉的問題,若沒有造成身體不適,只要定期追蹤檢查即可;若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子宮內膜瘜肉大於0.5公分,就會建議患者移除瘜肉,因為不僅會造成子宮內膜收縮及出血、阻礙精蟲活動,也容易造成子宮內膜局部發炎反應。另外,瘜肉會分泌一種醣蛋白賀爾蒙Glycodelin,會影響子宮內膜HOXA10 and HOXA11基因的表現,抑制胚胎著床,還會佔據胚胎著床空間導致流產,因此切除瘜肉對於備孕媽媽來說,無論未來是要自然受孕或人工生殖都是有幫助的。 子宮內膜瘜肉手術選擇多  應選擇適合治療方式 李世明醫師說明,經檢查發現患者或是備孕媽媽們有子宮內膜瘜肉時,臨床上通常會給予手術建議,分別為月經規則術、子宮內膜搔刮術、子宮鏡等。月經規則術是一種以軟管吸除瘜肉的手術;子宮內膜搔刮術是一種以刮匙來清除瘜肉,但這兩種方式在清除瘜肉的同時,都較容易造成子宮內膜的傷害,且不易清除乾淨,現今大多以子宮鏡手術進行瘜肉移除,近來有冷刀子宮鏡的出現,在手術切除瘜肉同時能將碎片吸出體外,確保手術視野清晰,且操作容易、手術時間短,因無熱效應傷害也大幅減少內膜破壞及沾黏的風險,對於有懷孕計畫的女性是一大福音。 定期至醫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遠離不孕症 李世明醫師提醒,女性若有經期異常出血、經期混亂、或不容易懷孕等問題,應及早至醫院接受檢查,若發現有子宮內膜瘜肉,患者也不必過於擔憂,目前都有相當好的門診手術來切除治療,患者都可與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才能早日成為好孕媽媽。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05

新冠疫苗打了沒?預防之道首重提升肝功能!

新冠疫苗打了沒?預防之道首重提升肝功能!

2021-10-13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部分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肝臟酵素會增加,肝功能指數升高,顯示肝臟會有暫時性破壞,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病人若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面臨更高的死亡風險;目前雖有施打疫苗來防範重症,但是因為不良反應使不少人卻步。中醫師李深浦則認為,防範感染新冠肺炎,除了施打新冠疫苗之外,預防之道還看重提升肝功能! 肝病患染疫恐生重病  疫苗接種更重要 對於肝功能不佳者而言,根據加拿大多倫多肝病中心專家所提出的建議,舉凡是患有B肝、C肝、脂肪肝、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正在等待肝移植、或是已經接受肝移植的病人,顯示施打新冠疫苗是安全及有效的,對於有肝硬化和有脂肪肝的患者,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則極有可能發生重症;因此,疫苗接種和保護尤為重要。 新冠疫苗不良反應頻傳  心驚驚裹足不前 然而,由於新冠疫苗施打後的不良反應頻傳,包括扎針處局部疼痛、頭痛、喉嚨痛、全身痠痛,發燒、疲乏、頭疼、噁心、畏寒;隨著接種普及,罕見副作用如血栓、心肌炎和心包炎病例開始增多,甚至也傳出有人施打後發生猝死事件,雖尚未證實相關,仍有不少人因此心驚且裹足不前!李醫師強調,疫苗的副作用因人而異,若平常把肝臟養好,慢性疾病也定期檢查追踨,就不用太擔心。 施打新冠疫苗無不良反應  李深浦歸功於養肝 由諸多研究可發現,肝臟健康彌足珍貴!尤其是體質虛弱的人要特別留意小心,在施打疫苗時也要注意自身的反應。中醫師李深浦則是以其本身經驗指出,由於平常有在服用養肝中藥,在國內施打AZ疫苗,停留十五分鐘後回家,傷口不會痛,也沒有什麼不良反應;之後去美國接種輝瑞疫苗,有出現痠痛,因為要去夏威夷,又打了第三劑輝瑞疫苗,也沒有什麼特別感覺。 養肝+感冒解毒藥  確診工程師恢復正常 中醫師李深浦進一步指出,目前對於新冠肺炎感染多半是症狀治療,必要時,也會給予氧氣筒加壓氧;有位在瑞典工作的工程師跟他分享,因平常有服用養肝藥物保健,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時,在服用藥物後,症狀減輕很多。這些平時注重養肝的人陸續跟他分享,在施打疫苗後都沒有太大的不良反應,這是養肝丸之父李深浦中醫師很大的安慰。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51558

輕忽關節警訊竟在兩年內面臨失能危機 醫:勿因疫情中斷乾癬治療

輕忽關節警訊竟在兩年內面臨失能危機 醫:勿因疫情中斷乾癬治療

2021-10-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乾癬不只是皮膚病,更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體內隨著免疫系統異常會持續產生發炎反應,不僅造成皮膚搔癢、脫屑及斑塊病癥,還有約兩到三成病友合併出現關節炎症狀。 乾癬合併關節症狀別大意 嚴重程度不亞於類風濕性關節炎 若患者發現周邊關節疼痛紅腫,下背疼痛、香腸指(趾)、接骨點炎等問題時,應懷疑是乾癬性關節炎在作祟。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瑋昇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的關節侵犯不亞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放任關節損傷恐造成失能危機。 陳瑋昇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長期困擾於手腕腫痛的乾癬病友,就診前兩年手腕關節活動越發困難,但卻未曾想過關節症狀與乾癬有關。出現疼痛時也僅自行服用止痛藥而未接受正規治療,直至手腕完全無法彎曲才緊急就醫,卻為時已晚,手腕關節已經變形失能。陳瑋昇醫師提醒,乾癬性關節炎可造成無法回復的關節損傷,及早並規則治療才是面對疾病的最佳解方。 生物製劑精準抑制發炎源頭 有效緩解這「六大困擾」 乾癬性關節炎雖無法根治,可透過正確的治療方式達到控制。近年新型治療武器-生物製劑的問市,其治療原理是以定向導彈般精確瞄準異常免疫分子的方式阻斷發炎訊號,有效改善皮膚症狀與關節破壞並減少關節變形的機率。 目前發展多種不同機轉的生物製劑,國內健保給付乾癬性關節炎一線治療種類包含TNF-α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IL-17抑制劑、JAK抑制劑, 未來有IL-23抑制劑等。根據美國與歐洲風濕病醫學會治療指引提供不同病症相對應的用藥建議1,可依據乾癬性關節炎常見六大症狀(指甲與皮膚乾癬、周邊關節炎、接骨點炎、香腸指/趾與中軸症狀)使用合適的生物製劑。 當出現下背疼痛、活動受限等中軸症狀時IL-17抑制劑與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可快速且持續改善症狀;合併指甲及皮膚嚴重乾癬,IL-17抑制劑或IL-23療效顯著;周邊關節炎、接骨點炎與香腸指/趾則各種生物製劑的早期介入皆有改善的證據。陳瑋昇醫師也提醒,皮膚乾癬與關節炎的症狀皆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引起,在治療上千萬別輕忽,呼籲病友依據個人疾病狀況與醫師溝通評估使用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 施打疫苗+規律治療 防疫防惡化 近來國內疫情爆發, 新冠肺炎讓所有人憂心忡忡,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也擔心受到感染。陳瑋昇醫師表示,病友在疾病穩定的狀況下是建議施打疫苗的,根據目前國內風濕病醫學會指引說明施打疫苗是利大於弊,配合政府登記程序及早增強自身防護力才是防疫原則。此外,陳瑋昇醫師也提醒,疫苗接種雖不影響生物製劑的使用,但部分治療藥物仍需做調整使用,建議患者在安排疫苗施打前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才能達到疾病的控制與疫苗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資料: 1.    Gossec L, et al. EULAR 2019, Madrid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TW2108121311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345

醫學研發漸進式!解決問題最關鍵

醫學研發漸進式!解決問題最關鍵

2021-10-12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俐綺報導 日前由經濟部工業局舉辦的「2021醫療器材管理法重點解析與可用性評估實務研討會」線上會議,特別邀請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理事長陳榮邦教授,針對「醫療器材可用性評估需求探索與開發設計」進行演講。 陳榮邦特別提到「研發就是演變的過程」,醫學研發應該針對「真實需求」(TURE NEED)來發展,透過臨床洞察力與觀察力來精進技術,由臨床專家中的專家驅動研發,提出技術服務需求,才能真正結合實證,有脈絡的解決問題。 與其問「有什麼創意?」不如從臨床中觀察問題,找出解決方案 陳榮邦指出,研發醫療產品絕非天馬行空或突發奇想,必須重視演變的過程。他強調「與其問『有什麼創意?』 不如從真正臨床作業中觀察問題,找出解決方案」,這樣才能更貼近實際需求。以汽車發展進程為例,輪子是其中關鍵發明,在演變過程中不可或缺。 陳榮邦提到五千年前,人們從砍倒的樹木中窺探輪跟軸的關係,發現重物在滾動的樹木上移動輕易許多,進而演變為車輪應用於戰車,成為戰爭工具;接著演變為加上滑板增加負重,作為平民搬運重物之用,而後才有腳踏車及汽車問世。「輪軸的基本概念一直都在」,只是根據每一階段的不同需求,為解決問題而進化研發出不同的產品。  「椎體六點定位」成關鍵 早期揪出「脊椎壓迫性骨折」 「醫學研發必須符合人性化,就像是病人還可以走路,坐輪椅對他們來說,就是非必要的需求,讓人重拾以雙腳行走的能力才是」陳榮邦說明。  加州大學Genant教授確立了「脊椎壓迫性骨折在醫學上的定義」,陳醫師曾於1989年前往加大舊金山分校跟他學習。過去放射科醫師透過X光檢查及骨鬆檢測儀,僅能以理學及肉眼主觀判讀影像,造成大多數「脊椎壓迫性骨折」被遺漏,也使得病人後續面臨髖部骨折、二次骨折、臥床及輪椅代步,甚或失能死亡的風險。台灣高齡長者平均在離世前會有7至8年面臨臥床、輪椅、柱枴杖等情況,不僅身心難熬,照護者也肩負極大壓力,耗費社會成本,他認為這與民眾就醫教育及醫師判斷有很大的關聯性。 因應臨床需求,Genant教授於1993年提出視覺「半定量法」,透過「椎體六點定位」方式,判讀椎體的變形程度,作為診斷和評估脊椎骨折的標準,必要時可配合定量的形態測量做確認,成為醫師在影像判讀上的一大助力;這六點定位就像是汽車的車輪軸心,也奠定了「脊椎壓迫性骨折」判讀的里程碑與關鍵。 「定量診斷」新紀元 AI電腦斷層監測軟體問世 陳榮邦提到,研發必須不斷檢視需求;受恩師椎體六點定位的啟蒙,他也不斷嘗試找出「利用肉眼診斷」以外的方式來協助醫師及病人。根據他臨床30多年經驗,判讀骨鬆報告超過5萬多份、其他造影10萬多份的經驗;他發現,電腦斷層若能結合AI人工智慧,將讓影像判讀更加客觀具體化,可提高「脊椎壓迫性骨折」被發現及診斷的機會,如同輪子進化到汽車,影像判讀將由半定量法進階至自動「定量診斷」,是醫學研發的一大突破。 因此,陳榮邦與醫療團隊經過多年努力,透過與企業共同合作,首先研發出「AI自動偵測定量脊椎壓迫性骨折管理系統」,結合AI人工智慧讓電腦斷層及早揪出潛在的「脊椎壓迫性骨折」長者,期盼造福更多民眾。該項發明已取得專利,更於去年(2020)在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年會落地發表,可望協助醫界提早診治「骨鬆骨折」。 最後,陳榮邦也以拉菲爾「雅典學院」名畫來提醒與會者,柏拉圖一手指天,告訴我們透過不斷提問來刺激記憶,如同研發過程必須不斷存疑才能進步;而亞里斯多德則是攤開掌心向下,代表通過經驗與觀察來發想,就像醫學研發必須與實證臨床結合,才能真正實用。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428

心臟病發作是什麼感覺?只有突然、劇烈的擠壓胸口痛?

心臟病發作是什麼感覺?只有突然、劇烈的擠壓胸口痛?

2021-10-04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 有人形容心臟病發作的感覺就像一隻大象坐在胸口一樣,是突然、劇烈、擠壓性的胸痛。根據克理夫蘭醫學中心,心臟病專家維努·梅農(Venu Menon)醫學博士說,這樣的形容無疑是經典的介紹。但這並非所有心臟病患者都會經歷的情況。只有少數患者有這些典型症狀,很多其他患者是其他非典型的症狀,甚至容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 心臟病發作  這些未懷疑過的症狀 梅農博士說,心臟病發作時最常見的症狀有: 1. 胸口灼燒感:心臟病發作的感覺類似胃酸逆流。 2. 呼吸急促:有些心臟病發作是不會引起疼痛的,無聲的心臟病發作常見於糖尿病、老年人和接受搭橋手術的患者中。 3. 極度疲勞:疲勞症狀在老年患者中最為常見,因此很可能被誤診為流感疾病。 4. 噁心和出汗:噁心或出汗時很可能伴隨劇烈的胸痛,通常伴隨心臟下壁的心臟病發作。 何時撥打119?出現以下情況快送醫 梅農博士提到,雖然上述的胃灼熱感、呼吸困難和其他微妙的症狀並不完全是心臟病發作的症狀。因此要與其他疾病區分是有困難的,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請撥打119: 1. 症狀時突然出現並持續超過5到10分鐘。 2. 休息時會出現呼吸急促和胸部不適。 3. 出現症狀且是中老年人,並且有吸煙史、糖尿病史或心臟病家族史。雖然停經前婦女通常不會引起心臟病發作,但有吸煙、糖尿病或卵巢功能障礙的年輕女性容易受到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胸痛都是心臟病發作的症狀。其疼痛很可能與心臟沒有關聯,比如其疼痛可能只是短暫、持續幾秒鐘;很可能像刺痛的感覺;疼痛出現在胸部一個小的區域;當你按壓胸部或移動手臂時會感到疼痛;疼痛會放射到腹部和腿部位置。 心臟病發作時 不要開車去急診室 梅農博士強調,假如有上述心臟病發作的症狀,請撥打119送醫,千萬不要自行開車,或者是請朋友開車送你前往急診室,以免前往醫院的途中出現危及性命的狀況。也提醒民眾,預防心臟病發作的最佳方法就是健康飲食、保持運動、避免吸煙、控制三高疾病、定期健康檢查等不二法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457

臉紅、冒痘易忽視 藝人舒子晨以親身經驗呼籲重視玫瑰斑

臉紅、冒痘易忽視 藝人舒子晨以親身經驗呼籲重視玫瑰斑

2021-10-0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玫瑰斑俗稱酒糟,由於「酒糟」兩字容易引發負面聯想,因此正名為「玫瑰斑」,而臉紅、冒痘為玫瑰斑常見症狀,常與青春痘及其他皮膚問題混淆,錯過正確治療的機會,因此期盼透過玫瑰斑衛教宣導,鼓勵有疑似玫瑰斑症狀的民眾主動前往皮膚科診所諮詢,透過專業的皮膚科醫師診斷與治療,擺脫長期的肌膚問題。   玫瑰斑誘發因素多 連藝人也困擾 藝人舒子晨曾透露,過去因不正確的使用刺激性保養品,導致肌膚受傷,長期有皮膚泛紅、乾燥、刺痛與長丘疹的困擾,直至尋求皮膚科醫師諮詢,才被確診為「玫瑰斑」。皮膚專科醫師何秋燕說明,玫瑰斑屬於慢性的皮膚發炎疾病,而導致玫瑰斑的原因與環境及生活習慣相關,像是日曬、熬夜、使用刺激性肌膚產品、常吃刺激性食物、情緒亢奮或易緊張等都可能誘發玫瑰斑。另外,近來醫學研究發現,玫瑰斑與蠕形蟎蟲數量過多也息息相關,何秋燕醫師進一步解釋,蠕形蟎蟲本來就少量存在人體皮膚,但當蟎蟲繁殖過多,大量咬食肌膚表皮和表皮分泌的油脂,加上寄生在蟎蟲體內的細菌,綜合起來可能造成皮膚發炎進而引發玫瑰斑。 正確保養很重要 須遠離惡化因子 針對玫瑰斑患者的肌膚保養,皮膚專科醫師蔣富強建議以簡單自然為原則,不須多道程序,除了避免刺激感較重、揮發性強、含香精、防腐劑的保養品,肌膚偏乾性的患者應著重保濕,而偏油性的患者應注重清潔,適度下降肌膚油度可控制蠕形蟎蟲的量,以達到控制發炎的程度,也可使用健保或自費藥品治療。此外,化妝會造成肌膚一定程度的負擔,若非不得已需化妝,則需選擇清爽好推勻的化妝品。蔣富強醫師提醒,熱會使玫瑰斑惡化,患者應遠離有熱的元素,像是曬太陽、吃辣、喝酒、泡溫泉、桑拿等。除此之外,近來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需長時間配戴口罩,除了悶熱也容易因摩擦引發毛孔發炎或是使玫瑰斑加重。 遵從醫囑並搭配良好作息與保養是關鍵  皮膚專科醫師吳仁欽指出,玫瑰斑雖然無法根治,但目前已有藥物可以有效控制並消除相關症狀,且因每位患者的症狀差異極大,須經由專業皮膚科醫師評估,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吳仁欽醫師強調,醫師的專業經驗與患者的良好配合是治療玫瑰斑的關鍵,切勿自行到藥局買藥來擦或因狀況改善便自行停藥,患者需遵從醫囑定期回診、追蹤與治療,並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與保養習慣,才能長期控制病況,舒子晨也以自身經驗呼籲,若有肌膚問題一定要找專業皮膚科醫師諮詢,聽從醫囑並正確治療,才能與玫瑰斑和平共處。 疑似玫瑰斑須盡早就診並對症下藥 期盼透過玫瑰斑衛教宣導活動,協助有相關困擾的民眾找出問題原因並對症下藥,若想了解更多玫瑰斑資訊請上酒糟不糟衛教網站www.rosacea.com.tw。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475

忽略骨折風險、難防骨質疏鬆症?

忽略骨折風險、難防骨質疏鬆症?

2021-10-04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六十歲的黃阿姨,因為慢性疾病長期得服用類固醇,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所以很認真攝食高鈣的食物、喝牛奶,還是發生骨折」、「七十歲的李阿嬤有骨質疏鬆症,在浴室跌倒造成腰椎、大腿骨骨折,需要住院手術,並且疼痛、行動不便,影響生活品質。」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醫師分享,這兩位病友屬極高骨折風險,因為略積極治療引起併發症。 65歲以上婦女 1/3一生中會骨折一次 隨著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所引發的骨折,對個人生活衝擊、醫療花費影響非常大。黃兆山醫師說,骨質疏鬆症是根據骨密度分為正常、骨質減少、骨質疏鬆、嚴重骨質疏鬆,然而生活中輕微跌倒即引起的手腕、髖骨或脊柱壓迫性骨折,也可以判定為骨質疏鬆。根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之台灣婦女,約1/3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手腕部之骨折,相對的男性有1/5的機會,顯見骨質疏鬆症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疾病。 目的為減少骨折 依照風險綜合評斷治療方針 骨質疏鬆症治療目的是減少骨折,防止併發症所造成的連鎖問題,評估治療可借助估算骨鬆骨折風險高低,考量個人病史,如:年齡、性別、體重、身高、骨折病史、是否抽菸、喝酒、相關疾病、是否使用類固醇藥物等,同時考量家族父母是否曾骨折或骨質疏鬆,另外視力狀況、肌肉協調性、生活或工作環境之安全等跌倒風險,應綜合評斷。 骨質疏鬆症骨折風險評量可分為:極高骨折風險、高風險、低風險,如果忽略骨折風險,很難防治骨質疏鬆症。 黃兆山醫師說明,骨鬆骨折風險高低評估是根據,若有最近12個月內的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有多發性骨折,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類固醇),骨密度T值非常低(小於 -3.0),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FRAX骨折風險超高(如綜合骨質疏鬆性骨折> 30%,髖關節 骨折> 4.5%)屬極高骨折風險的患者,需要積極治療。若己發生脊椎或髖部骨折,骨密度檢測低於「-2.5」,或骨質不足即骨密度於「-1至-2.5」,且經「未來十年骨質風險評估表-FRAX」評量綜合骨質疏鬆性骨折超過20%;髖骨骨折風險超過3%,就算符合高風險,也應治療。若屬低骨折風險的族群,則應即早預防。 治療增加骨密度 同時補充鈣與維生素D攝取 現階段在骨質疏鬆的治療,可減少骨質流失,增加骨密度,並可減低骨折發生率。黃兆山醫師建議,治療同時應加飲食中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適度日曬可由皮膚合成足夠之維生素D,規律運動促進肌肉力量、提升身體的柔軟度及協調性,而生活上避免過量的煙、酒、咖啡,並維持適當體重等,可強化骨質,減緩骨質疏鬆的速度。 持續用藥為關鍵 半數患者中斷治療反骨折 統計上,約有一半的骨鬆患者於用藥後中斷治療,相較於持續用藥的病患,中斷藥物者有較高比例的骨折情形,顯見服藥的規律性對骨骼健康的重要。近來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骨質疏鬆症相關病患,減少外出、運動,可能會中斷治療,若屬於極高骨折風險或高風險者,應持續治療,保持無發生骨折對於骨質疏鬆症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骨質疏鬆是長壽者必面臨的考題,面對則能提早預防及治療,避免嚴重骨質流失所造成之骨折及其併發症,影響生活品質。可適時徵詢相關科系的醫師,依據骨折風險狀況,提供最適切的治療。 (文/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519

擔心莫德納第2劑副作用強烈 哪些族群需注意?

擔心莫德納第2劑副作用強烈 哪些族群需注意?

2021-09-29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 莫德納疫苗來了!國內自9/28日起將提供70歲以上長者接種第二劑,已知施打第二劑疫苗能增加保護力,但仍有不少長輩擔心第二劑mRNA疫苗副作用較強,害怕身體承受不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於26日記者會提醒,若有慢性病且情況不穩定時,則建議暫緩施打。 第二劑嚴重度較強 mRNA疫苗不良反應有哪些? 目前mRNA疫苗有輝瑞疫苗和莫德納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提到,mRNA疫苗不良反應如下: 1、輕微不良反應:(1)常見反應包括疼痛、注射部位發紅與腫脹、發燒、畏寒、頭痛、疲倦、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等,第二劑發生率高於第一劑;(2)淋巴腺腫大、疼痛通常位於注射同側的腋下或頸部;(3)延遲性皮膚過敏反應很少見,在接種部位發生紅疹反應。第一劑接種後4-11天與第二劑接種後1-3天發生,持續2-11天後消失。 2、嚴重不良反應:立即型過敏、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發生率很低。大多發生於年輕男性,於接種疫苗後一個月內發生,大多一週內。但是必須注意有否持續胸痛、呼吸急促、心悸、心跳過速、運動耐受性不良等症狀,例如走路或爬樓梯出現超乎尋常的呼吸急促。 另外,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指出,第一劑接種後,常見注射部位疼痛疲倦、肌肉痛、頭痛等不適,但發燒通常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發燒,18-49歲接種後疲倦、注射部位腫脹、肌肉痛、頭痛、發冷等症狀,症狀隨年齡增加而減少,並於數天內消失。 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 可以施打疫苗嗎? 假如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等,可以打疫苗嗎?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提到,有以上疾病皆建議接種疫苗。而男性、年紀超過65歲、住在安養或長照機構及有以上疾病且未控制,可能為COVID感染後重症的高危險群,且接種疫苗後能有效降低住院及重症的情形,因此建議施打。而注射前不須停用胰島素、血糖藥、血壓藥、膽固醇用藥。 有心臟病史的人 接種會增加心肌炎風險嗎? 如果是心臟病史的人,接種mRNA疫苗會增加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風險嗎?依據疾管署mRNA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心包膜炎指引,mRNA疫苗可使用在多數慢性心血管疾病史之患者中,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穩定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風濕性心臟病、川崎氏症、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和植入式心臟裝置者。因此接種mRNA疫苗不建議採取額外特別的措施。且沒有資料顯示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高於一般人。 這些族群接種前 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 不過,有以下疾病史的人可以接種mRNA疫苗,接種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 - 發炎性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 - 急性風濕熱 - 12-29歲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 - 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單心室循環 - 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 - 心臟移植患者 雖然仍無證據證實具上述病史的患者,接種mRNA疫苗後會增加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但接種前仍需謹慎評估,並於接種疫苗時,應被詳細告知接種疫苗後要注意的症狀,必要時安排回診,以篩檢相關症狀或病徵。評估當下心臟仍在發炎者,建議暫緩接種mRNA疫苗,或考慮使用其他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第二劑不良反應率高 身體有狀況先調養再接種 指揮中心呼籲,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應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再完成疫苗接種後,應於接種處至少留下來觀察15分鐘,如果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至少留下來30分鐘,以利即時處置。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46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