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以為久咳不癒是過敏? 它與新冠同時感染病情恐加劇

以為久咳不癒是過敏? 它與新冠同時感染病情恐加劇

2021-09-2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疫情日益趨緩,街道人群、商家也逐漸活絡,但提醒民眾仍不可鬆懈、應做好個人衛生與防疫生活。根據研究指出,若感染新冠肺炎同時感染呼吸道相關疾病,恐加重患者病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邱政洵副院長解釋,當新冠肺炎合併其他呼吸道細菌或病毒,稱為「多重呼吸道感染」,症狀將會加乘、讓病情變得更嚴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COVID-19期間免疫指導方針」,為避免雙重感染併發重症,建議民眾可接種預防呼吸道感染的疫苗,包含流感、肺炎鏈球菌與百日咳。其中,百日咳是高度傳染性疾病,主要透過飛沬傳染,沒有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 百日咳初期似感冒易被忽略 久咳不癒是警訊 百日咳一般潛伏期約7-10天,也就是感染百日咳桿菌後,約1-2週才會開始出現症狀。邱政洵副院長說明,百日咳病程主要分為卡他期、陣發期與恢復期,卡他期時患者會出現輕微的上呼吸道症狀,如鼻炎、流鼻涕或輕咳等,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感冒、過敏進而被忽略,但此時其實是傳染力最強的時候! 當進入到陣發期時病患會不斷的咳嗽,咳到無法入睡、吃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且時長可能會拖到90-100天之久,這也是百日咳的取名緣由。邱政洵副院長分享,曾有病患嚴重到咳到尿失禁、肋骨骨折、腦出血或眼結膜出血。然而,現在已可透過疫苗提前預防百日咳,除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提升自身免疫力,也可保護家中成員不受疾病威脅! 疫苗保護力有時效 約3-5年抗體會消退 因不同年齡層臨床症狀也有所不同,若嬰幼兒罹患百日咳,常以癲癇、抽蓄或發紺來表現,嚴重可能會呼吸衰竭、併發肺炎、腦病變等嚴重併發症。然而,嬰幼兒的傳染源主要來自於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家庭成員。邱政洵副院長呼籲,孕婦、嬰幼兒照顧者與同住家人都應積極接種疫苗,其中孕婦應把握孕期27-32週施打減量三合一疫苗(Tdap),增加免疫力與體內抗體,同時也將抗體透過胎盤傳給胎兒,以保護胎兒在出生後至接種疫苗間的空窗期。 邱政洵副院長進一步分享,林口長庚曾針對桃園地區的青少年(小六-國二)做過研究,研究中挑選200個一年內沒有接種過百日咳疫苗的學童,進行抽血檢驗百日咳抗體,發現有高達4%的青少年體內抗體很高,其代表近期內有罹患百日咳,也證實了百日咳在青少年間曾流行。因此,根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建議,除出生2、4、6、18個月與5歲的基礎接種時程,11-13歲的青少年可自費接種一劑減量三合一疫苗(Tdap),主要原因為非細胞性的百日咳疫苗,抗體消退的較快,疫苗保護力約3-5年。 成人罹患百日咳恐嚴重影響生活 應提前接種疫苗超前部署 依照百日咳的流行病學,成人較不容易會被診斷出來,但其實成人的保護也很重要。邱政洵副院長也呼籲,為減少感染風險與罹患疾病所帶來的醫療及各種無形成本,19歲以上的成人每10年可依政府建議追加白喉與破傷風的二合一疫苗(Td),其中高危險群如醫療照護人員、孕前婦女、嬰兒照顧者則優先以三合一疫苗(Tdap)接種,以預防百日咳、白喉與破傷風的感染。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409

中秋月圓人也圓! 中醫師曝快速瘦身秘訣

中秋月圓人也圓! 中醫師曝快速瘦身秘訣

2021-09-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當台灣疫情逐漸受控又逢中秋假期,大家生活慢慢回歸正常的同時,這段時間因為防疫宅在家的你,不管是線上上課還是WFH,很有可能早已習慣過著一邊做事一邊吃零食,整天抱著電腦或手機,最大運動量就是走路距離從房間到洗手間,長久堅持養身瘦身完全歸零。若是不想要見到哈哈鏡中的自己,中醫師林朝慶建議均衡飲食並採用中醫療法,亮麗返回工作崗位。 防疫期間放肆吃喝 中秋又暴食容易胖上加胖 新冠肺炎疫情在台肆虐期間,許多公司改採居家上班,不僅得要抵抗家裡其他各種誘惑,如電視、電玩、發懶、甚至是小孩的干擾,還有最可怕的後遺症,不自覺的工作焦慮、隨時都在進食,甚至拿起手機就叫外送,導致身材不自覺的發胖;那恢復正常生活的同時,是不是只要少吃點或是斷食就可以快速恢復身材呢? 對此,中醫診所院長林朝慶醫師表示,暴食之後的瘦身減重並不是只要吃的少就夠了,攝取熱量過低並不會增加減肥速度,極低熱量飲食(800大卡之內)會造成低血壓、怕冷、皮膚乾、便秘、情緒不穩等,不但容易造成復胖,更會造成復胖後再次減肥困難。 中醫學理認為,形成肥胖的原因在於「不均衡的飲食及不良生活習慣」,防疫期間宅在家裡,可能擔心疫情導致焦慮暴飲暴食、家裏買一堆食物囤積,或是拿著手機就叫外賣,種種原因完全符合容易形成肥胖的主因。林朝慶醫師強調,健康的飲食觀念是營養均衡,飲食要適時適量;享用健康的美食是人生中少數的美好體驗,不需要為了減肥而剝奪它,但也不要被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影響而暴飲暴食。 中秋烤肉如何瘦?運用「補」及「調理」 配合埋線自然瘦身 如何歡慶中秋不掃興,想吃烤肉、月餅,又得要減輕身體負擔?狂歡過後要如何健康的快速瘦身呢?林朝慶醫師表示,中醫減重療法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違背人性,採取自然的方式,搭配中醫調理及穴位埋線,自然而然降低食慾,增加飽足感,幫助減肥者減輕生理及心理負擔,運用調理身體的概念,在輕鬆的狀態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林醫師進一步說明指出,中醫減肥療法就是為了幫助減肥者改善體質,進而擺脫上述不健康的習慣而建立;目的在於養身健康,減肥只是間接達到的效果,與坊間盛行的各種減肥法辛苦追求體重減少1、2公斤的目的大相逕庭。 中醫的穴位埋線減重是針灸減肥的延伸治療,結合傳統針灸及現代醫學工具,透過穴位埋線雕塑身形。一般針灸減重需每天治療,但透過穴位埋線,能以線代針、引起長效針灸感,達到健脾益氣、疏通經絡、溫中散寒、調和陰陽氣血的作用,穴位埋線讓身體容易肥胖的部位,例如:小肚子、大腿、手臂、後腰部、小腿等等,讓身形更加結實及健康美麗。 穴位埋線減肥常使用與脾胃經相關的穴道,例如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等,但因為每個人體質和想改善的肥胖位置不同,所以實際埋線穴位也不盡相同;通常埋線後,若生活作息很正常,經驗上一般人1個月約可減肥3~5公斤。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379

口罩世代,醫美微整一起COVER

口罩世代,醫美微整一起COVER

2021-09-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到2021年,口罩成為防疫的日常必需品,也因此許多人選擇在這個時機,開始選擇踏入醫美保養的行列,進行五官的微調與肌膚的修復。醫美診所沈若蘭院長表示,詢問醫美療程的年齡層變廣,過去不曾進入醫美保養的民眾,因為有了口罩的掩護以及居家工作,對於臉部的微調改變增添多一份的安心。 口罩上最在意 皺眉紋、下垂眼尾詢問度最高 沈若蘭院長分享,戴上口罩後,人與人視覺焦點會集中在眼睛、額頭,各式各樣的表情,更會開始注意以往忽略的細紋。額頭詢問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抬頭紋、皺眉紋以及象徵事業貴人運的飽滿寬盈額頭。 眼部美容詢問度也很高,希望擁有明亮有活力的神情,具體內容如改善憔悴眼神(眼袋、淚溝)、凹陷的眼窩、大笑時的魚尾紋以及下垂的眼角。透過評估,部分民眾施以填充的注射劑型在眼部周圍與額頭,會具有視覺豐盈及減齡的呈現效果。動態皺紋則建議採用肉毒,改善因表情時而顯露的細紋,做積極型的防禦。 口罩下想修補 暗沉斑點與法令紋最想Delete 以往淡斑雷射是屬醫美微整最熱門的療程之一,疫情期間詢問度更是增加三成。醫美診所沈若蘭院長指出,雷射後最重要的就是術後的保養及修復,避免反黑。少數患者醫美術後的前幾日難免會有敏感泛紅與腫脹,而擔心周圍的注目詢問,疫情期間的口罩反而成了雷射術後最好的防護,因此改善暗沉的皮秒雷射外,杏仁酸煥膚、淨膚雷射、脈衝光等美白保養療程,也深受民眾喜愛。 年齡層擴大往下 電音波成新寵 肉毒也獲年輕人接受 越來越多民眾對於雷射術後的保養觀念已經開始建立,修復保養的期間需要小心維護。其中具有消費能力的輕熟女族群,傾向選擇沒有術後修復時間的電波、音波療程,做肌膚鬆弛的改善。而可改善眼部細紋的眼周探頭,因能減少細紋與視覺上的拉提,更是輕熟女間最想做的夢幻療程首選。 醫美療程的年齡層下擴,近期深受年輕網美指定的陳亮宇醫師表示,肉毒過去刻板印象是40-50歲需要消除皺紋時才選擇的項目,近期因網路資訊快速流通,韓國醫美的流行資訊與IG網紅的打卡分享,也逐漸在年輕一代族群的接受及造成疫情期間的話題。 沈若蘭院長提醒,因施打的部位與療程效果,需依照個人的體質與五官呈現做評估,因此第一次想做醫美療程的民眾,除了術前要給專業的醫師做諮詢,更要慎選具有品質認證的診所才能擁有安全保障的醫美體驗。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380

傷口小、恢復快 達文西手術微創治療大腸直腸癌

傷口小、恢復快 達文西手術微創治療大腸直腸癌

2021-09-13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位居全國癌症前三名,早期無明顯症狀,因此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須施以手術治療。現今醫療技術發達,除了傳統開腹手術之外,新型微創手術如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以手術傷口小、疼痛度低、恢復期短等優勢成為治療大腸直腸癌的新趨勢,其中達文西手術又可說是腹腔鏡「進階版」,可到達更多過往受限的刁鑽角度。 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鄭益和醫師表示,隨著醫學進步治療方式越趨多樣,醫師除了需站在專業角度診斷之外,病人也有知道手術選項的權益。 以自己的看診習慣為例,術前告知病人所有手術選項及分析其優缺點,術後也會建議病人有問題的話直接諮詢,不僅可以避免口耳相傳產生的誤會,也能讓病人術前心情較安定。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高 50歲以上風險隨年齡增加 大腸直腸癌好發於年長族群,國健署統計,50歲以上作定期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民眾中,約有5-7%進一步篩檢後確診大腸直腸癌。 成大醫院直腸外科主任陳柏全解釋,其他高風險因子還有家族癌症基因遺傳史、長期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患者,和有不良習慣如長期抽菸、喝酒等族群,但比例還是都不如年齡影響來的多,因此每兩年一次免費檢測,及早發現和治療還是關鍵。 傳統開腹手術疼痛度高 微創手術傷口小成趨勢 目前大腸直腸癌手術治療方式可簡單分為傳統開腹手術及微創手術,陳柏全醫師說明,傳統開腹手術傷口大、恢復期長。近二十年來微創手術技術進步,以成大醫院為例,目前超過一半患者都要求施作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又可分為「腹腔鏡」、「達文西手術」兩大類,兩類各有優缺點。陳柏全醫師表示,達文西手術具有一定技術門檻,需接受訓練還要拿到認證,自己到現在仍常到全台各大醫院觀摩、學習。但若醫師熟悉操作後,達文西手術使用上比腹腔鏡更靈活,能到達更多過往受侷限的角度。 不想做人工肛門?43歲男藉達文西手術重拾正常生活 若為超低位直腸癌患者,一般手術後需將肛門全切除,裝置人工肛門。鄭益和醫師分享,曾有一位43歲男性患者,因怕影響到社交與正常生活不想做人工肛門,使用化療、放療治療無效,後轉診過來施作達文西手術,不只不需做人工肛門且恢復良好,目前定期追蹤也沒有影響到生活。 鄭益和醫師補充,微創手術優勢明顯,但還是有一些族群不適合施作,例如心肺功能不好,不適合進行長時間麻醉,這類型族群使用傳統開腹手術速戰速決可能較適合。 初期症狀不明顯 這些警訊須注意! 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鄭益和醫師表示,以臨床經驗來看大便流血約95%都是痔瘡,光以此來判斷不夠可靠。 民眾平時可注意運動時易不易喘,大便形狀跟頻率是否改變,或女性如有進行健檢時,可多留意3-5年內血紅素是否有突然下降的趨勢,若有以上現象建議就醫諮詢,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307

孤獨最高等級 網:一個人動手術!

孤獨最高等級 網:一個人動手術!

2021-09-0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日前網路上流傳了一張「國際孤獨等級表」,並將孤獨劃分為十級,上榜的不只有一個人去咖啡廳、一個人看電影,居於首位的一個人動手術,更讓網友直呼:孤獨最高等級!雖然表格以趣味性居多,但也讓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暨海扶刀中心負責人鍾國騰醫師發文分享,不久前就有一位子宮肌瘤患者君君因不想勞煩家人,一個人從南部北上進行海扶刀手術,因海扶刀為無創治療,過程相對安全快速,讓君君即便一個人也能順利完成治療。 多發性子宮肌瘤引起解尿困難 患者需積極治療 鍾國騰醫師說,君君是一位多發性子宮肌瘤的患者,因肌瘤壓迫到膀胱,已經有一段時間都解尿困難,影響到生活品質,需要盡快手術處理肌瘤。而先前君君向鍾醫師表示,這次北上手術不想麻煩家人,因此考量到君君只有一個人,加上多發性子宮肌瘤容易復發的情況下,最後決定透過不必動刀、術後恢復期短且復發率相對較低的海扶刀進行治療。 核磁共振清楚分辨軟組織 海扶刀術後恢復期短 針對海扶刀這項子宮肌瘤治療新科技,鍾國騰醫師說明,進行手術前,會安排患者進行核磁共振術前檢查,因核磁共振擁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能力,可以清楚的呈現出組織與病灶間的對比,即便多發性肌瘤也能清楚地找到每個病灶,降低術後復發率,另外,核磁共振能夠判斷肌瘤為良性或惡性,在術前就能確定患者是否適合進行海扶刀。 鍾醫師補充,海扶刀是透過體外超音波聚焦來消融體內肌瘤,患者僅需俯臥在儀器上,就能完成這項無創手術,因海扶刀治療過程中不必動刀、不須穿刺也不會流血,能大幅縮短患者術後恢復期,而君君在術後也能立即拔除尿管下床解尿,並在醫師的同意之下,術後隔天就能夠返家。 現今社會型態忙碌 盼海扶刀使現代患者受惠 鍾國騰醫師表示,對於欲進行重大或需全身麻醉手術的患者,通常會建議過程中有親友陪同,以便做任何決定,並照顧患者術後起居,雖然一個人動手術被稱作為孤獨最高等級,但現今社會繁忙,門診中的確遇到不少患者因家人沒時間陪同或時間湊不上,只能自己一個人進行手術,而海扶刀的出現,就能符合這些患者的需求,也希望未來有更多子宮肌瘤患者因此而受惠。 健康醫療網: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256

用眼過度也會長蟲蟲?防疫期眼瞼螨蟲患者增

用眼過度也會長蟲蟲?防疫期眼瞼螨蟲患者增

2021-09-01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雖然疫情趨緩,但防疫期暴增的用眼量導致的症狀卻不會因此消失。知名眼科診所的角膜專家梁章敏醫師分享,用眼過度第一個反應的就是眼睛乾澀,過往乾眼症多半發生在高齡者身上,但近年來30-40歲求診的人也變多,且乾眼症還可能因為瞼板腺阻塞,造成油脂堆積,進而引來螨蟲,導致眼瞼發炎、出現分泌物,眼睛更乾的惡性循環。 淚水含水分與油脂 分泌不穩為乾眼症 過去對乾眼症的定義是淚水不足,梁章敏醫師解釋,近年來已經重新定義,除了淚水不足,還包含油脂不足,只要淚水成分質與量的分泌不穩就屬於乾眼症。他進一步說明,淚水組成除了淚腺分泌的水分之外,還有眼瞼中瞼板腺分泌的油脂,幫助淚水不要快速蒸發,上下眼瞼緣就如同水庫,眨眼時淚水會均勻分布在眼表面上,保持眼睛濕潤。若眼球表面淚水在5秒內就崩裂,即為乾眼症。 眨眼不完全、次數減少 眼表溫度低恐致乾眼   為何用眼過度會導致乾眼症?梁章敏醫師說,正常眨眼上下眼瞼合起,擠壓眼瞼中的瞼板腺,使其分泌油脂,眼瞼打開時帶上覆蓋油脂的淚水,太專注用眼時,眨眼動作反而不完全,或是眨眼次數減少,無法確實擠壓腺體,讓油脂堆積在出口導致堵塞。另外,若是天氣冷或待在冷氣房,眼表溫度低,也會使油脂固化,導致乾眼症。他也提醒,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也會降低眼睛的敏感度,進而減少眨眼次數,導致乾眼症。 油脂堆積吸引螨蟲 眼睛太乾致角膜受損 瞼板腺口堵塞會導致發炎,乾眼症較嚴重患者,可以明顯看到眼瞼緣的新生血管(血絲),有時會有分泌物結塊的眼屎,梁章敏醫師指出,除了容易孳生細菌、讓發炎更嚴重之外,也會吸引肉眼看不見的螨蟲,提供源源不絕的食物。通常患者起床時會感到眼屎多、乾澀、眼睛紅癢及視力模糊等,提醒有上述不適症狀者盡快就醫,避免造成乾眼症、發炎的惡性循環。梁醫師也提醒,乾眼症並非只有眼睛乾澀而已,眼表面過於乾燥,眨眼時會造成角膜損傷、神經破壞。 治療疏通瞼板腺 熱能融化油脂、探針疏通管道 梁章敏醫師表示,乾眼症的治療可依輕重程度分為藥物、眼瞼板脈衝光、熱脈動治療儀及手術。藥物除了補充水分之外,其中自體血清還能修復神經,提升眼睛敏感度,增加眨眼次數;脈衝光可使皮膚表面的血管收縮,減少血絲,熱能也能將阻塞腺體的油脂融化;熱脈動治療則是將儀器夾在眼皮上,以固定溫度軟化眼瞼內阻塞的油脂並按摩疏通瞼板腺。若瞼板腺已萎縮的患者,也可考慮探針手術,直接物理疏通,並促進腺體分泌新油脂。 梁章敏醫師也分享臨床案例,有位26歲的動畫師,三級警戒期間在家工作,每日工時過長,用眼過度到眼睛乾澀難耐,就醫檢查才發現,不僅瞼板腺塞住,血管增生眼球布滿血絲、發炎、角膜破損,甚至已產生角膜神經病變,更影響淚水分泌。梁醫師以探針疏通萎縮的瞼板腺,並給予藥物、人工淚液治療,情況好轉許多。 補水治標不治本  用眼30分鐘需休息 乾眼症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梁章敏醫師提醒,點人工淚液補水只算治標,要確保瞼板腺疏通,分泌無礙才算是治本。並提供幾項護眼建議: 1. 每用眼30分鐘需休息 2. 多眨眼避免眼球乾澀 3. 勿固定距離用眼太久 4. 常熱敷疏通瞼板腺 5. 補充Omega-3的好油降低發炎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188

疫情生活下的數位醫療 思覺失調症病友在家也能回診!

疫情生活下的數位醫療 思覺失調症病友在家也能回診!

2021-08-2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 新冠疫情期間,思覺失調症患者仍要穩定回診!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成癮司法精神科主任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許多病患擔心搭乘交通有染疫的可能性,減少來院看病的次數。為了不因疫情中斷治療,現在醫療單位實施電話、視訊診療或遠端心理諮商來降低衝擊,同時搭配長效針劑治療,可以幫助思覺失調症病友穩定控制病情,鼓勵患者穩定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透過電話、視訊診療 病友不出門也能回診 疫情生活下的數位醫療對策,許多醫院、診所陸續推出電話、視訊診療及遠端心理諮商。李俊宏主任表示,以往遠距醫療多針對離島偏鄉或是特殊需求,現因應疫情,放寬遠距醫療的照護對象及模式,讓病友不用出門也能回診。預約後可以Line、FB、電話進行看診,並進行身分審查,個案必須截圖,並清楚核對身份資料,免於冒名頂替的問題。 若是以電話問診者,李俊宏主任提到,可將照片傳至信箱確認身份;若以上都有困難者,沒辦法通過認證,再於領藥時確認身分。近年法規有調整遠距諮商辦法,個案在醫師處方之下,經安排進行遠距諮商,個案可透過網路與心理師一對一來做心理治療。除非有特別需求或藥物順從不佳,仍可以維持居家治療,至病患家中做訪視。 他也分享國外去年封城作法,思覺失調症患者因而降低人際互動,其實對病情不利,因此也提供虛擬實境讓病人參與,更有現實感。 目前觀察數位醫療的成效不錯,減少來院暴露感染的風險,提高服務滿意度及接受度,只是取藥受到限制。李俊宏主任分享去年美國的包裹郵件系統,可以直接將藥物寄到患者家中,但國內法規限制較不同,還是得回到醫院取藥。 思覺失調症自行停藥 復發風險高達八成 現行思覺失調症病人之臨床用藥方式,包含口服與注射藥物,但病人經常因為要每天吃藥,藥物順從性低,經常發生中斷治療導致病情惡化,甚至自傷、傷人的情況。李俊宏主任指出,停藥的風險是可能復發,「根據研究統計,停藥一年,復發的風險可以高達七八成以上。」 如果發作次數越多次、時間越長,將導致腦部細胞凋亡,影響腦部功能包含記憶力、注意力、邏輯推理等功能,衍伸疾病控制更加困難,甚至需加重藥物劑量來控制疾病,進而會出現自殺、暴力、攻擊行為、決策受到症狀干擾,影響經濟生活等問題。 新一代長效針劑 降低疾病復發機會 為了提升病人服藥順從性,可透過施打長效針劑協助穩定病情。李俊宏主任表示,民眾對長效針劑有誤解,認為療效不佳,新一代的長效針劑相對於舊型的針劑或口服藥效果,在保護腦部功能方面較好,減少副作用。有些患者並非不願意服藥,只是可能因為病情忘記吃藥,而現已有一個月或數個月施打一次的新型長效針劑,可減少不服藥所導致的復發機率,且國外研究,對於初次發作個案,初期使用可穩定病情、及早回到常規,保護功能會比沒有服藥來得更好。 鼓勵病人穩定就醫 呼籲社會多包容 新冠疫情期間,醫療不中斷,除了視訊診察、遠端諮商等,李俊宏主任指出,如果有困難還是可以來院治療。不過有部分患者因為受限於體質以口服藥物來治療,家屬多鼓勵患者來提高服藥的意願;而人際互動減少不利病患的病情,鼓勵透過遠端視訊設備來維持基本的社交,對於個案情緒能有改善。此外,家屬也可以協助個案在家中進行輕度運動等訓練,讓個案的生活作息較穩定。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099

選擇這麼多,您還在「非普拿疼不可」嗎?國產學名藥 提供多廠牌選擇

選擇這麼多,您還在「非普拿疼不可」嗎?國產學名藥 提供多廠牌選擇

2021-08-20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針對近期國人普遍接種COVID-19疫苗而引起的不良反應與副作用,醫師普遍建議施打後,若有發燒症狀,可服用解熱鎮痛劑如:普拿疼(Acetaminophen)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民眾誤解以為只有普拿疼一種產品可以購買,造成市場上缺貨,導致民眾人心惶惶。 乙醯胺酚可解熱鎮痛 同成分還有180種藥 在緩解解熱症狀這些不良反應常用的藥品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除「普拿疼」是其中一種藥品「商品名」之外,相同成分學名藥的解熱鎮痛劑,國內也有許多藥廠都有生產,登錄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中即有180項不同品名的廠牌可供民眾選用,國產製藥的製劑品質與製程水準採用國際PIC/S GMP標準,品質獲國際認可,民眾均可在各大藥局諮詢藥師並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148家台灣藥廠取得國際認證 國產藥品有保證 臺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蘇東茂理事長於2013年與食品藥物管理署攜手推動台灣加入「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The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Convention and Co-operation Scheme, 簡稱 PIC/S),2021年全國148家藥廠均取得PIC/S GMP認證,國產藥廠的製藥品質已是國際水準且行之有年,民眾在藥局購買經藥師指示藥品時,可詢問藥師的建議,安心選購優質的國產藥品。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060

知否知否?女人也會腎虛! 中醫補腎助她好孕到

知否知否?女人也會腎虛! 中醫補腎助她好孕到

2021-08-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知否知否?腎虛不是男人的專利,女人也會腎虛!女人腎虛往往造成許多婦科疾病,不孕症首當其衝。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分享兩個女性不孕症真實案例分別是33歲劉小姐與32歲楊小姐,兩人經過診斷皆屬於中醫所謂「腎虛」體質,所幸中藥調理後都順利自然懷孕,一圓當媽媽的心願。 中醫補腎助她一舉得男 擺脫流產夢魘 33歲劉小姐被西醫診斷有多囊卵巢症候群,平常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舒服症狀,但是之前不幸反覆流產多次,原因都是胎兒沒有心跳,讓她心情大受打擊。後來在先生鼓勵之下,不辭路途遙遠從台北來到台中看診,林襄穎醫師診斷她是「腎虛體質」,給予補腎中藥包括: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肉蓯蓉、巴戟天等等,先生也搭配服用中藥,雙管齊下,果然順利懷孕且一舉得男,日前傳來可愛小寶寶照片,與診所醫護人員共同分享喜悅。 她不孕6年 中醫補腎助她一圓求子夢!   32歲楊小姐不孕6年,期間好不容易有過一次懷孕但卻胚胎萎縮,婦產科告知是「空包彈」。後來在醫學中心做了詳細檢查,包括超音波、抽血、輸卵管檢查等全部顯示正常。於是她奮力一搏,做了兩次試管嬰兒,沒想到又失敗,後來在親友介紹之下求助中醫師林襄穎,開始服用補腎中藥例如:菟絲子、淫羊霍、蛇床子、女貞子、旱蓮草之類,在沒有使用任何西藥或人工試管情況下,她順利懷孕且平安生產,為表感謝之意還送了花籃來診所。 林襄穎醫師表示,像劉小姐這樣的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常見「不排卵」或「卵子品質不佳」。不排卵當然不會懷孕;有時有排卵但也會因為卵子品質太差而自然淘汰,沒有心跳導致流產,中醫認為都是腎虛造成。補腎中藥不但可促進排卵,更可讓卵子品質提昇,直接為懷孕加分。 至於楊小姐可從她的基礎體溫表看出端倪,高溫期常有未達攝氏36.7℃或在一段高溫期當中卻常常降至36.7℃以下,乃是黃體功能不足的表現,再加上中醫診斷發現楊小姐白帶偏多、腰痠、怕冷、脈濡弱、舌質淡胖、臉色白都是腎虛表現,因此中醫主張補腎。 中醫具備獨到診斷模式 著重望、聞、問、切! 林襄穎醫師提醒,很多病患做了西醫檢查結果正常,就堅信自己沒問題,其實這個觀念要修正,就像楊小姐抽血檢查黃體激素雖是正常,但不代表黃體功能就一定正常。所以,不孕患者有時候可以換個診斷模式,例如楊小姐改由中醫診斷進行望、聞、問、切,其症狀白帶偏多、腰痠、怕冷、脈濡弱、舌質淡胖、臉色白等等,都可立刻看出是腎虛體質,只要對症用藥補腎,懷孕指日可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983

眼袋顯老無神怎麼救? 複合式眼袋手術隱密上工

眼袋顯老無神怎麼救? 複合式眼袋手術隱密上工

2021-08-10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上班族洪小姐在公司擔任高階主管,每天日夜忙碌,眼袋漸漸顯現,看起來疲憊又老態,想進行眼袋手術又怕恢復期太長,傷口被同事發現不好意思。後來至整形外科診所,經林敬鈞醫師評估後,為洪小姐進行複合式眼袋手術,不以傳統外開來割眼袋,完全看不出疤痕,恢復快速,也明顯改善眼袋,看起來更有精神。 年紀增長眼袋現形 傳統手術有傷口、恢復期長 隨著年紀增長,肌膚中的膠原蛋白流失、肌肉逐漸鬆弛,會出現細紋、下垂,漸漸形成眼袋,外觀年齡隨之增加,因此許多愛美女性都希望能去除眼袋。整形外科林敬鈞醫師表示,傳統眼袋外開手術會在下眼瞼處製造切口,再將多餘的脂肪、鬆弛的肌膚去除後,調整眼輪匝肌的張力後縫合。但通常僅能處理單一眼袋問題,且術後易併發眼瞼外翻,恢復期較長。 眼袋周圍鄰近中臉與蘋果肌,消除眼袋後想要合併改善贅皮、皺紋與蘋果肌下垂等問題,除了傳統外開眼袋手術之外,還需合併其他療程或多次手術。林敬鈞醫師指出,因應需求及技術進步,發展出複合式眼袋手術,手術進行時由下眼瞼內側的結膜切開,避開臥蠶和下眼瞼板,直達眼袋脂肪層,將多餘眼袋脂肪部分取出、部分回推填補淚溝。 複合式眼袋手術 隱痕無外顯傷口、恢復期短 脂肪直接回填淚溝沒有自體脂肪移植存活率的問題,可同時改善黑眼圈並保留臥蠶,眼下有細紋者可合併隱痕修眼下贅皮,蘋果肌下垂者可合併蘋果肌拉提,一次手術可同步解決共生的眼周問題,且沒有外顯傷口,恢復期短,民眾接受度高。 複合式眼袋手術自20至70歲皆有成功有效案例,全年齡層幾乎都可適用。整形外科院長林敬鈞醫師說明,會針對不同年齡層進行客制化手術設計,以45-70熟齡年長者來說,通常眼輪匝肌與皮膚膠原蛋白流失,因年紀大下眼框隔膜鬆弛,會出現嚴重眼袋問題及眼瞼下垂,透過複合式眼袋手術,將脂肪回填淚溝,並將眼下多餘的皮膚修掉,拉提蘋果肌與中臉。 適合全年齡層 一次手術解決眼周與中臉複合困擾 若是30-45輕熟齡者,多半因為生活習慣不良、睡眠不足、精神壓力大,造成中度眼袋問題,眼周多細紋或皺紋,下眼皮也會出現有贅皮,也可透過複合式眼袋手術修飾。20-30年輕人眼周較無細紋,多半為先天性眼袋或3C過度使用,造成輕微眼袋或蘋果肌下垂,也可利用複合式眼袋手術,順帶拉提蘋果肌。 雖然年齡層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同,但經由專業的整形外科醫師,以複合式眼袋手術,也能應用於全年齡層。林敬鈞醫師建議,有眼袋、淚溝困擾的民眾,可以先諮詢專科醫師,與醫師討論適合的療程,才能獲得CP值最高的方式,回歸年輕美麗。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96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