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檢測腫瘤基因變異晚期乳癌治療更有效率

檢測腫瘤基因變異晚期乳癌治療更有效率

2021-10-21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醫師,您看我還能活多久?」「接受治療會不會好?會不會復發?」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副院長暨腫瘤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葉顯堂在門診中,常遇到乳癌病患很關心上述議題。他說,問題的答案往往因乳癌期數、亞型不同而有差異,尤其是PIK3CA腫瘤基因變異資訊,更有助擬定精準治療策略,對於晚期乳癌病患,這些訊息很可能就是延續生命、決定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 葉顯堂醫師分析,乳癌區分為管腔A型、管腔B型、標靶HER2(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型與三陰性等亞型,在台灣,這亞型大約占了7成,管腔型意味著腫瘤細胞為「荷爾蒙受體」(HR)陽性表現,第一線治療多為抗荷爾蒙藥物,不過在治療後3年內與7到9年間為復發高風險期,病患對於復發的憂慮常化為沉重的身心壓力。 了解基因變異訊息,精準掌握治療先機 為了掌握乳癌精準治療方向,醫師除了要了解病患的亞型類別,腫瘤基因變異型態也是重要參考指標。像BRCA1、BRCA2屬於先天致癌基因。另有其他基因變異也會左右乳癌風險。目前醫界熟知的乳癌致癌基因超過十個,像PIK3CA就特別受到矚目。 事實上,國外不少學者曾針對PIK3CA做研究,結果發現,荷爾蒙受體陽性、標靶HER2陰性的病患中,約40%帶有PIK3CA基因變異,且癌細胞容易對化療產生抗藥性,近年來,已發展出PI3K抑制劑標靶新藥,對於病患能產生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延續生命,也要兼顧生活品質 2019年,國際臨床研究SOLAR-1顯示,帶PIK3CA基因變異的病患在接受PI3K抑制劑標靶新藥合併抗荷爾蒙藥物後,腫瘤受到控制,平均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達11個月。此外,葉顯堂醫師也留意到,雖有6成的用藥者產生高血糖副作用,或部分病患用藥後引發皮疹、腸胃不適與腹瀉等副作用,但只要提早治療、調整藥物劑量,問題便可獲得改善,病患對後續療程才不會抗拒,在生命延續的時刻,也才能兼顧生活品質。 談到PIK3CA基因檢測時機,葉顯堂醫師認為,當晚期乳癌病患的HR是陽性,標靶HER2為陰性,又對第一線治療產生抗藥性,便會建議做PIK3CA基因檢測,比較推薦的做法是抽取癌症組織進行「次世代定序」(NGS)或「即時聚合酶鏈反應」檢測(Real-time PCR)。若抽血檢驗血漿裡的癌細胞DNA,結果也會類似,原則上直接取癌組織做檢測會較為準確。 醫療照護團隊攜手,守護病患身心靈 另外,面對乳癌病患的重重身心壓力,葉顯堂醫師也與該院醫療照護團隊合作推行認知團體治療、正念減壓團體與活力學苑等課程,並邀請營養師加入照護團隊,讓病患在全方位的醫療與照護下可以擁有更健康的生活,且身心壓力也能充分釋放。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565

疫苗施打超便利知名車隊敬老愛心計程車台東也搭得到!

疫苗施打超便利知名車隊敬老愛心計程車台東也搭得到!

2021-10-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年統計,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達到總人口的14%,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老年人口比將成長到20%,等於全台有五分之一人口是老人,長照議題儼然成為政府施政重點之一。國內計程車業龍頭知名大車隊,由於車輛總數高達2.2萬台,成為各地方政府推動老人福利政策的合作首選,除了提供施打疫苗專車之外,更獲得台東縣政府合作車隊,提供銀髮族及身障朋友愛心計程車服務。 知名車隊為長者及身障人士提供服務  10月起擴大至台東 國內計程車業者龍頭知名大車隊,由於總車輛數2.2萬台,遍及全台,加上多達28種多元化支付方式,讓車隊成為各地方政府推動老人福利政策的合作首選。知名大車隊獲得台東縣政府指定獨家合作的車隊,10月1日起為銀髮族及身障朋友推出愛心計程車的服務,接送民眾施打流感疫苗、新冠肺炎疫苗。 響應各地老人福利措施  敬老卡折抵車資 知名大車隊持續響應各地的老人福利措施,成為全台最多「敬老愛心卡」配合的車隊。目前提供「敬老愛心卡」折抵計程車車資的範圍全台共有3縣市,包含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單趟車資最高折抵金額分別是50元、72元、85元。 現在更擴及服務範圍至台東縣,只要設籍並居住於該縣市,且年滿65歲以上或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民眾,每月補助1,500點,持「臺東卡(博愛卡、敬老卡)」搭乘車隊計程車,單趟車資最高折抵72元;車資100元以下折抵36元,101元以上可折抵72元;以台東地區起跳價100元為例,如總車資為110元,折抵後僅需支付38元,提供台東地區長者與身障人士新的交通工具選擇。 防疫措施高規格  打造樂齡交通新日常 在防疫期間為使長者及身障人士用車更安心,知名大車隊提供全業界最高規格防疫措施,也提供多元叫車方式,不僅可透過電話預約告知使用「敬老愛心卡」、也可以路邊攔車,選擇有貼「敬老愛心識別車貼】的車輛、或者以APP從付款選項中點選「敬老愛心卡」進行叫車。並提供體貼乘車需求,APP確認叫車可選擇「收納輪椅」、「協助上車」或「不要休旅車」的選項,同時還有防疫及後疫時期廣受好評的「不聊天」、「空氣清淨」選項以及全台隨車配備酒精消毒瓶,提供長者與身障朋友安心的樂齡交通新日常。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66

換季皮膚乾、眼睛糊 眼科醫教你護眼拒當乾眼糊矇族

換季皮膚乾、眼睛糊 眼科醫教你護眼拒當乾眼糊矇族

2021-10-2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天氣轉涼,許多人開始注重皮膚保溼,但也別忘了日常的眼睛保養,入秋後空氣中的濕度及溫度下降,除了身體各部位容易乾燥外,眼睛也容易產生乾澀、發癢、發紅等問題,新竹眼科診所蔡綉娟院長指出,季節交替期間,因眼睛容易乾澀、視力不清楚而前往就醫的患者明顯增加許多,千萬不要忽略這些症狀,當心成為乾眼糊矇族一員! 眼睛乾癢,以為是換季過敏?其實是乾眼疾病暗中作祟! 換季期間,眼睛容易乾澀、發癢等,不少人會誤以為過敏發作,但其實是乾眼疾病或過敏性結膜炎所引起!除此之外,氣溫變化大,人體的免疫系統也就容易產生問題,一旦免疫系統出現狀況,除了會影響身體各部位的發炎,許多人也會有眼睛乾澀的問題,主要原因多為免疫系統攻擊淚腺,淚水分泌異常,導致乾眼疾病的產生,這些都是季節轉換之際,眼科就診人數增加的原因之一。 面對這些因氣候所產生的眼睛不適,除了服用抗過敏藥物、正常規律作息外,醫師表示,正確的治療方式也是重點之一,倘若延後治療、使用錯誤方式緩解,都可能會造成乾眼疾病加劇! 眼睛補水真的有補對水?眼藥水、食鹽水、人工淚液哪種才對? 許多人面對眼睛乾癢、不適,總會想說:「用生理食鹽水沖掉眼睛表面的雜質、異物眼睛就不會癢或有異物感吧!」、「點一個涼涼的眼藥水,眼睛癢、血絲的問題都被解決了很方便!」這些日常的習慣,其實都是錯誤觀念,甚至會讓乾眼疾病的症狀加劇! 挑選適合乾眼疾病的眼睛保健品時,第一步便是了解眼睛的構造,眼睛的表面有一層薄薄的淚膜,主要的功能是保持眼睛的濕潤,防止水分流失,而淚膜又可以分為脂質層、水層、黏液層,所以治療乾眼疾病不只是補水而已,更重要的是讓淚膜穩定、脂質層正常分泌、強化鎖水。 了解生理食鹽水、人工淚液、開架式眼藥水的差別,我們可以從各個產品的成分、功效、補水效果去認識彼此之間的差異。 生理食鹽水的功效是沖洗眼表髒汙,只適合用在緊急的清理,過度使用反而會破壞眼表面的淚膜,導致水分更容易蒸發,乾眼症狀反而會加劇!而開架式的眼藥水,大多是透過血管收縮劑去減少血絲的產生,蔡醫師也表示,眼睛發紅有血絲其實是在釋放警訊,如果使用這種方式去壓抑,不僅沒有達到緩解,反而會延後後治療,造成眼睛不適的情況惡化! 人工淚液除了補水外,更重要的是能夠修復眼表面的細胞讓讓淚膜更穩定,保護水分、穩定油脂分泌,除此之外,添加鎖水因子也能夠延長淚水在眼表面停留的時間,同時達到「鎖水」、「補水」、「安全」三項保護,讓眼睛水亮不乾澀。 乾眼症狀千萬別輕忽,眼睛保養從日常開始落實! 近年來,生活型態的轉變,乾眼疾病成為許多人的困擾,除了減少3C產品的使用時間、睡眠充足、作息正常外,更重要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許多人都是因為自我誤判,導致眼睛乾澀問題惡化。 蔡醫師也提供幾項可以從生活中簡單判斷是否罹患乾眼疾病的方式,除了乾澀、異物感之外,有時看文件時視力不清楚、晚上眼睛容易乾澀、眼睛表面三點鐘及九點鐘方向有較多血絲產生,都有可能是乾眼疾病悄悄找上門!除了即時就醫治療外,也可以諮詢醫師使用人工淚液,養成固定使用習慣,讓鎖水、補水雙管齊下,眼睛乾澀不再是日常煩惱,輕鬆告別糊矇族。 新竹眼科診所 蔡綉娟院長 【醫師簡歷】 國泰醫學中心 眼科主治醫師 新竹國泰醫院 眼科主治醫師 鑫明聯合診所 眼科主任 臺北市立仁愛醫院 眼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眼科專科醫師 愛爾康 糊矇族的好夥伴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04

古代人罹癌怎麼治療?帶你窺探中醫治癌症的秘密

古代人罹癌怎麼治療?帶你窺探中醫治癌症的秘密

2021-10-20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癌症病人通常尋求西醫的治療,但回溯到古代,中醫針對癌症會如何診斷以及治療呢?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骨傷科主任王健豪表示,西方醫學有微觀的觀念,會利用病理切片、顯微影像等方式來診斷癌症,但中國古代沒有顯微鏡,看不出細胞病變,因此在中醫理論上,只要出現腫塊或硬塊,都認為是「癌」,並以「痰瘀」及「毒邪」兩者來區分是因身體代謝機制不良引發癌症,還是因外在病毒感染而罹癌。 Q:在中醫的理論當中,癌症的定義是什麼? 中醫的理論當中,強調五臟六腑平衡的觀念,氣血必須調和、能量流動必須順暢,不過一但身體的平衡被破壞時,就會產生病變,王健豪表示,古代認為體內不正常的物質都稱為「痰」,原本身體應該要能正常將廢物代謝出去,但如果沒有順利排出廢物,日積月累之下,就會變成「痰瘀」,進而產生腫瘤、癌症。 至於「毒邪」,王健豪表示,例如鼻咽癌,是因EB病毒感染而造成,這可以視為「外在條件」,因此中醫會認為是「毒邪」的一種,或是石綿導致肺纖維化,進而進展成肺癌,也可稱之毒邪。「毒邪」和「痰瘀」分別可以獨立產生癌病變,也可以是因這兩大因素結合在一起而導致細胞癌變。 Q:如果古代人罹癌,中醫會如何進行治療呢? 王建豪表示,中醫是以「辨證論治」為主,當一位病人的體內平衡被破壞了,中醫會針對其臨床表現,以及病人的體質或生活的環境,開對應的藥物。而西醫是可以做到組織切片、分子結構,並研發相對應藥物毒殺細胞。 Q:癌症若單純用中醫治療成效如何? 王健豪強調,「現在西醫診斷、微觀非常厲害,我不建議用純中醫治療癌症,旁邊有很厲害的武器,為什麼不用?」但話又說回來,西醫以往需要進行侵入性治療,或是化療、電療,會讓病人身體承受不少副作用、不舒服的感受,因此中醫在癌症治療所扮演的角色,是協助身體維持平衡、並改善這些難受的副作用。 「西醫外科手術將癌細胞摘除、清除,但畢竟癌症都是日積月累下來的結果,病人的體質環境還是沒有改變。」王健豪說明中醫會針對病人體質進行改善,例如罹癌病人通常氣虛、氣不足,要想辦法補氣推動能量,或是體質太濕了,水分無法正常代謝循環,導致體內累積許多廢物,中醫會以此改善體質環境。 中西合療癌症 中醫強調補氣、健脾胃改善體質 癌症病人總是病懨懨的,整體來看是「元氣很虛」,其實很類似西方的「免疫力」,不過,中醫也發現癌症腫瘤(病灶)部位的氣卻很「旺」,到底要不要補元氣?王健豪表示,目前還是以補元氣為主,以宏觀的概念來說,要幫助病人整體氣血流暢,若本身「氣」的力道不足,就沒辦法化瘀。 但氣,怎麼來?中醫理念:「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王健豪表示,其中的腎並非單指腎臟,指的是「腎氣」,這是生命的原動力,且當父精母卵結合時,就已經決定了先天的體質,有人天生就是氣虛,但是後天可以補充,尤其以強調消化功能的脾胃之氣,王健豪表示在診治病人時,會讓病人的腸胃系統好一點,主要讓排便順暢,而病人化療也會導致腸胃粘膜等等的傷害,中醫的強項在於調整腸胃功能,中醫介入後可幫助癌症患者強健體質,在西醫治療過程中降低副作用的難受。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52

國際醫療展圓滿閉幕台灣紡織廠商跨界成亮點

國際醫療展圓滿閉幕台灣紡織廠商跨界成亮點

2021-10-19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21年「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今(10月16日)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圓滿閉幕,雖國際買主因邊境管制無法來臺,主辦單位外貿協會為協助參展廠商開發國際商機,展覽期間促成17國,共63場次國際視訊採購洽談會,其中包含韓國醫療器材產業協會(KMDIA)首次組成韓國館展出的6家韓商與臺灣15家業者對接,促進國際商貿交流。 台灣製衣業者參展 醫療服飾也能機能、時尚、環保 今年台灣區製衣工業同業公會首次攜手6家臺灣指標製衣業者參展,例如 : 崑洲實業展示於疫情期間推出的品牌Quadrant,以色彩繽紛的各式口罩、防護衣來回應新生活型態之穿著需求、皮耶洛實業則展出旗下品牌paqqo,為兼具安全與舒適的醫護人員專業服飾,另興采實業展出運用高階防水透濕機能布料所開發的隔離衣等,向參觀者展現醫療服飾也可以兼具環保與時尚,為展場中的一大吸睛焦點。 此外,竹科管理局今年帶領8家醫材新創團隊、南科管理局也帶領7家業者參展,展現了臺灣從北部資通訊產業供應鏈,到南部精密機械及金屬材料聚落,所帶動醫療科技廊道的業者實力。 醫療跨產業會議 著重科技、趨勢、新創 展覽期間亦辦理多場精彩活動,包含「智慧醫療及照護論壇」、「鏈結國際、共創美麗–美力新世界國際研討會」、「2021傳染疾病防治下智慧醫療產業策略發展會議」,以及展覽最後一日的醫護人員「不織布創新產品應用發表會」。「智慧醫療及照護論壇」著重Tech(科技)、Trend(趨勢)、Startup(新創)三大醫療議題,加速醫療產業與各領域之間的跨域對話,三場次吸引超過260人現場參與,同步線上直播觸及86,000人次觀看;不織布公會輔導理事長邱正中則表示,期望增進業界交流,讓不織布產業與醫護產業更加蓬勃發展,增加產品競爭力。 為提升臺灣廠商國際曝光度,外貿協會今年於實體展覽期間同步辦理虛擬展至10月21日止,持續延伸商機與效益。截至16日線上攤位的參觀次數達到26,150次,前五大買主國分別為泰國、中國、印度、日本、印尼。醫療展明年將於6月16日至18日舉行,相關報名資訊預計年底公告,展覽相關資訊歡迎至官網查詢: 展覽官網: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index.html。 虛擬展:https://virtual.medicaltaiwan.com.tw/zh-tw/index.html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58

親熱被嫌「防空洞」!「極限凱格爾」治療新招

親熱被嫌「防空洞」!「極限凱格爾」治療新招

2021-10-19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俐綺報導 女性十月懷胎不易,產後照顧孩子日夜勞累,更有許多人面臨漏尿、頻尿、夜尿問題;有的與另一半親密開機,覺得感受不如以往,甚至影響夫妻感情。這些其實都與「盆底肌鬆弛」有很大關係,若輕忽錯過治療時機,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甚至會造成骨盆底器官脫垂,需要手術治療。凱格爾運動可以改善骨盆底肌,不過必須持之以恆才能有些微改善,因此高能量聚焦磁能科技應運而生,能在短時間內收縮上萬次,又被稱為「極限凱格爾」。 漏尿怕怕!29歲「盆底肌」開始退化 婦產科醫師賴靜怡說明,盆底肌是在骨盆底深處,像吊床一樣支撐住骨盆底器官,包括膀胱、子宮、陰道,以及直腸;產後婦女大多因懷孕重量壓迫使得骨盆肌鬆弛弱化,無法發揮原有力量,而出現程度不一的漏尿或夜尿、頻尿現象。 「骨盆肌鬆弛」雖說男女皆會發生,然而對女性影響更大;根據研究顯示,女性29歲盆底肌就開始退化,45歲至55歲,因更年期賀爾蒙影響更加顯著。賴靜怡提到,女性常認為這些症狀是產後或更年期現象不在意,但隨時代進步,休閒娛樂選項變多;當健身運動不能做大動作、出門不能遠行、不敢看電影、性生活不滿意,直接影響生活品質,這現象也就成為問題,尤其許多女性因此護墊不離身,也大幅提升泌尿道或陰道感染風險。 親熱被嫌「防空洞」!媽媽心情Down谷底 賴靜怡醫師提到,曾有一位30歲產後媽媽前來門診哭訴,因為產後兩個月她前往健身,亟欲恢復往日曼妙身材,但因為盆底肌鬆弛嚴重,上有氧課程時根本不敢作大動作,一跨腳就漏尿,讓她十分困擾不敢上課,喪失自信。還有媽媽覺得生完孩子整組「壞了了」,除了尿失禁,親熱時還被另一半直接批評「防空洞」,性生活不美滿讓她痛苦萬分,性致全無導致夫妻失和。 賴靜怡醫師說明,女性與另一半親熱時,需要倚靠骨盆底肌肉夾緊達到互動的愉悅感,若是肌肉失去力量,就會產生鬆鬆的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過去我們可透過傳統「凱格爾運動」來訓練骨盆肌,但這塊肌肉具特殊性,使得自我訓練不易,成效難以彰顯,也讓女性選擇忽視問題。 「極限凱格爾」治療新選!助女性找回自信 由於現代人忙碌,傳統凱格爾運動耗時耗力,賴靜怡醫師提到,最新治療選項為透過「高強度聚焦電磁」,來帶動骨盆肌的收縮,透過治療座椅的極限訓練將肌肉能力增強,聚焦在骨盆底肌肉,在短時間內達到超過12000次的肌肉收縮,因此也被稱為「極限凱格爾」運動。 現代女性生活忙碌,這樣的治療透過每次28分鐘短時間高強度的訓練,甚至能坐在治療椅上邊滑手機、看書,實在是懶人福音;同時治療電波有強弱區分,能夠針對患者適合程度調整,目前臨床研究顯示,三周六次療程可維持半年至一年,患者與醫師須密切討論感受與成效,找到適合的療程建議。 賴靜怡醫師也提到,這類非侵入性治療,無須麻醉也較手術安全,治療後可能會有肌肉痠痛感,只要如運動後緩和休息,大約1至2天就可緩解。最重要的是提醒大家,孕婦及裝設心律調節器或其他金屬物品者,並不適用本產品,就醫務必確實告知醫師,找到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577

子宮肌腺症作祟女大生痛到哭喊想摘子宮

子宮肌腺症作祟女大生痛到哭喊想摘子宮

2021-10-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2歲的小佳(化名)長時間受子宮肌腺症所苦,每個月經期不僅嚴重經痛還伴隨經血過多,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求診時竟哭著求婦產科醫師幫她把子宮拿掉!醫師考量到她年紀輕輕,未來仍可能有生育計畫,僅先協助施打停經針緩解症狀,然而停經針療程最多持續6個月,療程結束後又開始疼痛,回診時拜託醫師把子宮全切除,減緩疼痛症狀,經過醫病溝通後,小佳接受醫師建議,使用新型口服黃體素接續治療,經過長期持續用藥,不但穩定控制病情且大幅改善經痛症狀,找回屬於她的美好生活,現在更是擁有3個孩子的幸福媽媽。 子宮肌腺症好發於生育年齡  嚴重可能導致不孕 義大大昌醫院院長暨婦產部主治醫師張基昌醫師表示,子宮肌腺症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當子宮內膜跑到卵巢時,稱作巧克力囊腫;若子宮內膜異位到子宮肌肉層,則形成子宮肌腺症。目前子宮肌腺症發生原因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與女性荷爾蒙息息相關,好發族群通常為育齡的女性,而多數患者會在月經時出現嚴重經痛,甚至有非月經週期的疼痛、經血過多、月經不規則及性交疼痛等症狀,甚至會因為內膜異位到卵巢以及子宮肌肉層,影響卵子品質或產生子宮不正常收縮,導致不孕症。 子宮肌腺症復發率高  長期控制是關鍵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蔡英美醫師說明,由於子宮肌腺症的病灶散佈在整個子宮肌肉層,即便透過局部清除病灶,也不容易清除乾淨。若要進行全子宮切除,則需考量患者日後生育需求及心理狀態,因此術前醫病必須進行良好溝通。對於晚婚晚育有生育需求的患者,目前建議患者先透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不僅能改善經痛症狀,同時也能保留患者生育能力。 張基昌醫師補充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接受藥物治療時,也要注意藥物副作用,像是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會引起腸胃道不適;而雄性素則容易出現長毛、長痘痘或聲音變粗等雄性化特徵,另外荷爾蒙拮抗劑可能有熱潮紅及骨質疏鬆等類似更年期的症狀。新型口服黃體素相較其他藥物來說,副作用較輕微,長期用藥安全性也相對提高。 醫病建立良好溝通  定期回診避免疾病復發 蔡英美醫師呼籲,女性患者若平時就有經痛困擾,經期不穩定或下腹部有下墜感等疑似症狀,應該積極尋求專業婦產科醫師診斷,與醫師討論,並考量未來是否有生育計畫,再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張基昌醫師也提醒,子宮肌腺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應該定期回診追蹤,唯有與醫師良好的溝通,並遵循醫囑,才能避免疼痛再度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30

二次隆鼻手術專業醫美團隊分工「重建」自信心!

二次隆鼻手術專業醫美團隊分工「重建」自信心!

2021-10-18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隆鼻手術越來越普遍,有人從此獲得令人自傲的完美鼻型,也有人生活並沒有獲得改善。醫美集團總院長邱浚彥醫師分享,曾有民眾在外院做過多次隆鼻手術仍不滿意,竟開始對人生感到絕望,甚至萌生自我了斷的念頭,最後找上他們團隊,利用各領域專業分工進行鼻部重建,也順帶「重建」了自信心。 鼻整形重建中心  匯集各領域醫師專精處理 二次、甚至多次進行隆鼻手術的民眾,只要鼻內組織曾剝離過形成傷口,就會經歷發炎、增生、修復三種時期,進而產生疤痕組織,若再加上過去手術有發炎腫脹現象,執刀難度便會提高,因此更需選擇有經驗的醫師。 邱浚彥醫師表示,鼻部需要重建的狀況不少,可能是隆鼻成果不滿意,也可能是鼻部發生重大創傷,這時就不單只是鼻部問題。鼻整形重建中心匯集各領域專家,包含整形外科、耳鼻喉科、口腔外科還有疤痕修復中心,也時常舉辦手術觀摩、研討,提升專業技術及術後疤痕修復等全面性照護。 隆鼻重建先蓋架構  疤痕修復團隊再進行「內部裝潢」 針對隆鼻手術產生的疤痕,拆線完三個月內為疤痕黃金修復期,越早進行修復效果越好。醫美集團總院長黃維超醫師表示,目前全台專精處理此領域的醫師不多,很多民眾甚至不知道隆鼻疤痕可以修復,結果一拖就是好幾年。 黃維超醫師比喻,鼻重建手術分工就像蓋房,以其所在診所為例,先由邱浚彥醫師把鼻骨架構蓋好,然後疤痕修復團隊進行軟組織疤痕修復,就像內部裝潢一樣,如此更能在各自專業領域上發揮最大效果。 UP雷射除疤熱傷害小  安全性更高 隆鼻手術後疤痕修復依深淺程度有不同處理方式,若凹陷程度小可用雷射處理。黃維超醫師說明,以其所在診所為例,使用UltraPulse (UP雷射)對於凹陷性、增生性疤痕有很好的修復效果,不同於以往的飛梭雷射,UP雷射穿透速度快,對於周邊真皮層組織熱傷害也較低。若凹陷程度較大的民眾,就可能需先填補真皮層,進行軟組織重建,再來合併雷射處理。 自我照護要做好  才能確實降低手術感染機率 不管是初次隆鼻或是隆鼻重建,每一次手術都可能會有感染機率,隨著手術次數增加,血液循環也會受影響。民眾不只要挑選有經驗的醫師、合法且乾淨衛生的醫美整形診所,術前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睡眠充足、不抽菸,才能真正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51629

衣服換季收納怎麼洗?專家:首重除菌防黴

衣服換季收納怎麼洗?專家:首重除菌防黴

2021-10-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你多久洗一次衣服?現代人生活忙碌,很常累積到周末才一次洗,生活大管家家事達人建議,提高洗衣頻率,可以降低衣服上汗漬殘留度,害蟲繁衍的機會越低,尤其在疫情期間,更能減少病毒沾染。這件逃不過的家務事,現在有更方便的選擇,不用動手洗、不用等、不用晾衣服還可以喝咖啡。知名大車隊集團旗下衣服清潔品牌,擴大服務結合超商,提供24H送洗服務,即日起至10/30,送洗享折扣優惠,取衣再送中杯熱拿鐵一杯! 分類洗滌延長衣服壽命  收納前務必清洗徹底 「衣物清潔」為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天面對生活不同的情景替換的衣物非常多,一回到家看見堆得滿滿的洗衣籃,只想全丟洗衣機。生活大管家家事達人建議衣物要分類洗滌,而有些民眾對於自身衣物清潔的需求非常重視,建議別再通通丟洗衣機,減少衣服壽命。 不過家事達人也分享,衣物放置不洗,除了孳生細菌之外,汗漬殘留在衣服纖維中越久越難洗,就容易產生洗完後仍有汗臭味的情況。建議衣物進行收納前,應該先除菌防黴,若清洗和收納方式不當,可能因溼氣重而沾染黴菌塵螨,進而導致過敏,盡量提高洗衣頻率,便是解決關鍵。 換季收納最怕泛黃  高溫消毒除螨最安心 尤其時節步入秋季,不少人開始準備換季,每季收納衣服時,便衍伸出汗漬與泛黃的問題。家事達人表示,收納前徹底將衣物纖維深處殘留的污垢與汗漬洗淨,害蟲繁衍的機會更能降低。但在家中要分類清洗、高溫殺菌,對很多上班族來說是個大工程,因此不少人會選擇將衣物送洗。 就有知名大車隊集團旗下衣服清潔品牌,擴大服務結合四大超商,提供24H送洗服務,全台超過12,000家門市皆可收件取衣,上班超商買早餐順便送洗衣物,收到簡訊通知下班再取衣,省時又便利。品牌業者表示,全程採用高規格的洗滌流程,每件衣物的洗滌流程都透明化,嚴格把關場內洗滌SOP,不僅以高溫殺菌洗去髒汙塵蟎;洗後烘衣,以60度熱度且每次40分鐘以上時程烘乾衣物,而無法使用滾筒捲動烘乾的特殊衣物,則透過高溫吊掛搖擺式烘乾;衣物烘乾後,均需通過三道高溫消毒除螨流程後再進行整燙,讓黴菌塵蟎無所遁形。 超商送洗超便利  上班送、下班取 除了全台超商24H送洗服務之外,還有到府收送、企業制服、服務業布巾都有服務。超過2,000坪科技化的洗滌工廠,採用天然洗劑環保愛地球,政府認證合格洗程,提供洗滌履歷讓洗衣安心有保障。 知名大車隊集團旗下衣服清潔品牌,慶祝開啟超商通路服務及服務據點超過12,000家,舉辦「好洗月」活動,即日起至10月30日止送洗衣服中只要包含洋裝或外套品項,整袋85折,取衣再送中杯熱拿鐵乙杯。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590

科技取代人類?北醫轉型智慧醫療反讓人才升級

科技取代人類?北醫轉型智慧醫療反讓人才升級

2021-10-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除了「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iTPass健康醫療區塊鏈應用服務」也是重點發展項目之一,民眾只要在手機上下載APP,並透過智能合約進行線上簽約,建立個人健康數位身份並加密,可安全完整存取病歷紀錄、影像檢查及健檢資訊。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年以科技結合醫療,進行「智慧醫療」的轉型革命。新冠肺炎、少子化及高齡社會衝擊,引出病患照護、醫護量能的大量需求,北醫近年積極轉型Smart Hospital(智慧醫院),卻掀起話題,「科技將取代人類?醫院人力漸漸縮編?」院長邱仲峯強調:「不是人被淘汰,是人被升級。」科技可取代繁瑣的初階工作,讓專業人才進行高階工作,不過台灣仍面臨資金與人才不足的窘境,需靠政府支持,以及產業與醫界的整合,才能真正實現智慧醫療的願望。 智慧醫療成「全能管家」 降低人力、物力、國家成本 北醫近年在智慧醫療成果不少,成為醫病間的墊腳石。例如「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是將所有加護病房患者資訊,即時整合拋轉至資訊面板上,一目瞭然,讓醫護人員每月節省了800小時的抄寫時間、每位病患平均處置時間更少了30%,成為「全能管家」。 除了「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iTPass健康醫療區塊鏈應用服務」也是重點發展項目之一,民眾只要在手機上下載APP,並透過智能合約進行線上簽約,建立個人健康數位身份並加密,可安全完整存取病歷紀錄、影像檢查及健檢資訊。近期還加入TPMI台灣精準醫療計畫,提供民眾個人基因檢測報告,掌握個人基因資訊,邱仲峯認為,「病患不用大老遠來醫院看報告,我們直接把報告發給你,可減少人力、物力甚至是國家成本。」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要有效降低醫護染疫風險,也發展「全方位零接觸防疫照護系統」,將移動式醫療車置於病床邊,兼具生理量測、遠端視訊等多重功能,患者的血壓、體溫等資訊每分鐘上傳至護理站電子白板,一旦有異常會即時示警,醫護人員不再需要反覆穿脫防護衣、也不需要進出病房增加接觸機會,邱仲峯補充,「病床也加裝感應器,可遠端偵測病人擅離或跌倒風險」。另外,防疫平台上紀錄的生理數值,也會在電子白板上轉化爲趨勢分析,可掌握病情變化。 癌症智慧醫療系統成本高、發展難  應用於「教育」為上策 邱仲峯院長本身是腫瘤治療的專家,談到癌症在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的佈局,他坦言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挑戰,全世界發展癌症體系有兩大主流,一是病情判讀、二是病人追蹤計畫,過去院內曾使用知名國際大廠研發的智慧系統來協助腫瘤的判讀,其精準度高達9成,程度相當於醫師用肉眼與經驗判斷,但這套系統「只租不賣」,大大增加成本,而台灣健保也不同意,因此大多數醫院為此出資的意願不大,寧可按照以往由醫師自行判讀。 另一主流,則是每位醫師必須照顧許多患者,因此針對病情的追蹤計畫,發展完善的個案管理系統。邱仲峯表示,「全世界都在發展這種管理系統,但在本土有困難。」因為相較國外每間醫院都有共同的管理架構,因此系統可以健全發展,但在台每個醫院體系架構都不同,發展受阻。 面臨負擔高額成本以及難以發展的窘境,邱仲峯表示,或許智慧系統可應用於「教育」,雖然先進國家的腫瘤科醫師都很具水平,但對經驗不足的年輕醫師來說,系統可以協助做判斷分析、提供大量資訊,訓練醫師能力更加到位。 需靠政府挹注資金、人才 才有大躍進的可能 不只是癌症治療,所有疾病運用智慧醫療已成全世界趨勢,台灣的科技業、醫療技術領先全球,因此海外產業選擇進駐台灣,例如國際大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在台打造「未來醫療實驗室」,透過物聯網整合醫療,以病患為中心、以疾病旅程為場域流程設計的診療一體化商業創新模式,並推動智慧健康產業,深化國際鏈結。 邱仲峯表示,在台灣智慧醫療進展是Smart Hospital(智慧醫院),但在美國是提倡成為AI Hospital(人工智慧醫院),不只是做好標準初階工作,更具有判斷決策與新創能力,例如皮膚病診斷,可利用AI蒐集大量皮膚病灶影像資料,進行比對分析,做出快速、精準的診斷。 雖然產業和醫界近年攜手合作,效果還是有限,邱仲峯認為「台灣要完全進到AI Hospital沒這麼簡單,必須要有人才與大量資金挹注。」例如資訊人員開發軟體時,需要醫師一起合作,但兩者畢竟是不同領域,各自需求、溝通有落差,但以海外教育制度而言,學生發展多元,可同時擁有醫學院、工學院雙學歷,但台灣人大多專一於某領域,國內又沒有足夠經費培植人才,雖然政府近年積極推出各項平台連結產業與醫界,但如果政府能真正挹注資金和人才,往後才能大躍進,從Smart Hospital進入到真正的AI Hospital。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55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