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愛的印記讓妳沒自信? 醫美讓妊娠紋從人生中退場

愛的印記讓妳沒自信? 醫美讓妊娠紋從人生中退場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愛的印記妊娠紋 讓媽媽們失去自信 現在的孕婦對於體重控制多半與醫師配合良好,但生產完體重恢復後,隨之而來肚皮的鬆弛與妊娠紋卻常令媽媽們欲哭無淚。雖然大家都說,妊娠紋是媽媽愛的印記,但這些佈滿在肚皮上的條紋,卻也讓媽媽們失去自信。同樣身為媽媽的台中醫美診所副院長曾雲璿表示,身邊的孕媽咪們經常問她如何減少妊娠紋,她說,產前靠體重控制,產後靠運動保養,但大家經常忘記,其實還有醫美可以幫助妳找回自信。 真皮層急遽擴大 導致妊娠紋產生 談起妊娠紋,大家馬上聯想到的應該是淡紅色的蚯蚓狀紋路佈滿在肚皮上。而問起妊娠紋的形成原因,曾雲璿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媽媽們在懷孕五到六個月後肚子明顯開始變大,此時腹部皮膚會被急速擴張,若是拉扯超過真皮層的膠原蛋白纖維和彈性蛋白纖維能承受的程度時,就會斷裂形成妊娠紋。 產前勤擦乳液按摩 搭配體重控制 到底要怎樣才能夠減少妊娠紋產生呢? 很多人會從懷孕三個月後開始擦乳液和按摩。但曾雲璿醫師也提醒媽媽們,多擦乳液和按摩只能說是可能減少妊娠紋產生,並不代表就不會有妊娠紋。最基本的做法,還是控制飲食避免體重短時間飆升,加上適度運動,來提升皮膚的代謝能力。 產後妊娠紋消不掉 選擇醫美日漸夯 曾雲璿副院長表示,經常遇到很多媽媽們產前很努力維持,產後卻一樣有妊娠紋和肚皮鬆弛,但她都會告訴媽媽們不必灰心!在產後,透過醫美來淡化妊娠紋和改善鬆弛也是很好的方法,而曾雲璿醫師會建議媽媽們可以選擇以下四種療程來進行改善。 1.銣雅鉻雷射:能夠改善產後腹部表皮暗沈及黑色素沈澱。 2.飛梭雷射:利用熱效應進入真皮層,促進組織汰舊換新,同時加強彈性蛋白,淡化色素沉澱。 3.ESTHER飛針:直接破壞妊娠紋疤組織,並讓修護物質得以深入皮下。 4.電波拉提:利用熱效應深入至筋膜層作用,是非手術方式中,對於筋膜層鬆弛改善較明顯的治療。 和妊娠紋bye bye 把握產後三到六個月黃金期  至於產後什麼時間才是進行醫美的最佳時間點呢?曾雲璿醫師建議,產後三到六個月開始是進行醫美療程的好時機。而根據每位媽媽們妊娠紋的狀況不同,適合的療程和進行次數也不同,因此建議要和醫師進行充分的溝通,遵照醫師指示的術後保養方式,才能達到預期中的效果,讓妊娠紋從妳的人生中退場,重新迎接美麗自信的自己。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894/

全口咬合重建 植牙搭配隱形牙套新趨勢

全口咬合重建 植牙搭配隱形牙套新趨勢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牙齒是影響外貌及社會地位重要的象徵,現代人對口腔及牙齒的重視程度,比起以往已有大幅度提升,面對全球牙醫技術及科技的進步,以往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全口重建療程,已能透過專業植牙及搭配隱形牙套的矯正下,讓患者願意主動接受治療。 什麼樣的人需要進行「全口咬合重建」? 專業牙科醫師吳培智說明,「全口咬合重建」並非是齒搖牙落的長者才需要,一般青壯年常見因咬合過高或過低,造成的咀嚼困難;牙齒磨耗嚴重,造成咬合高度喪失;因缺牙導致咀嚼時單點施力不當引發疼痛;牙周病而造成牙齒鬆動、掉牙、齒縫過大、牙齦流血或口臭;有睡眠障礙合併頭痛;有大小臉,對臉型不滿意;齒列不整齊、牙齒移位..等問題,只要是有造成咀嚼困難或是對外觀不滿意的族群,都可以經過專業醫師評估後,透過全口咬合重建進行改善。吳培智醫師表示,不少年輕人容易輕忽牙齒問題,時間一拖久,可能會嚴重到因長期缺牙導致咬合功能下降,或失去製做假牙的空間,甚至喪失咬合能力,這將大幅度影響日後全口重建的治療難易度,因此若一旦發現牙齒口腔內有病症,最好盡早接受治療。 植牙搭配隱形牙套 全口咬合重建更EASY! 早期的全口咬合重建是以活動式假牙為主,對患者在治療時間及生活工作上帶來諸多不便,時間一久,還可能造成齒槽骨萎縮,或因假牙不密合造成口腔潰瘍等狀況出現。如今伴隨醫療的進步及改良,全口咬合重建已可利用專業植牙做為牙根基礎,並搭配隱形牙套進行矯正,這不僅能加強咀嚼功能,更能減少患者的疼痛感及增加整體美觀度,且因植牙建立起正確咬合平面支撐,能夠縮短隱形牙套矯正時間,而隱形牙套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能笑臉迎人,更有自信心。 吳培智醫師強調,全口咬合重建不再僅是改善口腔咀嚼問題,或減少因咬合造成的口腔創傷,亦能保護前牙不因受力過度而耗損,更能改善因為咬合不正影響頭部平衡,連動到頸椎甚至骨盆歪斜;此外,針對臉型的調整也有幫助。 不過,在進行任何牙齒相關治療前,患者必須要瞭解「全方位整體性醫療」的重要性,認知面對牙齒的各項處置,皆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因此在全口咬合重建介入治療前,是否需要進行事前的口腔治療,例如:牙周病治療或是根管治療,專科醫師都必須妥善評估。最後,在牙齒的重建過程中,患者的適應性和耐心是絕對需要的,唯有病人和牙醫師的相互配合,全口咬合重建計劃才能順利圓滿完成,重拾健康及迷人自信的微笑。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889/

沒心臟病史卻險猝死 專家籲民眾AED+CPR放膽急救

沒心臟病史卻險猝死 專家籲民眾AED+CPR放膽急救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75歲的張媽媽,沒有心臟病史,沒想到兩年前在家中突然昏迷,心跳停止差點猝死。兒子張先生回憶,當時一直替媽媽做CPR搶救,也第一時間撥119,救護人員到場後,就用AED幫媽媽電擊了兩次恢復了心跳,才送醫院治療。 心律不整猝死搶救每晚1分鐘 活命機率少7%-10% 臨床統計,猝死人口中,有7成5是因為嚴重心律不整所致,尤其心室顫動和心室頻脈引發的心律不整猝死風險更高,若能在1分鐘內AED加CPR急救,約有9成患者可成功痊癒,每晚1分鐘,活命希望就減少7%-10%。不過很多民眾不會使用AED,其實只要照內建語音指示,貼好貼片就有望救人一命。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科鐘法博主治醫師指出,一旦產生心室顫動,瞬間血壓就會幾乎降到0點,血液無法送到全身器官,腦部一旦缺氧,人馬上就會暈倒,再不急救,就會導致腦死。 心律醫學會醫療政策與媒體公關主委翁國昌教授說,AED電擊前,會經由電擊的訊號,判定病患是否屬於心室顫動,情況符合,該電擊才會電擊,假設是不需要電擊的狀況,譬如癲癇,雖然看起來也是昏倒,但是還是有正常心跳,就不會電擊病患。 「叫叫壓電」口訣 急救分秒必爭 若是嚴重心臟受損、先天心臟衰竭等不可逆因素而導致的心室顫動或頻脈,經醫師評估,能植入心臟去除顫器防止猝死。醫師呼籲「叫叫壓電」口訣:「叫」:確認病患反應及呼吸、「叫」:119求救叫人拿AED、「壓」:壓胸CPR、「電」:使用AED電擊。急救分秒必爭,熟記口訣等到用時也能更有效率。 【延伸閱讀】用細胞治療抗癌症 目前僅這2醫院能施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876/

人工水晶體百百款 要如何挑選適合的?

人工水晶體百百款 要如何挑選適合的?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白內障是因為水晶體混濁導致,而其治療方式則是必須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置換,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也不斷推陳出新。之前在三軍總醫院任職的眼科醫師江尚宜,在退伍後選擇金門開業,提供最新的儀器和醫材,以嘉惠金門地區民眾。日前他收治了一名在縣府服務的六十歲男子,因高度近視誘發白內障提早報到;江醫師為其進行白內障手術,並使用最近引進的新一代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以平衡繞射設計、最佳的光利用率,提供這位患者遠、中、近的視力需求。 金門離島陽光較強 年輕白內障患者多 江尚宜醫師表示,白內障和紫外線暴露有關,類似照相機鏡頭霧化,就無法拍出清晰的照片,視力會模糊且色彩不清楚。金門因為陽光比較強,陽光比較大的離島,白內障就較常見,所以比較年輕時就會產生白內障;其次則是金門比較少醫生在開白內障,所以最近有很多年紀大的白內障病人來就醫。 老年性白內障最常見 出現「第二視力」白內障變嚴重 白內障最常見是老年性白內障,其他還有全身性疾病、使用類固醇與外傷等,高度近視也會誘發白內障提早報到。江尚宜醫師指出,根據白內障的部位,也可區分為核性、皮質部與後囊性白內障;發生部位不同,其表現也不一樣,有些病人短期近視度數會增加,臨床上就是所謂「第二視力」,可能覺得看近的變好了,原來要戴老花眼鏡但可以不用戴了,其實是白內障變嚴重了,需要做治療。 白內障治療 超音波晶體乳化手術合併人工水晶體置入術   江尚宜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有藥物可延緩白內障惡化,但無法使其恢復正常,手術是唯一可以治療白內障的方法。手術包含超音波晶體乳化手術合併人工水晶體置入術,人工水晶體是有屈光作用,否則光線進入是平行的,凸透鏡可匯聚光線到視網膜上,矯正視力。 健保給付球面單一焦點 自費人工水晶體都是非球面 至於人工水晶體可選擇非球面與球面;江尚宜醫師說明,球面是健保單一焦點,而自費人工水晶體都是非球面,非球面有單一焦點和多焦點,非球面單一焦點可以矯正近視與遠視,亦可合併矯正散光,但要配戴老花眼鏡輔助;多焦點則可同時矯正近視、遠視和老花,術後幾乎不需配戴眼鏡,,且目前還有三合一多焦點可供選擇,矯正老花和散光。 傳統多焦點只有雙焦點 三焦點可以看遠、中、近 人工水晶體為何有多焦點和三焦點之分?江尚宜醫師解釋,其實傳統多焦點只有雙焦點,只能看遠和看近,中間距離看不清楚,會稱之多焦點是與三焦點做區分;看電視、看書、看電腦,中間視力是看電腦,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則可以看遠、看近又可以看中等距離。 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 考慮目的、職業和個性 三焦點是改良式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目前這兩種款式大部分醫療院所都有提供,白內障病人可依視力需求選擇適合的使用。江尚宜醫師分析,有人因工作和閱讀的需求,又要看遠看近;所以,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要考慮目的與職業和個性,雙焦點會有某一距離不行看,有時就得要戴眼鏡,三焦點則是遠、中、近距離都清楚,通常不用戴眼鏡,例如畫家畫圖的距離是七、八十公分,又要看遠,所以會需要三焦點人工水晶體。 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平衡繞射設計 最佳光利用率且較少光暈及眩光 此外,目前三焦點人工水晶體還有平衡繞射特別設計方式;江尚宜醫師強調,主要是因為傳統雙焦點會在晚上有光暈和繞射眩光狀況,平衡繞射非球面三焦點則較少光暈及眩光,並可減少球面像差也可減少光損,達到更佳光利用率,搭配預載式推進器,可以更方便手術且安全較不會受到污染,可以避免感染以及節省手術時間。 【延伸閱讀】 *疼惜媽媽白內障 可變色人工水晶體來護眼 *三焦點人工水晶體有多神奇? 英國醫師這樣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858/

炎熱潮濕引黴菌! 清潔做好少困擾

炎熱潮濕引黴菌! 清潔做好少困擾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天氣炎熱,人體容易流汗潮濕,不只易於引發黴菌感染,造成皮膚發炎掉屑,像是脂漏性皮膚炎、香港腳、皮癬患者的清潔維護也有相當難度。臺安醫院皮膚科曾德朋主任表示,我們在運動大量流汗後,沒有立即把汗擦掉或是清洗掉,讓汗在皮膚上滯留,都可能會造就對黴菌滋長更好的環境。像皺褶處的部分,如胯下、腋下,還有足部,這些地方都是容易滋長黴菌的空間。 殺菌清潔輔助保養 普維酮碘殺菌清潔液新選擇 黴菌感染患者大量流汗後,應該用濕毛巾或紙巾擦拭,避免汗液滯留。除了藥物治療,還可以用適當的清潔液消毒輔助治療,抑制黴菌滋長,維持皮膚生態平衡。 曾德朋主任說,清潔液的選擇應該以不會造成皮膚負擔及後續傷害,且低敏的成分為主,例如普維酮碘殺菌清潔液這一類的清潔液。平常在保養上,這類清潔液也能有效輔助疾病的控制,萬一真的被確診黴菌感染,也能夠有效地輔助藥物使用,進而更有效控制這類皮膚疾病的困擾。 又傳麻疹病例! 黴菌感染者須加強殺菌消毒 近期又持續爆發麻疹病例,因為傳染途徑多且在公眾場所傳染力極強,醫師提醒黴菌感染患者一定要加強患處的殺菌消毒,慎防染病。 曾主任說,研究報告顯示,含有普維酮碘的這類的洗劑,不管是洗手液或是漱口,都能夠有效地殺死麻疹病毒。不管用來洗手還是皮膚清潔,甚至是頭髮、頭皮清潔,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要在皮膚或身體上停留至少15秒,才能夠達到有效控制或是殺死病毒的效果。 預防勝於治療 清潔衛生要做好 麻疹初期症狀包括咳嗽、鼻炎、結膜炎,伴隨著高燒症狀,民眾一定要提高警覺,預防勝於治療,做好清潔衛生,保護自己也保護身邊的親友。醫師補充,普維酮碘殺菌清潔液一週只需使用兩到三次,但像甲狀腺功能異常者或懷孕婦女若需使用時,仍需先諮詢醫師。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878/

每天腹瀉二十次 蹲廁所彷彿蹲苦牢原來是這病!

每天腹瀉二十次 蹲廁所彷彿蹲苦牢原來是這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般人拉肚子,第一反應都是趕緊服用止瀉藥,只求緩解症狀,但造成腹瀉的病因有很多,如果沒有搞清楚就胡亂吞下止瀉藥,不但病狀沒有得到控制,反倒可能加重病情。有30歲的黃先生,長期以來就有腹瀉的問題,以為只是壓力大,吃吃止瀉藥控制就沒事,但沒想到病情更加嚴重,已連續狂瀉好幾週,一天跑廁所的次數高達二十次,連跟女朋友度假出去玩,也只能待在飯店蹲在廁所前。就診後才發現罹患潰瘍性結腸炎。黃先生回憶:「那時真的苦不堪言,每天彷彿就像在廁所坐牢一般,就連吃東西時也都戰戰兢兢,害怕因為進食又會跑廁所,索性禁食。」 不正「腸」! 持續四週以上有症狀恐為潰瘍性結腸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蔡元耀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初期的症狀為腹瀉、腹痛,多數患者常會誤以為是壓力大引起的大腸激躁症,普遍會自行服用健胃整腸藥抑制症狀,但要注意的是,若是長達四週以上都有上述症狀,且就算吃胃腸藥也好不了,就要提高警覺,建議找醫師鑑別診斷,確定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 小心腸狹窄併發症 這些共病要注意 蔡元耀醫師進一步解釋,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一旦得到此病則需長期定期追蹤治療,否則可能會因為延誤或中斷治療,而發生嚴重併發症如腸狹窄,需要手術切除嚴重發炎的腸道,並且需要透過其他藥物持續治療。而這類自體免疫疾病,有一部份的人除了會有腸道症狀外,亦常會合併其它器官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眼睛發炎、皮膚紅斑及關節炎等共病發生。 「腸」期抗戰! 持續治療勿自行停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柯道維醫師表示,目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方式有許多藥物可供選擇,除了抗發炎製劑(5-ASA)、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外,也有生物製劑可選擇。根據研究證實,正確適時的配合使用生物製劑能夠使腸道的潰瘍癒合,減少腸道發炎之症狀,降低後續併發症及大腸癌的發生,更能同時兼顧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合併產生的腸道外共病症狀。醫師更呼籲患者,除了及早正確診斷給予治療外,最重要的是持續治療並配合醫師的檢查追蹤,勿自行停藥,才能維持疾病穩定。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880/

輕醫美玻尿酸夯 醫籲注意這3大點

輕醫美玻尿酸夯 醫籲注意這3大點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現代人重顏值,許多人喜歡求助傷口小、風險少、恢復快的「輕醫美」協助,尤其玻尿酸最受青睞。針對有意施打玻尿酸改善肌膚老化問題的民眾,著名醫美集團執行長薛博仁醫師建議,先與醫師討論施打規劃,減少施打針術,並於術中注意施打感受,好的施打過程不易有異物感,也可考慮使用交聯劑含量低的產品,降低施打後可能發生的過敏、發炎等不適的可能性。 老化影響臉部外觀 微整型風行 現代人普遍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日夜顛倒,雖然還沒正式來到老化的年齡,但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從臉上的小地方露出老態。醫美皮膚科診所皮膚專科醫師張瑋庭指出,臉部老化的原因包含肌肉、脂肪、皮下軟組織受老化及地心引力牽引而下垂,導致臉型改變,失去立體感,或因固定脂肪的筋膜長期受壓力失去彈性,而使得脂肪鬆脫而凸出甚至移位,最明顯的例子屬眼袋、淚溝等。 玻尿酸接受度高 台灣品質媲美國際大廠 「相較於以開刀方式為主的手術整型技術,近年消費者已轉向傷口更小、風險少、恢復快的微整形技術,也就是俗稱的『輕醫美』。」他提到,以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協會(ASPS)在今年3月最新發布的2018年醫美報告,去年全美共進行了1,770萬次整型手術,其中微整形手術即達1,590萬次,占整體比例近9成。 而臺灣消費者熟知且接受度較高的療程則非玻尿酸莫屬,因該成分是存在於人體內的天然物質,較容易被自然代謝且安全。但張瑋庭醫師強調,製造過程是否穩定會直接影響產品安全性,不過臺灣目前已有很好的技術與環境,可製造出品質、效果與國際大廠媲美的產品。 民眾選擇玻尿酸 醫師提3大注意事項 薛博仁醫師提到,有意透過施打玻尿酸改善肌膚老化問題的消費者,須注意三大關鍵點,多項老化問題應可獲得改善。首先「術前」確實與醫師諮詢溝通,針對想改善的問題對症下藥,請醫師規劃施打部位及足夠的需求量,「目前市面上已推出每支產品1.5cc增大容量設計,可直接滿足消費者在大面積與多部位填補的需求,使用較少針數即可達到填補的效果。」 另外,「術中」仔細觀察使用者反應,品質良好的玻尿酸是擁有均勻分布的膠體、分子大小一致且具有高凝聚力,醫師施針時容易控制注射過程,可平順精確地填充每個部位,不僅可降低使用者在施打時產生的異物感,也較不會造成施打後的位移。此外,也可挑選含有Lidocaine麻藥降低疼痛感成份的產品,可有效提升使用者的舒適度。 薛博仁醫師說,「術後」則注意效果滿意度,傳統玻尿酸在製造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交聯劑將玻尿酸分子連結在一起,如果沒有適度地清除膠體內的雜質,殘留的交聯劑將可能造成施打後易發生不良反應。因此,選擇交聯劑含量低的產品,較能降低施打後可能發生的過敏、發炎等不適風險。 【延伸閱讀】雙抗賀爾蒙療法治乳癌 副作用少助生活品質提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864/

台灣國際醫療新亮點 《特管法》促生細胞治療產業鏈

台灣國際醫療新亮點 《特管法》促生細胞治療產業鏈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台灣醫療品質聞名全球,每年超過30萬人次跨海來台就醫,去年9月衛生福利開放《特管辦法》,透過產官學緊密合作,加速細胞治療產業鏈形成,造福病患之餘也吸引更多海外病患來台就醫,加乘國際觀光醫療商機。 《特管辦法》開放 管束不合格細胞治療 衛福部新南向政策奏效,年年帶來百億產值,今年國際醫療服務倍增計畫預估2023年醫療產值將增至400億元。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特管辦法》開放至今,共有26家醫療機構、逾50件申請案,最大宗為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其次為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用於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 細胞治療法規鬆綁,現階段開放國外都有臨床治療經驗的項目為主,管束不符合規定或地下細胞治療的亂象,讓醫療院所及品質優異的細胞製備場所,形成細胞治療產業鏈。 特管法引來台就醫潮 優化細胞治療產業 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表示,特管法的開放,更多外籍病患來台就醫,新光醫院國際病患較前年增加約20%人次,預計今年還會繼續成長。《特管辦法》開放,也讓病患有更多元選擇,因此遠方積極尋求優質細胞製備中心,進行不同細胞技術合作,例如與訊聯生技公司申請的「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細胞治療計畫,已於4月送件,後續還有免疫細胞療法,以及皮膚微創技術合併療法送件計畫。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新光醫院今年新加入政府新南向政策五大旗艦計畫,主要負責人口約5,300萬的緬甸,華人約200萬(2.5%),醫療以健檢人數最多。新光除了和緬甸當地醫院簽約合作,也積極尋找台商或華僑引介,讓緬甸的醫師到新光接受訓練後回國施行醫療。 自體脂肪間質幹細胞 關節炎軟骨再生免開刀 新光醫院再生醫學中心暨骨科主任釋高上表示,日前合作的自體脂肪間質幹細胞,用於關節炎的軟骨再生,持久、安全及有效性都獲國際間證實。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引頸期盼,希望能用開刀以外的方式,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也有病友表示,除了原有PRP自體血小板及玻尿酸等傳統療法外,也希望嘗試《特管辦法》自體細胞治療的新選項。 深耕細胞治療20年 生技廠助台拓展國際醫療 生技公司董事長蔡政憲博士指出,《特管辦法》的開放能對國民生命品質帶來廣大效益,公司深耕細胞治療應用20年,多項人體臨床試驗案的自有技術、開發能力,及GTP標準細胞培養實驗室,協助新光醫院涵蓋骨科、免疫腫瘤、醫美中心3大科別的細胞治療需求,也將盡力在細胞治療產業鏈上,成為協助台灣醫療單位拓展國際醫療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用細胞治療抗癌症 目前僅這2醫院能施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874/

電競選手要護眼 眼科醫師這樣建議

電競選手要護眼 眼科醫師這樣建議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2019年城市盃校園電子競技邀請賽(CCCE)將開打,選手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小心職業傷害!北榮眼科部主治醫師許志堅提醒,電競選手成年後較易有高度近視,應每年檢查眼睛,才能及早發現眼軸持續變長、白內障,青光眼及黃斑部病變等併發症。而眼睛疲勞須適時休息,並多從事戶外活動,讓眼部肌肉放鬆。若有乾眼不適現象,則可熱敷眼部、使用人工淚液減緩症狀。若眼部持續不適則需就診尋求醫治。 電競選手長期近距離用電腦 小心眼疾併發症 許志堅指出,電競選手多於年少時已長時間近距離使用電腦,成年後易成為高度近視患者,只要近視超過500-600度,或眼軸長度超過2.65公分就屬於高度近視。一般成年後近視不太增加,但有些人可能因高度近視使鞏膜組織(眼球外部的強韌結締組織)變得更薄,甚至產生後鞏膜葡萄腫,進一步造成高度近視性的黃斑部病變。且高度近視者常在較年輕時就罹患白內障,甚至在四、五十歲就需接受白內障手術。 另外,長期高強度的近距離用眼,也可能使睫狀肌痙攣,造成近視度數假性加深。可向醫師求診確定其近視度數加深原因。而適當的中斷近距離用眼時間和休息、戶外活動可改善睫狀肌過度收縮的現象。另外未成年的電競選手,若平時已使用散瞳劑治療近視,更應該注重螢幕使用時間。散瞳後瞳孔放大,藍光恐進入眼睛更多,對視網膜影響更大。若無法減少使用螢幕時間,則降低螢幕藍光強度、配戴過濾藍光眼鏡等則是另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緊盯螢幕眼睛乾 熱敷、人工淚液適時緩解 針對其他過度用眼危害,許志堅提到,長期緊盯螢幕常減少眨眼頻率,加上刺激的電競、螢幕藍光也易使選手亢奮而有睡眠障礙,都可能造成乾眼症,讓眼睛有乾、癢、脹痛、灼熱感、流淚、視力模糊,甚至頭痛的感覺,眼睛外觀可能呈現紅腫現象。此外,睫狀肌也較易過度收縮,影響眼睛調視功能,產生視力模糊。 他強調,當眼睛不適即是身體在提醒選手應該休息,除可用熱敷消除疲勞外,也可點人工淚液輔助減少不適感,並盡量在觀看螢幕時眨眼,讓眼睛淚液分泌且均勻分布在眼睛表面,或者利用眼鏡或特殊螢幕,過濾較易引起不適的藍光。 戴隱形眼鏡又長時用眼 眼鏡材質藏玄機 電競比賽中,常見選手配戴隱形眼鏡,恐加深過度用眼的不適。許志堅解釋,軟式隱形眼鏡材質分為水膠和矽水膠,水膠的透氧力來自含水量,長期配戴下,鏡片水分蒸發恐會吸收眼部水分,使眼睛更乾澀;而矽水膠的高透氧力來自鏡片的矽含量,雖鏡片相對較硬,卻較適合乾眼症。然而,高度近視因度數高、隱形眼鏡的鏡片較厚,傳氧力(透氧率/鏡片厚度)低,都更容易造成眼角膜缺氧而產生併發症,一天配戴時間不宜過久。 眼睛疲勞就要休息 定期檢查職業路更長 究竟如何保護眼睛,才能使職業路程走更遠?許志堅建議用眼30分鐘,則應休息10分鐘。若現實考量無法達成,則也應該在眼睛不適時,中斷目前工作;而電腦使用時間極長者,要提醒自己多眨眼以促進淚液分泌並使其分布均勻,另可考慮調整電腦螢幕光源,或配戴可過濾藍光的鏡片,甚至減少使用時間。而結束工作後,應多到戶外走走。 重視眼部清潔也很重要,每天可熱敷眼部,每次5-15分鐘,並將眼睫毛附近的分泌物清洗乾淨:另外,飲食均衡,少吃刺激性食品,睡眠充足不熬夜,多運動,並保持心情愉快,都是視力保健不二法門。醫師提醒,成年後若度數增加,最好至眼科檢查,而電競選手等長時用眼族群,應一年檢查一次眼睛。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863/

他突然癲癇發作 竟是腦出血造成

他突然癲癇發作 竟是腦出血造成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年約65歲阿伯從沒有癲癇病史,有一次在家突然倒下,全身抽搐且口吐白沫,家人趕緊送台大醫院急診,醫療團隊進行大腦斷層掃描發現,阿伯的大腦表面有大片出血,研判是腦出血引發癲癇,馬上在4小時內用微創手術清除血塊,之後搭配抗癲癇藥物治療,所幸及時救治,阿伯撿回一命,癲癇也獲得控制。 不可輕忽! 癲癇也可能是腦出血症狀之一 上述阿伯的腦出血症狀,與一般民眾認知很不一樣。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博浩表示,根據臨床觀察,約7成腦出血病例為高血壓引起,典型腦出血症狀包括手腳癱瘓、半邊身體麻痺、視力模糊、講話不清楚等,有人會劇烈頭痛,其中約10%-20%的患者會出現癲癇症狀,如抽搐、口吐白沫、失去意識等。當出血靠近大腦表面,就會影響到大腦皮質,發生異常的放電現象,進而引發癲癇。這類患者多半出血量大,往往超過50cc,血液瀰漫大腦,加上血塊本身有毒素,很容易對腦神經造成傷害,治療更是刻不容緩。 隨著微創手術的進步,腦出血治療成功率也大幅上升,黃博浩醫師解釋,大腦組織就好像豆腐,當出血位於深處,吸取血塊工具就得深入大腦深部,傳統是以鐵鉤勾出一條路,對腦部組織的傷害較大,現在在斷層掃描或超音波的輔助下,可用「套管」經由腦部縫隙直達深部出血區域,原理就好像用吸管吸取血塊,對周邊組織傷害較小,可視出血位置,採用不同方法。 台大團隊目前已成功完成超過400多例腦出血微創手術,超過八成患者都能在病發後4小時內就能接受診治,因此腦出血死亡率從傳統4成之多降至6%,再出血比率也從15%降至2%-3%,併發症風險也從15%降至7%,患者神經功能恢復也更加良好。   ▲黃博浩醫師指出,目前透過微創手術可吸取大腦血塊,減少周邊傷害,患者多半復原良好。 術後使用抗癲癇藥物 減少癲癇傷害 當腦出血的區域較大,患者產生癲癇的機率就會增加。因此手術後,醫師多會建議使用抗癲癇藥物,以避免大腦神經異常放電,持續傷害腦部細胞,或癲癇發作導致新的再出血危機及可能衍生的意外事故。黃博浩醫師指出,腦出血患者出現癲癇比率為16%,接受手術後並搭配抗癲癇藥物控制,患者癲癇比率可降到2%到3%,生活品質多有明顯改善。 「腦出血在24小時內治療,就非常有機會恢復正常,治療當然越快越好!」黃博浩醫師也提醒,腦出血患者接受治療後,需要積極復健,壓力不宜過大,更需要家人的支持,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控制,也很重要。此外,有早發性中風家族病史的民眾,更得多注意腦出血威脅。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81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