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女聲樂家脖子腫如球 靠經口甲狀腺手術切除不留疤

女聲樂家脖子腫如球 靠經口甲狀腺手術切除不留疤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年約40歲的女聲樂家,因脖子有異狀至醫院就診,經超音波檢查後證實,右側甲狀腺有顆4.5公分大的腫瘤,可能壓迫聲帶,醫師建議趕緊手術切除,但患者因害怕聲帶損傷,又顧及美觀不願在頸部留下疤痕,竟然拒絕治療。 後來,聽聞「經口腔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可切除腫瘤,且不會留下任何疤痕,便前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進行治療,愛美的她對於治療成果非常滿意,術後不僅恢復良好,聲音依舊宏亮,能繼續在歌唱舞台上閃閃發光。 傳統甲狀腺手術會留疤 愛美者拒治療錯失黃金期 收治該名患者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暨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温義煇指出,甲狀腺疾病通常好發於30到40歲的女性,若是惡性腫瘤,或是因腫瘤過大壓迫氣管或食道,進而影響呼吸以及吞嚥功能,就須進行手術切除。在過去,甲狀腺腫瘤的治療,除了術後會在脖子前方留下一道疤痕以外,甚至還可能因誤傷喉返神經而造成長時間聲音沙啞、氣管損傷等後遺症,讓愛美的患者們對治療卻步,以致於錯失黃金治療期。 新式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 傷口小、脖子不留疤 所幸,近來因醫療水準提高,新式「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提供患者治療新選擇。温義煇副院長表示,此術式具有微創手術的特性,除了術後不留疤、傷口小,顧及美觀等特點外,術中使用的超音波刀可幫助甲狀腺及腫瘤分離、止血效果佳,大幅提高手術安全性。温義煇副院長已成功進行672例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目前名列亞洲第二名。執行經驗豐富的他,透過獨特喉返神經監測系統的保護技術,大幅降低術中傷及喉返神經的風險,減低聲音沙啞等副作用,帶給患者更好的治療品質。 發現脖子有異狀 應積極就醫治療 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是未來甲狀腺手術的趨勢,不過治療前還是須經主治醫師評估,與患者良好溝通。最後,温義煇副院長呼籲民眾,甲狀腺疾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應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如身體出現不適須立即就醫,就診時也應尋找有經驗的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才不會影響自身的健康。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788/

多重PCR檢測 老人呼吸道感染住院天數差很多

多重PCR檢測 老人呼吸道感染住院天數差很多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老人呼吸道感染PCR快速檢測,住院天數差很多!一名75歲老人出現呼吸喘、哮喘聲,經由台大醫院急診部醫師李建璋診治後,立即使用抗生素和支氣管擴張劑,並進行多重PCR快速檢測合併前降鈣素檢驗,確診是呼吸道融合病毒,且細菌感染風險低;醫師減少抗生素使用,治療2天症狀改善後即回家。李建璋表示,若沒使用新式診斷,可能會當細菌性肺炎治療,至少需住院7-14天。 老人急性呼吸道感染 致病兇手大不同 李建璋日前在急診醫學會上,以「使用呼吸道多重 PCR 快速檢測病毒,與非典病原對急診老年氣促患者臨床處置的影響」發表口頭報告。他受訪指出,許多急性呼吸道感染而送急診的老人,症狀都以喘、發燒表現,通常醫師都直接以抗生素治療,造成抗生素過度使用和濫用。許多研究顯示,抗生素含鈉量高,對於沒有細菌感染的心臟衰竭患者,反而會加速心臟衰竭病況,增加死亡率。 1小時內篩17種病毒 助迅速診斷 對此,利用微晶多標的多重PCR快速檢測,1小時內可檢測17種病毒和3種非典型呼吸道感染常見細菌,相較過去傳統PCR檢測,每種病原體需單獨操作,不但一次需4-5小時,且需技術人力,也無法24小時檢測。李建璋表示,透過快速呼吸道病原檢測,急診醫師可以在第一時間精準診斷病原學,給予正確處置,避免抗生素過度使用。 不同於最進歐美研究團隊單獨使用多重PCR快檢,此次研究除了採納多重PCR快速檢測外,也配合前降鈣素共同檢測。李建璋解釋,即使醫師確診患者呼吸道感染是病毒所致,仍會懷疑合併細菌雙重感染,不敢貿然停用抗生素。為了讓診斷更精確,若前降鈣素檢測高,則細菌感染機率高,數值低則感染機率小,過去臨床研究證實,依照前降鈣素指標對急診呼吸道感染患者給藥非常安全。   ▲李建璋醫師日前在急診醫學會上,以「使用呼吸道多重 PCR 快速檢測病毒,與非典病原對急診老年氣促患者臨床處置的影響」發表口頭報告。 多重PCR檢測 抗生素、住院天數下降 此次台大急診與台北榮總侯重光醫師組成台榮研究團隊,共收錄174名65歲以上嚴重呼吸道感染老人,研究發現,約20%的感染是病毒引起,而過去都無法在急診第一時間診斷。此外,比起傳統診斷組,多重PCR快速檢測合併前降鈣素組的住院天數、靜脈注射抗生素的數量都顯著下降。病原體方面,以往認為呼吸道融合病毒好發於小孩,少見於老人,但實驗顯示,呼吸道融合病毒竟佔第二(5.3%),僅次於A、B型流感病毒(7.7%),其他還有腸病毒、鼻病毒、冠狀病毒以及罕見的人類偏肺病毒感染。他補充,除了流感病毒,其他病毒在老年患者身上是過去較少診斷的。 研究結果能否能改善目前治療困境?李建璋提到,美國或WHO指引建議患者若發燒、肌肉痠痛等類流感症狀,才需進行傳統檢驗或投藥;然而此次研究發現,多重PCR快速檢測可篩出2倍以上患者,且研究發現多數老人呼吸重症患者都無發燒、肌肉痠痛等典型症狀,反而多意識模糊、喘,需立即克流感治療。這些病患都須住院,若流感未能及時診斷,恐釀大規模院內群聚感染。 至於其他呼吸道病毒,雖然沒有有效藥物,卻能減少住院天數以及抗生素使用,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抗藥性等問題。 改善老人呼吸道感染 醫盼納入健保給付 未來是否拓展至其他族群?李建璋說明,其實病毒感染最大易感族群是兒童,也是檢測重點,但他坦承,台灣兒童病毒感染多只是感冒,而新式檢測費用約6千-1萬元,較難短期納入健保全面檢測。然而,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死亡率很高,若能及時診斷,正確治療,使用該檢測對他們生命幫助很大,另外研究也顯示,診斷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以有效減少住院天數與靜脈抗生素治療,未來透過醫療經濟分析能說服民眾、健保,讓台灣可以繼美國與歐洲之後,快速全面導入這項精準診斷的新科技。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780/

七成民眾不知過敏是慢性病 醫師教你挑益生菌

七成民眾不知過敏是慢性病 醫師教你挑益生菌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 過敏問題讓許多人困擾,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日前提出「過敏保健專家調查計畫」,提出五大常見過敏症狀、腸胃不適原因與相關迷思,強調過敏防治之道與日常保健重要性。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理事長謝邦昌教授表示,調查中發現,有超過七成民眾不知道過敏是一種慢性疾病,近六成民眾不知道過敏無法完全根治,體現國人對過敏迷思多。 過敏迷思多 腸胃保健可改善過敏體質 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秘書長蘇育儀醫師表示,過去從未出現過敏症狀,可能只是尚未被過敏原誘發,因此無明顯症狀,不代表本身沒有過敏體質,民眾因此容易忽略日常生活保健的重要性。調查中發現,民眾最常忽略的五大過敏症狀包括長期咳嗽、鼻子過敏、腸胃不適、黑眼圈與反覆感冒。若孩童有黑眼圈過敏或是反覆性感冒症狀時,家長須多留意孩子可能有過敏體質。另外,如何預防過敏,調查顯示,民眾大多以「外部預防」為主,例如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清潔打掃環境等;對於「內在體質調整」卻相對較缺乏。 腸胃不適可能是過敏 腸胃保健不可少 謝邦昌教授提到,從醫師臨床經驗發現,超過八成民眾不知道長期腸胃不適可能是過敏現象,大多數病患是因為打噴嚏或流鼻水、鼻子癢、鼻塞、皮膚癢等上呼吸道過敏與皮膚過敏症狀而就醫。此外,七成民眾不清楚腸道健康可以提升免疫力、甚至還能改善過敏體質。蘇育儀醫師強調,腸道一向有「人體最大免疫器官」之稱,尤其腸胃道健康還能減緩免疫問題,民眾平時應多注意腸胃保健,適當攝取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可以輔助調整過敏體質。 民眾應重視日常保健 謹記挑選益生菌三要訣 環境中的過敏因子多,過蘇醫師指出,若症狀嚴重時,應先尋求醫師協助,排除過敏原,而日常保健應避免過敏原、適度運動及飲食調整。建議勤加打掃環境,減少塵蟎、黴菌等過敏原孳生,避免使用地毯與購買絨毛玩具等,保持環境通風,空氣品質不好時,不要開窗,更避免在戶外運動,以免 PM2.5 引發過敏反應。在運動方面,推薦有氧暨耐受性運動,例如跑步、騎腳踏車、游泳等;飲食則避免菸酒和容易造成過敏的食物,如帶殼海鮮、雞蛋、奶類等,另加上營養補充雙管齊下,選擇適合的益生菌產品,長期食用,可輔助調整過敏體質。 如何挑選益生菌?蘇育儀醫師分享,益生菌挑選要訣,第一是選擇有健康食品認證,品質功效較有保障;第二是適合國人體質的產品,如果有調整過敏體質的專利菌株會更好;第三,全程冷藏保存,因為益生菌不耐高溫,容易受到溫度影響讓菌數下滑、活性降低,因此挑選有冷藏配送的益生菌,而且在家裡不論是開封前或開封後,都應該放在冰箱裡冷藏保存,才能讓益生菌的效果更顯著。 【延伸閱讀】用噴的「粉厲害」! 護理傷口新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786/

近視族新選擇! 雷射矯正找回健康視力及便利性

近視族新選擇! 雷射矯正找回健康視力及便利性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田柏升報導】 夏日來臨,水上及戶外活動盛行,但近視族卻好困擾,戴有框眼鏡活動卡卡,隱形眼鏡又要攜帶瓶瓶罐罐出門很麻煩,更要擔心角膜感染問題,許多民眾轉而尋求雷射近視矯正手術,盼找回健康視力及生活便利性。 近視患者周媽媽表示,以前不管是夏天吃飯、吃麵、運動,一動一流汗都很想把眼鏡拿掉。現在他開車也都不需要戴眼鏡,所以都還滿方便的,術後剛復原沒多久,就叫小朋友一起去做,希望不想要小孩們像她一樣再承受二三十年的視力困擾才去做手術。 戴眼鏡、隱眼好麻煩 精雕7次元飛秒雷射新選擇 像是近期正夯的精雕7次元飛秒雷射,就採用22,000個追蹤點,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角膜地形圖,個人化制定矯正方案,還可以一次矯正近視、遠視、老花等視力問題。 眼科診所院長陳威霖醫師指出,每個人的角膜厚度不一樣,就像每個人的骨架,有的人比較厚,有的人比較薄,所以雷射手術要搭配患者本身角膜的厚度、弧度,以及需要矯正的度數去調整。 他分析,很多人選擇雷射手術都是因為戴隱形眼鏡戴到眼睛乾澀不舒服了,而這些患者術後完整復原期也會因此拉長一點。而雷射矯正後,如果對度數仍有不滿意的地方,都可以再第二次微調,找到最理想的視力目標。 雷射矯正術前檢查不可少 術後滿意度高 據2019年「近視雷射矯正者問卷調查」顯示,高達96%民眾因雷射術後成效好,願意推薦親友嘗試這項新技術,甚至有5成認為應該早點施做,不過醫師特別提醒,民眾在接受雷射治療前,應採納專業醫護人員的建議,完善檢查後,更有助於選擇適合自己的雷射矯正方案。 眼睛不適應尋求專業 定期檢查不可少 不管是否施做雷射矯正,民眾眼睛出現任何狀況,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眼科醫師協助,並維持良好用眼習慣及生活作息,定期檢查視力,才能保護好自己的靈魂之窗。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762/

乳癌荷爾蒙治療 停經前後大不同

乳癌荷爾蒙治療 停經前後大不同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有1萬多人確診罹患乳癌。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沈陳石銘教授表示,乳癌治療包含開刀、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等,視患者身體狀況、腫瘤特性決定治療方式。台灣近8成乳癌病人的腫瘤有雌激素受體,這類腫瘤生長與女性雌激素有很大關係,適用於荷爾蒙療法。 停經前乳癌患者 荷爾蒙受體陽性適用類性腺激素釋放素 針對停經前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若荷爾蒙接受體表現強烈、HER2受體陰性患者,可單純施用荷爾蒙治療。但因卵巢尚能分泌雌激素,也可用荷爾蒙抑制藥物來抑制卵巢功能。特別是年輕乳癌患者,只靠單一藥物難以抑制雌激素分泌,必須配合類性腺激素釋放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類性腺激素釋放素)治療;此外,淋巴轉移、腫瘤較大等高風險患者,也適用類性腺激素釋放素治療,抑制女性賀爾蒙的分泌,避免復發或延緩惡化。 類性腺激素釋放素保生育功能 指引建議每月施打一次 「這類藥物的好處除控制乳癌,該藥物也不會破壞卵巢功能,大部分患者會於療程結束1年內恢復經期,適合仍想生寶寶的年輕乳癌患者。」沈陳石銘教授提到,有一名38歲未婚乳癌女病人,腫瘤是荷爾蒙受體強烈陽性反應。由於患者年紀輕、腫瘤較大,因此除了傳統荷爾蒙藥物,並配合每月施打一次類性腺激素釋放素治療,癌症控制良好,且患者表示無明顯不適副作用。 沈陳石銘教授補充,類性腺激素釋放素有每個月施打一次的短效型及三個月施打一次的長效型;然而,根據多數大型臨床試驗,目前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指引(2019 NCCN guidelines)及晚期乳癌治療共識(ABC 4 guidelines)都傾向於建議,使用每月施打一次的劑型。   停經後晚期乳癌患者 適用雌激素受體破壞劑 另一方面,若是停經後荷爾蒙受體陽性的晚期乳癌患者,沈陳石銘教授說明,除了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芳香環酶抑制劑及化學治療外,根據最新的第三期臨床實驗數據,建議可用一個月一次的雌激素受體破壞劑作第一線藥物治療,對無臟器轉移的患者,其無惡化存活時間(PFS)更能長達近兩年,目前已被衛福部核可為第一線治療。相較於其他荷爾蒙治療製劑,雌激素受體破壞劑的副作用較輕微。但若是停經前晚期乳癌患者,則需先使用類性腺激素釋放素達到停經狀態,才能再使用雌激素受體破壞劑。 荷爾蒙治療副作用有這些 有異告知醫師 針對荷爾蒙治療注意事項,沈陳石銘教授提醒,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可能會使病患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子宮內膜異常增生或子宮內膜癌風險上升等副作用;而芳香環酶抑制劑的病患則常有肌肉關節痠痛、骨質疏鬆甚至骨折的副作用;類性腺激素釋放素則可能會有熱潮紅、頭痛、陰道乾澀等副作用。他強調,若患者治療後有任何不適,一定要立即諮詢專業醫師。 【延伸閱讀】 *婦女殺手卵巢癌易復發 口服標靶藥助續命 *解碼三陰性乳癌 創新口服標靶藥物帶來新曙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720/

用噴的「粉厲害」! 護理傷口新選擇

用噴的「粉厲害」! 護理傷口新選擇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外傷不能碰水? 教授破除迷思 外出活動,不小心受了輕微外傷,傷口到底能不能碰水?許多人認為,選擇生理食鹽水肯定沒問題。台北醫學大學皮膚科蔡仁雨副教授指出,其實普通的家裡用水,加上一點肥皂(或者沐浴乳)就是一個清潔用水,可能比食鹽水更好,而且沖洗可能更乾淨。 氣候潮濕怕感染 徹底清潔用「這個」 傷口需要時間癒合,做好照護能加速痊癒,特別是開放式傷口,最好以優碘、藥膏等消毒處理。尤其台灣氣候潮濕,要避免傷口感染,每天的消毒換藥更重要。 蔡仁雨教授表示,許多患者在家裡自己用優碘換藥,或以食鹽水處理,但因為怕痛,有時候有換等於沒換一樣,都是輕輕刷過,清潔度可能不足。現在有一些新的含碘噴霧噴霧劑、消毒劑,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省掉棉棒、棉支、買紗布這些問題。 蔡教授進一步指出,噴霧劑也有一些好處:噴了以後很快就會乾,多噴幾次也無所謂,而且很方便使用,不過洗澡時還是要做好清潔、清洗乾淨。有些傷口如果滲出液真的很多,或是細菌感染得厲害,噴完後還要加上一點抗生素藥膏,可能要進一步處理,因人而異。 他還說,有時背部的傷口,不便用棉棒充分接觸換藥,用噴的也比較方便,尤其像年紀大的獨居老人,一些難觸及的部位,不太容易換藥,這時也能考慮使用噴霧的方式照護傷口。 傷口感染期要注意!別等發炎才就醫 傷口感染大約歷時3至5天會出現,不過最好別等到發炎才就醫,能儘早處理,保持清潔乾燥,免得小傷成大患。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763/  

寶寶沐浴品怎麼挑? 這三招讓你看懂抗敏認證

寶寶沐浴品怎麼挑? 這三招讓你看懂抗敏認證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寶寶沐浴保養產品這麼多,到底選哪種才安心?」寶寶肌膚缺乏完整皮脂膜屏障,較成人敏感脆弱,沐浴保養品的溫和抗敏非常重要。但你知道「抗敏」其實有專業「認證標章」嗎?小兒科阿包醫生(巫漢盟)特別傳授三招,讓你看懂抗敏認證!阿包醫生指出,美規抗敏認證機構以美國氣喘及過敏基金會(AAFA)為主,歐規部分則有來自英國的英國過敏基金會(BAF)、歐洲過敏研究基金會(ECARF)、德國過敏和哮喘協會(DAAB)。以目前全球最嚴格認證之一、歐洲八國皮膚科與過敏免疫科權威組成的ECARF來說,就具備三個值得信賴的檢核重點。 認證機構須具備醫療背景專業性 阿包醫生進一步指出,ECARF創辦人及多位成員皆來自德國夏里特醫院(Charite University Hospital Berlin)過敏免疫科別,並與該院有持續性的研究合作。夏里特醫院不僅為歐洲最大教學醫院,也是德國權威醫學研究機構之一,故ECARF可確保認證內容與時俱進,接軌過敏醫學專業。 成分項目及濃度檢視標準須嚴格 阿包醫生表示,為把關化妝保養品是否致敏,ECARF採用歐盟SCCNFP標準,嚴格認證產品不可含有26種致敏香精及MI/MCI防腐劑。除參照產品成分表,ECARF更實際抽樣測試送檢品項,確保成分種類與濃度符合歐盟規定。 須由第三方單位進行過敏患者皮膚醫學測試   多數認證機構僅參考廠商提供的數據,而非由該單位或第三方合作單位實際測試。阿包醫生說明,歐洲ECARF為檢核產品整體配方不刺激不致敏,除與夏里特醫院合作,亦與VDE、國際檢驗權威SGS等單位合作執行皮膚醫學測試,針對本身即有皮膚敏感或濕疹患者進行7天以上產品實測,確保對過敏患者友善。 慎選專業歐洲抗敏認證 打造健康皮脂膜 阿包醫生(巫漢盟)提醒媽咪,寶寶出現過敏症狀時,就醫擦藥在所難免,但要常保寶寶肌膚健康,關鍵在於皮脂膜自體保護力的養成。除了慎選專業歐洲抗敏認證(如:ECARF),具pH5.5微酸特性的沐浴乳與乳液,因為接近正常皮膚的酸鹼值,也有助打造健康皮脂膜,防禦外界刺激。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721/

正確治療乾癬性關節炎 終擺脫20年宅女生活

正確治療乾癬性關節炎 終擺脫20年宅女生活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50歲女士已有30年的乾癬病史,20年前即有頻繁腰痠背痛的困擾,因此變得不愛出門。原先以為是做家事所導致,並未聯想到會與乾癬有關,直到疼痛日漸嚴重,甚至爬樓梯也感到費力,至大醫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痠痛竟是「乾癬性關節炎」惹的禍。治療初期並不順利,皮膚症狀逐漸惡化;所幸,她仍然堅持治療,經醫師評估更換藥物後,不僅疼痛緩解,皮膚的乾癬也幾乎完全消失,「我的腰和膝蓋從來沒有感到這麼輕鬆過!」原本因為疼痛足不出戶的她,接下來目標竟是挑戰攀爬玉山,也頗令醫療團隊感到欣喜。 全台11萬乾癬大軍 3成患者合併乾癬性關節炎   收治該名患者的高雄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暨助理教授魏楷哲表示,乾癬是一種常見疾病,根據健保統計資料顯示,全台約有11萬乾癬患者,其中有3成患者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與一般關節發炎不同的是,乾癬性關節炎對骨頭與關節的破壞更為嚴重,若未及時治療,恐對關節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嚴重者更會失去自理能力。他呼籲患者應正視乾癬治療,及早發現乾癬性關節炎前兆,將危險扼殺於搖籃。 魏楷哲醫師進一步表示,現今乾癬性關節炎已有許多治療選擇,醫師會根據患者嚴重程度選擇適合的藥物。對於輕度患者會施以止痛藥物與消炎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與抗風濕病藥物,上述傳統口服藥物雖然可以達到止痛效果,但就前述個案而言,並未觀察到關節症狀的改善,若患者關節持續惡化,醫師會評估病況,給予生物製劑進行治療,不僅改善皮膚乾癬,亦可延緩關節病變與骨頭傷害,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336癬關防禦法則」 助檢視是否合併乾癬性關節炎 為協助乾癬患者認識乾癬性關節炎前兆,達到及早就醫及早治療的目標,魏楷哲醫師指出,乾癬患者可以透過「336癬關防禦法則」來檢視自己是否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第一個「3」為頭皮、指甲與皮膚皺摺處出現乾癬,一般乾癬常發生於外側手肘與膝蓋等部位,若於不典型部位發病,其出現關節病變的風險較高;第二個「3」為發生僵、腫、痛症狀,乾癬性關節炎常見早晨僵硬,起床後會感到關節僵硬,而發炎會導致關節腫脹,甚至疼痛,若本身患有乾癬,只要出現其中一個症狀就要提高警覺;「6」則是6個月,臨床研究發現,超過6個月的診斷延遲,會導致更多的關節和骨骼損傷以及更嚴重的身體殘疾,因此,即早發現是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關鍵。 魏楷哲醫師也提醒,乾癬性關節炎診斷不易,不似一般關節病變只要照X光即可確診,需透過專業醫師從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甚至是超音波篩檢,全方位的評估以診斷乾癬性關節炎,建議患者可依循「336癬關防禦法則」,只要有疑慮就應尋求皮膚科專業醫師的幫助,把握黃金「6」個月治療時機,遵循醫囑照護積極治療,有助於預防及延緩不可逆的關節損傷,脫離「癬關」。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722/

臉頰吸脂免動刀 有效改善肉肉臉困擾

臉頰吸脂免動刀 有效改善肉肉臉困擾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凱西在網路做網拍、代購,肉肉臉的她,常希望自己的臉可以從O型臉變V型臉,拍照可走網美風,原本擔心透過醫美療程改善肉肉臉需要開刀,但經多方打聽,諮詢專業建議,她才了解運用臉頰吸脂方式,可以在不開刀的情況下改善肉肉臉困擾,接受治療後,她的臉部輪廓更細緻,亮麗外型也吸引更多粉絲加入她的粉絲團。 醫美醫師曾文杰表示,門診中,許多女性像凱西一樣,都有肉肉臉困擾。而肉肉臉多半是脂肪堆積造成,隨年齡老化,脂肪下垂,臉部外觀就會顯得更蒼老,目前改善肉肉臉的方法很多樣化,需根據原因不同,擬定適合治療策略,若是脂肪造成的肉肉臉,民眾想以不開刀、有效率方式改善臉部外觀,臉頰吸脂提供另一種選擇。 臉頰吸脂+埋線拉提 V型臉更緊緻 相較於傳統臉部抽脂手術,新一代臉頰吸脂療程傷口小如針孔、出血少、恢復期極短,過程僅需局部麻醉,術後不影響生活作息,更可立即上妝美美出門。 臉頰吸脂的改善效果不僅明顯,術後也較不會引起瘀青、腫脹。曾文杰醫師分析,臉頰吸脂療程目的在去除法令紋、嘴角周圍淺層脂肪,運用圓頭針將淺層脂肪乳糜化,再將脂肪吸出,塑造V型臉效果,療程搭配微量麻藥,治療過程並不會疼痛,若在其他區域筋膜層進行埋線拉提,整體效果就會更提升,V型臉也會更為緊緻。 沒傷口較不會出血、瘀青 兩個月後效果向上提升 曾文杰醫師透過臨床觀察也發現,多數接受臉頰吸脂療程的患者,因為沒有傷口,自然較不會出血、瘀青,也幾乎不會腫脹,許多人治療後馬上恢復正常生活,兩個月後,身體將殘餘乳糜化脂肪自然代謝,若加上埋線拉提刺激膠原蛋白增生,V型臉效果更能向上提升。 曾文杰醫師也提醒,接受臉頰吸脂療程後,盡量不要按摩或用力搓揉臉部,如平常一般生活即可,這段時間也不要做臉,不要接受其他深度保養療程,建議等兩星期左右,沒有任何不舒服現象,再做規劃。另外,臉部皮膚若正在發炎,或臉部脂肪纖維化的患者,不宜接受這類療程。也建議慎選有經驗醫師,才能真正打造出自然、線條柔順的V型臉。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723/

亞洲達文西手術訓練營 台灣醫師當導師

亞洲達文西手術訓練營 台灣醫師當導師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台灣不能只取別人果實,勇於嘗試,醫療才會進步!」亞洲婦科機器人手術學會(Asian Society for Gynecologic Robotic Surgery, ASGRS)於6/28-6/29在南韓舉行,針對婦科進階達文西手術,建立有公信力的訓練和考核標準,並審核臨床療效。身為導師之一的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表示,鼓勵下一代醫師嘗試新科技,透過嚴謹的訓練和審核,讓民眾安心接受治療。 亞洲婦科機器人手術學會 提升達文西手術品質 ASGRS是由一群達文西手術醫師於2015年創立,成員來自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澳洲和中國等國,冀望推廣並提升機器人手術的醫療品質。今年ASGRS在韓國舉辦「GYN Rising Star Program」,由兩位韓國導師,兩位台灣導師(雙和賴鴻政副院長、三總王毓淇主任)帶領4位韓國學員、4位台灣學員,進行婦科進階達文西手術訓練,並舉辦研討會。 兩台灣醫師當導師 活體豬訓練緊急情況 即將接任ASGRS理事長的賴鴻政教授舉例,此次針對活體豬操作骨盆淋巴結清除和血管縫合,是較進階的手術訓練,因為淋巴結很靠近大血管,稍有不慎,都有大出血風險,血管縫合的訓練,是好的外科醫師必備的技能,對於腸道、膀胱、輸尿管的保護與併發症處置也是本次訓練的重點。雖然這些情況罕見,但若沒有實際訓練,臨床遇上仍易驚慌。學習緊急狀況排除之實務經驗,手術會更安全。   韓國醫師更積極 鼓勵台灣醫師勇於嘗試 深具國際交流經驗的賴鴻政教授指出,台灣婦科達文西手術是做得很好的,但韓國對於達文西手術更積極,「韓國醫師更勇於嘗試新科技,開創新術式,日本較保守,台灣則居中。」他說,「台灣應該勇於參與創新醫療技術的發展」。 日本近來也開始接受達文西手術的價值,根據《讀賣新聞》報導,日本達文西手術原本僅健保給付前列腺癌、腎臟癌兩項,從 2018 年 4 月起,把胃癌、食道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等 12 項機器人手術納入健保。 「與國際合作,建立共識,是對患者較好的方向。」賴鴻政教授提到,由於各界對達文西手術療效遲疑,此次會議中,也將聯合亞洲各國專家針對達文西手術對於子宮肌瘤等疾病,進行嚴謹的臨床評估,釐清達文西手術與傳統手術之差異,供醫界與病患參考。 他解釋,有些醫師認為子宮肌瘤不需要達文西手術,責備「用昂貴的達文西手術治小病」;然而,子宮肌瘤的情況複雜,並不是每個人長的肌瘤都一個樣、多顆大顆、位置刁鑽及合併嚴重沾黏等複雜狀況,越是困難的手術,達文西手術越能發揮非常好的微創手術優勢,希望透過學會集結亞洲臨床研究,分析傳統腹腔鏡和達文西手術的適用狀況,造福病人。 台灣整體照護佳 驚嘆各國觀摩團 賴鴻政副院長還說,很多國家來台灣觀摩達文西手術,對醫師問診仔細、選擇手術方式的審慎討論、手術技術的精湛和術後照顧的完善印象深刻。透過影像,家屬還可以於術中參與討論,這種精緻醫療讓許多國家醫師都嘆為觀止。 他強調,台灣應大膽嘗試,擅用而非濫用新科技,透過嚴謹訓練和審核,讓民眾放心接受治療。 【延伸閱讀】 *微創醫療領航者 中榮達文西手術突破3400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74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