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安撫失胎父母的傷痛  為生育友善和少子化盡心力

安撫失胎父母的傷痛 為生育友善和少子化盡心力

台灣的少子化問題近年來益發嚴重,社團法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理事長張東曜醫師表示,今年(2024)龍年的新生兒數,可能跌破去年(2023)的13萬5千,再次探底,一反過去每逢龍年,新生兒數必然大增的常規。跟據美國CIA網站World Factbook的統計,台灣的總生育率,全世界排第227名,倒數第一名。長此以往,必然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國安危機。如何讓生育環境更為友善、支持所有願意生養的父母,成為社會需要努力的方向。 胎兒異常和終止妊娠 醫病雙方的共同難題 每一對勇於生養的父母都很可貴,然而懷孕的過程並不一定都是一帆風順,其中有些準爸媽可能面臨胎兒異常或胎死腹中等狀況,如何支持他們走過失胎傷痛、處理伴侶關係、甚至願意再次生養,是一個複雜且需要跨專業協助的問題。長期關注異常胎兒家庭的社團法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觀察到臨床人員和個案的需求,於2023年底邀請相關領域同道以「中晚期終止妊娠與周產期安寧」為主題舉辦座談會,並將座談會的主題延伸至今年(2024年)舉辦了十場講座,將這些經驗和議題集結出版《生死兩相安 - 談還沒開始的結束》一書,作為「中晚期終止妊娠和周產期安寧」的台灣經驗參考。 集結相關經驗成冊 為失胎父母和臨床人員提供方向 胎兒異常或終止妊娠,對於個案家屬和第一線醫療人員雙方,都是一個棘手且少有經驗可循的問題。目前願意實施中晚期終止妊娠的醫院和醫師甚少,且相關作業流程也各有不同。而如何給予心理支持?是否進行家族諮商?是否有安寧療護的選項?禮儀告別如何辦理?...等等,每個環節都需要不同的專業,但坊間少有相關資料和資源的統整。因此,《生死兩相安 - 談還沒開始的結束》這本書,便是邀請在中晚期終止妊娠和周產期安寧有臨床經驗的婦產科醫師、兒科醫師、安寧照護醫師、心理師、護理師和禮儀師等專業人士,集結相關經驗、流程和資源出書成冊,希望能為臨床人員與個案面對「還沒開始的結束」時,提供一個指引的方向。 生死兩相安 撫慰傷痛也友善生育 社團法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理事長張東曜醫師表示,提昇生育率,在開源面,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創造友善的生育環境,在節流面,則要靠醫療人員降低生育的風險。而「中晚期終止妊娠和周產期安寧」這個議題則同時觸及到開源及節流。在生育環境的友善上,若能提供失胎父母良好的支持系統和資源,幫助他們撫平傷痛和修復身心,較有機會讓他們考慮繼續生育的可能。在降低生育風險上,發現胎兒異常時若能給個案和家屬充分的諮詢、做出適切的決定,能讓醫病雙方得到更好的共識和照護。每個孩子都很珍貴,而願意生養的父母、和可能生育的意願都應當得到支持。即使在懷孕中面臨變故,我們還是期許能夠做到「生死兩相安」。 感謝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贊助出版,《生死兩相安 - 談還沒開始的結束》一書即日起開放免費索取(申請索取資訊如下),希望本書能為台灣的生育環境友善,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盡份心力,也讓臨床人員有個參考方向。 『生死兩相安-談還沒開始的結束』(電子版)下載連結: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NFw6EQAAQBAJ 『生死兩相安-談還沒開始的結束』(實體書)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贊助製作,免費申請資訊請見:https://www.tifm.tw/news 更多相關資訊請見社團法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fetalmedicine/

葛蘭素史克(GSK)藥廠台灣分公司以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榮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葛蘭素史克(GSK)藥廠台灣分公司以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榮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第 21 屆國家新創獎於今(26)日頒獎,英國葛蘭素史克藥廠(GSK)台灣分公司以其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疫苗產品榮獲獎項肯定,充分展現 GSK 在疫苗研究的創新表現以及對於公共衛生、老年社會福祉的貢獻。 由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 (「生策會」)設立的國家新創獎,為國內生醫與健康領域創新競逐的最高指標獎項,廣邀國內外生技醫療公司申請,經過三階段嚴謹的評審過程,評鑑 GSK 疫苗確具新創價值,予以獎項肯 定。  GSK 產品以保護年長者預防感染優勢獲獎,展現為患者著想的使命 國家新創獎的審查意見指出,GSK 產品以專利佐劑增強免疫反應,其保護力持續時間長,對於台灣高齡化社會,預防老年人及慢性病年長者感染尤為重要等優勢,獲得「國際新創獎」之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類獎項肯定。此為繼 2022 年 ,GSK 台灣分公司再度以創新疫苗獲得同獎項。 GSK 台灣醫藥學術處處長鮑鵬文表示,「 GSK 非常榮幸能再度獲得國家新創獎,顯現出 GSK 多年來投入疫苗研發 成果獲得肯定。為患者著想一直是 GSK 最重視的企業核心價值,我們希望能繼續為台灣民眾的健康福祉貢獻力量, 並且在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持續提供創新與安全的疾病預防與治療選項。」  呼吸道融合病毒具高傳染力 造成亞太國家高經濟負擔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常見且具高傳染力的呼吸道病毒,可導致下呼吸道疾病,包含肺炎等。因為免疫力下 降、肺部老化與其他慢性共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氣喘、心衰竭等,使得高齡人口染上 RSV 的風險 高,且有較高機會因此需要住院治療。 IQVIA 於 11 月最新發表的白皮書 1中,預估了亞太國家各國老年人口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所產生的經濟負擔──在 2023 年,預估於台灣有 13,000 名老年人因 RSV 而住院,並造成整體社會約 10 億台幣的經濟負擔;綜覽亞太國家,研究也指出約每 500 名 60 歲以上之高齡人口,就有一位因 RSV 住院。因此,此報告也呼籲政府部門,在具備 有效且安全的 RSV 預防方式下,應詳加考慮 RSV 對社會的影響,制定預防策略,以減輕醫療系統與經濟的負擔。 GSK 持續創新研發,正面影響全球健康 來自英國的葛蘭素史克(GSK)藥廠,已在台營運近 45 年,以「集結科學、科技與人才,共同戰勝疾病」作為使命,在全球每天都生產並運送超過 150 萬劑疫苗,保護民眾免受流感、帶狀疱疹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傳染疾病的威脅,並於超過 112 個國家提供呼吸道、癌症、HIV 與紅斑性狼瘡等藥品,GSK 致力於創新與疾病預防與治療,並以傳染性疾病、免疫學/呼吸道、HIV 與癌症為核心領域。GSK 於 2023 年投 入 2,546 億新台幣於研究開發經費。目前有 19 種疫苗與 52 個藥品正在研發中,而為了在研發中持續創新,GSK使用基因體資料、病患洞察、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了解疾病成因。GSK 目標在 2031 年前,正面影響全球 25 億人的 健康。 關於 GSK:GSK 是以科學為本的全球醫療照護公司。更多資訊請見 https://www.gsk.com/en-gb/ 

奮戰子宮內膜癌 成功保留一線「生」機

奮戰子宮內膜癌 成功保留一線「生」機

今年35歲的黃小姐(中榮就醫時33歲)3年前因月經異常在外院就診,經檢查確認為子宮內膜癌,傳統治療須手術切除子宮。然而她未婚且未來想要生育,抱著一線「生」機的希望到臺中榮總,醫病討論後選擇不手術,接受口服黃體素治療,定期追蹤檢查確認癌細胞全部消失。後來結婚並成功懷孕在去年底順利產下健康的寶寶。目前她持續以黃體素來控制子宮內膜癌的復發,定期追蹤沒有復發跡象。 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王韶靖醫師指出,近年全球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不斷上升,根據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約有3200人確診子宮內膜癌 發生率也從過去排名女性癌症第10位,逐漸上升到近年的第五位。40至60歲、停經年齡前後的女性為好發族群,且有年輕化趨勢,在台灣有7%發生在40歲以下、15%發生在45歲以下的年輕婦女。原因與飲食西化、肥胖、未生育有關之外,尚包含比較晚停經、多囊性卵巢、糖尿病、雌激素過度刺激等風險因子。 目前子宮內膜癌標準治療方式是完整子宮切除,對於正逢生育年齡、尚未完成生育計劃的患者來說,是人生沉重的決定,若可透過口服黃體素或放置含有黃體素的避孕器於子宮,給予大量黃體素治療,並於治療期間每3個月追蹤一次子宮內膜切片,再視治療反應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嘗試保留生育功能,可能改變患者一生。尤在國內生育率低迷之時,醫療盡力保留病患生育能力也間接協助國安。臺中榮總累計已為31名子宮內膜癌病友進行保留生育的黃體素治療,有26人治療成功,成功率達84%。 然而非所有子宮內膜癌患者皆適用黃體素治療,王韶靖解釋,患者必須符合是第一型子宮內膜樣癌(endometrioid)、細胞分化良好(grade 1)、沒有轉移跡象,且癌症侵犯子宮肌肉層一半以內(stage IA)。慶幸的是,子宮內膜增生或內膜癌患者,通常在疾病早期就有症狀,易於早期發現、診斷與治療。 一般而言,子宮內膜癌的預後良好,能夠早期發現是重要關鍵。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以月經異常為主,接近9成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均有異常出血,例如停經後出血,或月經與月經之間出血、滴滴答答拖很久、或是性交後出血等症狀。當出現上述症狀若能及早就醫,80%的病人經檢查診斷多仍在第一期、癌細胞沒有轉移。 針對無保留生育規劃的早期子宮內膜癌婦女,臺中榮總統計院內400多例接受微創分期手術案例證實,透過微創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除了傷口小、住院時間短、術後復原快之外,5年存活率更可達99.4%,優於全國平均95%。相關研究發表於《中華醫學會雜誌》。 王韶靖提醒,如有月經異常出血症狀及早就診,可以早點確認異常出血的原因。如果不幸罹患子宮內膜癌,對於有生育規劃的女性更有機會保留生育能力;對無生育需求患者來說,早期發現、微創手術治療可有效避免癌症死亡威脅。 圖/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王韶靖說明以子宮內避孕器投藥黃體素。 圖/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王韶靖說明病患經黃體素治療後,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子宮內膜病灶已萎縮。

腸泌素(瘦瘦針)在糖尿病腎病病患中的心血管及腎臟保護與減重效果

腸泌素(瘦瘦針)在糖尿病腎病病患中的心血管及腎臟保護與減重效果

62歲張先生,在35歲時被診斷罹患糖尿病,40歲合併高血壓,腎功能也一直在緩慢惡化,近年來到慢性腎病第四期,合併周邊血管狹窄導致足部傷口出現。本應進行血管擴張手術,但擔心手術會使用顯影劑造成腎功能受損而拒絕,幸好在精心調養4個月後傷口終於恢復。今年張先生醣化血紅素又攀升到8.9%(正常值是6.5%以下),經醫師建議使用腸泌素(又稱瘦瘦針)控制血糖後,經過半年治療,目前腎臟功能穩定,腿部傷口也未復發,糖化血紅素更下降到7.5%,讓張先生的生活品質獲得大幅改善。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心臟電生理與心律不整醫學科陳天心醫師表示,腸泌素是腸胃道分泌的賀爾蒙,也是最近幾年非常熱門的具控制血糖和減重作用的藥物,後來更被發現使用在糖尿病患身上還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例如腦中風跟心肌梗塞,另外還可以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尿蛋白,所以腸泌素在糖尿病的治療中越來越重要。 不過因為目前在進行腸泌素的臨床研究時,合併慢性腎病的糖尿病病人通常被排除,所以不清楚使用腸泌素對腎病糖尿病病友的腎功能甚至心血管有什麼樣的影響,因此陳天心醫師利用長庚資料庫,針對有使用腸泌素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第四期跟第五期的病患族群做觀察性研究,成果刊登於2023年3月的國際期刊「心血管糖尿病學(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陳天心醫師指出,在長庚資料庫總共8,922位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人中,研究發現使用腸泌素可以減少25%的腎臟功能惡化,同時還可以減少26%因為血管阻塞引起的截肢或者手術,雖然罹患心肌梗塞跟腦中風沒有明顯減少,但是有使用腸泌素的病人族群還是因為上述原因減少29%的死亡率。同時相較對照組仍然可以減少平均2公斤的體重與減少1.6%的糖化血紅素。 陳天心醫師說,藉由這項發現,腸泌素在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的病人合併使用時,可以保護肢體血管避免截肢,並且減少腎臟功能惡化跟死亡率,甚至在減重的效果也仍然存在,對病患而言是一大福音。不過使用腸泌素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會有腸胃道副作用,特別是噁心,嘔吐感甚至便秘,建議應在醫師跟藥師衛教下使用。 陳天心醫師表示,糖尿病在慢性病中一直是個重要議題,全球糖尿病人口在2000年統計為1.5億人,至2017年時增加至4.25億人,預估至2045年將成長至6.29億人,已成為全球盛行的疾病之一,其所帶來的高醫療成本更是對患者以及社會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在台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16萬人,其中大多數為2型糖尿病患者。 由於糖尿病對病人身體七大系統會造成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及新陳代謝疾病等;而視網膜病變嚴重時會導致失明,腦血管疾病會導致中風,周邊血管疾病會導致截肢,腎病變會導致腎衰竭洗腎等,這些都是會造成病患本身失能喪失工作能力。根據統計,國內糖尿病合併腎病在2022年已經上升到36萬多人。 陳天心醫師提醒糖尿病患,平日應控制血糖,注意飲食和運動,若出現甚麼症狀可能合併了慢性腎病,可經醫師診療後使用腸泌素改善,避免引發嚴重併發症,讓生活品質也能良好維持。

客製化微創瓣膜手術 小傷口恢復快更安全

客製化微創瓣膜手術 小傷口恢復快更安全

50歲許先生,因胸口悶,就醫後被診斷出患有重度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經過詳細的術前評估與醫病雙方溝通討論後,決定選用金屬瓣膜,接受由右側肋間進行的內視鏡微創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迅速,第五天即可出院回家並進行輕度的活動。 75歲宋先生,是末期腎衰竭接受常規洗腎的病患,同時有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間質性肺病等共病症,因為血壓低、下肢水腫、一走路就喘,被診斷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而且心臟收縮功能只有一般的人三分之一。經過術前評估後判斷傳統瓣膜手術風險過高,申請並執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術後血壓漸漸改善,得以逐漸下調洗腎的乾體重,下肢水腫消退,也可慢慢恢復行走。 73歲梁女士,因為心律不整就醫,發現有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同時有中度的二尖瓣狹窄及閉鎖不全,經過評估與討論之後,兩個瓣膜都選用組織瓣膜,接受由右側肋間進行的內視鏡微創主動脈瓣膜及二尖瓣膜置換手術,術後疼痛輕微,也恢復良好, 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郭姿廷表示,現在與病人解釋手術時,許多民眾都會詢問微創手術的可行性,但是到底什麼是微創手術?微創手術適合每一個人而且一定比較好嗎?其實都需要根據每一個人的狀況來去設計最合適的術式。 以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為例,除了傳統正中胸骨切開術,還有不同種的微創術式 包括上半胸骨切開術、右前胸胸廓切開術、右側肋間胸廓切開直視手術及右側肋間胸廓切開內視鏡微創手術等,以及完全不須開胸及心臟停跳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如果只考慮傷口大小,相信所有人都會選擇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但是,一個瓣膜置換手術,要考量的不只是傷口大小,還有許多其他要素,包括瓣膜材質的選擇、病人年紀及共病症、主動脈瓣膜是三瓣或二瓣、主動脈環的大小、鈣化的嚴重度、有沒有合併升主動脈擴大或冠狀動脈疾病等,除了瓣膜置換是否要同時進行例如主動脈環擴大、主動脈置換、繞道手術等術式。因為生物性瓣膜會隨著時間退化,心臟也不只瓣膜會出問題,而沒有人想接受二次手術。有時候,甚至做傳統手術一次解決多個問題,反而會是更好的選擇,所以醫師在治療心臟的時候,需要為每一個人做量身訂製的生涯規劃,才能避免多次手術造成的負擔和風險。 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發展各種微創術式,包含了肋間胸廓切開內視鏡微創手術(圖一)、經導管瓣膜置換或修補手術(圖二)以及達文西輔助微創手術(圖三),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以及肺動脈瓣都有相對應的術式可以處理,最大的好處就是傷口小而且對組織的破壞少,無需傷害或切斷肋骨及胸骨,疼痛程度減輕而且疼痛時間縮短,病人術後活動限制少,恢復正常生活的速度也比較快。在每個手術前,除了完整的術前檢查,更重要的是醫師與病人和家屬的溝通,了解病人的需求之外,提供可以選擇的術式並且分析其利弊,才能決定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神波刀」開啟婦科治療新紀元 臺大醫院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成果亮眼

「神波刀」開啟婦科治療新紀元 臺大醫院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成果亮眼

現階段神波刀最為廣泛的運用是在於婦女子宮肌瘤及肌腺症的治療,子宮肌瘤和肌腺症是婦女常見的問題,包含經痛、經血過多等症狀,伴隨而來的強烈痛苦也造成生活品質的影響。過去治療方法包括藥物和手術治療,然而,這些方法可能會有副作用和風險,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於今(113)年3月8日正式啟用「高強度聚焦超音波(神波刀)」治療中心,至今已成功為四位病患進行五次治療,成果令人振奮。這項嶄新的療法結合磁振導引技術,為子宮肌瘤與子宮肌腺症患者提供了一種無創、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新選擇。影像醫學部莊博涵醫師進一步分享了具體案例:一名47歲的患者,子宮肌瘤直徑達10公分,在接受神波刀治療後經過半年追蹤,肌瘤體積顯著縮小至僅剩25%,效果顯著。另一位40歲的患者因子宮肌腺症,長期受劇烈經痛所苦,僅接受一次治療便成功擺脫止痛藥,生活品質獲得顯著改善。 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陳世杰主任表示:「神波刀的最大特色就是無創且可在門診治療,患者無需住院,治療後只需短暫時間觀察,當日下午便可返家休養。」 此技術有效減少了手術風險,同時大幅提升了治療的便利性和舒適度,為婦科治療樹立了新標竿。婦產部楊政憲主任說明:「現今的醫療對於肌瘤有很多治療方式,包括開刀、藥物、以及聚焦超音波治療。有些排斥開刀,或是藥物無效的病人,可以選擇使用聚焦超音波來達到讓肌瘤縮小的目的。很高興影像醫學部引進神波刀,提供了病患多一個選擇。」 神波刀利用聚焦超音波的能量來精準消融異常組織,通過磁振造影導引進行即時溫度的監控,將能量精準地投放在病灶上,這種治療方法能夠有效地處理子宮肌瘤及肌腺症等問題,顯著地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展望未來,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在教學活動、臨床服務及醫療設備方面將持續努力精進,也計畫將持續推廣此創新療法,與婦產部跨科部合作,在婦科腫瘤以及相關疾病的治療能讓更多婦科病患受惠,並致力於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為婦女健康開創新局面。

諾華引領醫藥領域變革  連續三年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諾華引領醫藥領域變革 連續三年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第21屆「國家新創獎」六大獲獎名單於12月26日揭曉,深耕台灣30餘年的台灣諾華以血脂控制針劑參賽,於食品藥物管理署主任秘書李明鑫手中獲頒「國際新創獎」,該公司連續第三年以創新治療藥物蟬聯此獎項,代表台灣諾華在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等藥物研發及創新領域有著關鍵角色。 被譽為國內生醫與大健康領域最高指標獎項的「國家新創獎」,係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主辦 今年度參賽團隊數量創近三年最高,共同角逐企業、國際、初創、學研、育成及臨床新創等六大獎項,且經橫跨部會、醫界、科研、產業、創投、智財權、財會等領域的85位專家嚴格審查,遴選出得獎的團隊企業。 最後獲獎的團隊依技術專業領域類別分析,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占比22%居冠,競爭激烈。諾華榮獲的「國際新創獎」,該獎項評選涵蓋「創新技術/產品」、「市場商模」、「智財保護」、「合作鏈結」、「核心團隊」五大面向,經過二階段的專家審查,選出具有指標和領先之水準的藥品給予肯定。評審團肯定諾華之創新於全球第一個用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小分子干擾 RNA藥物,創新面向除了藥物施打與保存更容易外,也包括諾華共有7大臨床試驗計畫於台灣多家大型醫院執行,另與健保署簽訂合作備忘錄,與醫學會、醫學中心合作教育病人。 代表諾華領獎的心腎血管內分泌醫藥事業部部長蔡涵如表示:「透過今年新發佈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臨床治療路徑,與醫界攜手合作,提升病友對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的認識,使高風險患者能受益於醫療進步。」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超過2050萬人死亡,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1/3;在台灣,2023年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超過3萬5千人,疾病負擔排名僅次於癌症。翻轉現況的關鍵之一,便是長期穩定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降低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國家新創獎評審總召集人、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表示,新創獎舉辦21年來,已評估超過2,800項技術,其中從學校和生醫界推進成功創業的已經有178家,資本總額近238億元台幣。 連續三年獲「國家新創獎」的諾華全球總部在瑞士,為全球最大的跨國藥廠集團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兩百五十年前,在創新產品的研發擁有豐富經驗,從生產合成織物染料跨足化學品,最終研發藥品。諾華成立的宗旨是「重新創想醫藥未來」,以改善和延長人類的生命,其願景是成為引領醫藥領域變革值得信賴的領導者。同時諾華致力提供創新價值的藥物,並透過技術領先的研發和全新的方法來減輕社會最大的疾病負擔。 諾華目前已轉型為一專注於研發創新藥品之製藥公司, 2023年全球投入研發經費為八十六億美金,致力於提升病患的治療成果,四大核心疾病領域包括癌症,心、腎、代謝性疾病,免疫和神經醫學,並且跨足最創新的細胞和基因療法。為了提供病患更好的治療效果,諾華積極研發可為病患和專業醫療人員提供正面助益的藥物,同時也改善高品質照護的成本效益並延長壽命。諾華透過與專業醫療人員和科技公司合作,研發更優質的技術與服務以提升產品的核心優勢,以造福更多患者。 圖/台灣諾華心腎血管內分泌醫藥事業部部長蔡涵如(右)從食藥署主秘李明鑫手中獲頒第21屆「國家新創獎」後合影

安全有效且恢復期快 減重新利器

安全有效且恢復期快 減重新利器

一名40多歲女性用過減重藥物和飲食控制但無法達到自己的理想減重效果。經三總肝膽腸胃科醫師評估,接受胃鏡袖狀縮胃成型術(ESG),手術風險低且治療隔天即可恢復正常生活。體重從術前70kg,一個月後降至60kg , 整體第一個月後體重下降約10%,BMI從27.3降至23.4,患者對手術成效十分滿意。 肥胖是影響健康的負面因素之一,有許多方式都可以效達成減重的目標,但每個方法都有其限制及風險,除了改變生活型態,控制飲食或使用藥物控制之外,針對BMI值27以上的族群,胃鏡袖狀縮胃成型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三軍總醫院肝膽腸胃科楊志偉主治醫師表示,新型態的胃鏡袖狀縮胃成型術是透過胃鏡縫胃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飢餓感及減少胃容積,減重效果可達約10~20%,並改善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現象,微創手術安全性高僅需約1.5小時,治療後恢復期只需一至兩天,且相對於切胃手術的不可回復性之風險,胃鏡縮胃後若有任何不適,可以拆除。因此適合更多族群來使用,例如:輕度肥胖(BMI>27)以上與合併代謝症候群之患者、重度肥胖不想接受外科手術患者、減重手術後復胖治療皆具成效。 進行胃鏡袖狀縮胃成型術後,能成功降低食慾與進食量,楊醫師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醫療團隊專業指導飲食控制更能達到良好的減重成果,重拾健康生活不復胖與美麗指日可待。 圖/三軍總醫院肝膽腸胃科 楊志偉醫師

大學眼科SMILE Pro 2.0微創近視雷射 成運動賽事最佳視力拍檔

大學眼科SMILE Pro 2.0微創近視雷射 成運動賽事最佳視力拍檔

視力清晰是運動表現的關鍵之一,但對許多熱愛運動的人來說,近視卻常成為最大的阻礙。台灣隊長陳傑憲,過去曾因視力問題影響判斷、錯失接球,接受大學眼科的SMILE Pro 全飛秒近視雷射後,在高強度比賽中的表現更加亮眼。大學眼科領先全球率先導入SMILE Pro 2.0,AI導航、微創安全、快速10秒的三大優勢,已成功為運動員、啦啦隊及KOL擺脫近視困擾的標配,統一獅球員陳傑憲、陳鏞基、胡智爲及吳承諭也分享如何透過近視雷射成功挑戰更高的運動巔峰! 10萬眼見證 全台領先!雙金認證 視界金選! SMILE微創近視雷射,因微創傷口小、恢復快,全球已逾千萬眼實例,案例數亮眼的大學眼科,也因術後滿意及分享推薦友人等口碑在社群平台持續發酵升溫,突破10萬眼!大學眼科榮譽總院長林丕容醫師說明,自1997年執行近視雷射手術至今,以新科技、新技術、高安全為民眾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大學眼科一直是近視雷射矯正的先驅者,精益求精始終與新科技並行,五年前德國蔡司原廠進入台灣時,大學眼科是第一家合作的眼科品牌,SMILE及SMILE Pro在全球治療數破千萬眼的此時,大學眼科與世界同步,10萬見證佔全球1%!台灣蔡司章平達總經理親自授予「十萬眼」證書,肯定大學眼科微創近視雷射案例數全台領先。今年微創近視雷射獲奧運金牌選手李洋及世界棒球賽冠軍隊長陳傑憲的雙金見證!不僅在運動賽事出色的表現讓世界看見台灣,大學眼科也憑藉著專業及口碑的突破,讓台灣在全球近視雷射矯正專業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微創AI導航新科技 領先全球 大學眼科2024年率先導入SMILE Pro 2.0,並全面升級AI導航技術領先全球!興南大學眼科院長葉威毅醫師說明,SMILE Pro 2.0優化升級將個人角膜數據和虹膜影像自動串聯至手術平台,再搭配自動散光導航,精準中心定位,並透過內建800萬筆包含亞洲的全球數據庫,結合大學眼科32年的專業經驗,及微創雷射10萬眼的臨床案例,以AI智能調控雷射參數,提升術後視力表現,「AI導航」、「微創安全」、「快速10秒」的三大近視雷射優勢,不僅運動員、藝人網紅,甚至眼科專家醫師們都相當青睞,指定此術式。 大學眼科神助攻陳傑憲擺脫隱眼困擾 大學眼科神助攻,幫助許多運動選手改善視力困擾,統一獅隊長陳傑憲分享自己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的困擾,他表示過去在外野守備時,經常因為隱形眼鏡造成眼睛乾澀不適,接受SMILE Pro手術已一年,他再次欣喜表示,視力相當清晰穩定,不僅能精準判斷球的落點,在夜間賽事也能看得很清楚! 統一獅王牌投手胡智爲表示,SMILE Pro 2.0恢復速度很快,術後2天回診視力就達到1.2,非常適合運動員緊湊的訓練行程;同樣身為投手的吳承諭,近視大約500度,但在術前檢查中,意外發現視網膜破孔,經過修補後才接受SMILE Pro 2.0近視雷射,術後視力也恢復到1.2,連散光都一併做了矯正。並表示好險有決定做手術,才發現自己視網膜問題,也呼籲大家一定要定期做檢查! 陳鏞基驚呼遠視、散光、老花可同時矯正CP值太高 統一獅名將陳鏞基則透露,自己因為遠視合併散光,再加上已經逼近老花的年紀,在檢查時瞭解能夠將遠視、散光以及老花一併矯正,覺得CP值相當高;他也坦承因為遠視的關係,有時候在近距離傳、接球掌握度不是這麼完美,希望透過這次手術讓自己的表現更上一層圓滿連線,因此預計將在今日12/25出席大學眼科活動後,立即前往診所進行手術矯正! 破解迷思:誰說眼科醫師不做近視雷射? 桃園大學眼科院長王甯加醫師也分享自身經歷,因為熱愛馬拉松運動,在九年前接受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後,不僅擺脫眼鏡的束縛,運動表現更上一層樓,也因同時矯正了老花,這幾年不論看遠看近,都輕鬆自在。王醫師解惑道:「有些民眾會對眼科醫師自己都不做近視雷射手術這點存疑,但主因很可能是個人眼睛條件不適合手術,或對現有視力狀況滿意,並不是對術式本身缺乏信心。實際上,包括王醫師自己以及眾多眼科醫師都相信近視雷射手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王甯加也分享,自己的妻子是家醫科醫師,妻子的近視雷射也是由他執刀,術後十多年仍保持雙眼1.0的清晰視力。 台南尚儒大學眼科副院長林日蘋醫師則表示,醫師執業時需精準判斷病患的病灶,因此清晰的視力至關重要,高度近視的她在意術後恢復期的長短,經詳細檢查評估後選擇SMILE Pro全飛秒近視雷射,術後隔天即恢復1.0,幾乎沒有恢復期,看診及開刀都正常執行。林日蘋也提到,自己重視時尚流行,特殊活動場合時,還可以選配瞳孔放大片做造型,直呼近視雷射是對生活及工作大大加分的時尚選擇。 運動、旅遊、時尚新標配! 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皆可矯正 大學眼科提供多元化的全方位視力矯正方案,從SMILE、SMILE Pro 2.0全飛秒,到FS-LASIK飛秒準分子、植入式微型鏡片等術式,不論是激烈對抗運動、水上運動、一般健身都不用擔心。年底旅遊旺季即將到來,林日蘋也分享近視雷射後出國不用再帶著大小包的隱眼用具,也不擔心長時間配戴的乾澀不適,是旅遊最大的加分。林丕容榮譽總院長提醒,不論是近視、遠視、散光或老花皆可透過微創或LBV景深加強術式,提供民眾最佳的客製化矯正方案,但術前仍需透過大學i精準術前評估的21~25項檢查,根據個人眼睛條件或生活需求,提供最佳的個人化矯正方案。 圖/蔡司台灣章平達總經理親自授予「十萬眼」證書,肯定大學眼科微創近視雷射案例數全台領先。 圖/大學眼科榮譽總院長林丕容醫師說明,大學眼科一直是近視雷射矯正的先驅者,為全台第一家導入 SMILE及SMILE Pro 2.0 的醫療院所,大學眼科與世界同步,10萬眼見證AI導航新科技。 圖/中和興南大學眼科院長葉威毅醫師說明,SMILE Pro 2.0優化升級「AI導航」、「微創安全」、「快速10秒」的三大近視雷射優勢,讓術後效果更精準、術後滿意度再提升。 圖/台南尚儒大學眼科林日蘋副院長表示,醫師執業需精準判斷病患的病灶,高度近視在意術後恢復期的長短,SMILE Pro全飛秒近視雷射術後隔天即恢復1.0,幾乎沒有恢復期,看診及開刀都正常執行。

工研院打造保險創新服務 攜逾20家業者搶攻兆元商機

工研院打造保險創新服務 攜逾20家業者搶攻兆元商機

保險就像是日常生活的保護傘,能在關鍵時刻起到重要救援,但如何最大化理賠金額,保障自身權益,是普遍消費者遇到的難題。為解決此痛點,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下,工研院今(25)日宣布成立保險科技新創公司慧保科技,打造全臺首創整合型AI理賠試算平台,一鍵即可估算理賠金額,讓民眾不再為複雜的保單條款困惑,並提供精準保單選購與醫療決策共享(Share Decision Making;SDM)服務。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表示,近年來,AI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已成為百工百業轉型的重要推手 從傳統製造業、醫療服務,到零售、金融等,其中保險業導入AI就是一個新興趨勢,越來越多保險公司在銷售、核保等領域使用機器學習與預測分析,來提供客戶更精準、更客製化的服務,根據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資料顯示,臺灣每年保費收入約3兆元,考量現今醫療保險內容與規劃越來越多元及繁瑣,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工研院投入創新保險理賠金試算系統「醫起付」的研發,現已整合大誠保經、錠嵂保經、國泰金控等全臺21家壽險公司、約5萬張醫療相關保單理賠金試算模型,讓民眾能根據實際需求,快速分析在手保單,保障自身權益最大化,期待為保險業注入創新能量,進一步改善民眾對保單的理解與使用體驗,更促進金融保險業者的數位轉型。 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蘇孟宗表示,根據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資料顯示,臺灣保險滲透率位居全球第3、保險密度亞洲第4,儘管我國保單數量龐大,但實際出險保障比例卻偏低,鑑於未來新式手術、藥品與醫療器材自費比例提高,保險的支援顯得更加重要,因此需要創新技術來確保民眾能更有效的利用手中保單,得到應有的保障。工研院自2018年起致力於保險理賠試算與保單銷售科技產品研發,今年更正式Spin-off成立新創公司慧保科技,期待慧保運用AI技術,全方位重塑保險產業,為醫療、保險業者創造新藍海商機。 慧保科技執行長楊承益表示,慧保科技旗下有兩項主要平台:「醫起付」、「慧保U」。「醫起付」整合保險存摺,透過分析相關文件、手術單、疾病名稱等關鍵字,搭配獨家開發的理賠金試算引擎,在進行醫療決策時提供病患、醫師保險理賠金試算報告,不只是幫助民眾爭取最大利益,也能讓醫師透過此報告提供最好的醫療評估。另外,由於涵蓋21家壽險公司保單,慧保科技模擬超過500種醫療費用情境打造「慧保U」提供給保險業務,輔助業務發現保戶醫療缺口,精準銷售合適的保單,進而達到雙贏的目標。 工研院秉持以智慧科技創造幸福生活,發展「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化致能技術領域,運用先進AI技術解決日常痛點。此次推出的AI保險科技,正是為了解決民眾保障不足的問題,期望讓科技真正融入人們日常當中並提升生活品質。 圖/圖左起為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執行長陳立偉、工研院副總暨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慧保科技執行長楊承益、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蘇孟宗。

Menu